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选纸与用纸传拓铜器、王器、甲、骨等物,以前用六吉棉连纸或扇料纸。现在这种纸很少。有的号称六吉棉连纸,实际是净皮纸,较厚而粗,又有灰性。如用以拓碑帖、刻石,尚可;如拓细浅的铭文与花纹,就不清晰。过去陈簠斋所用的纸最佳,闻系吴(?)斋在南方代为定制,质细而薄。拓铜器、玉器、甲、骨等,宜尽量设法选用旧纸。如购新纸,须选薄而  相似文献   

2.
万新华 《收藏家》2006,(8):84-84
“大雅斋”是慈禧太后的书斋,大雅斋瓷是她的专用瓷。“大雅斋”三字一行红彩楷书款,都置于器壁口这下,其旁还一般还有椭圆形“天地一家春”龙纹篆书款。大雅斋瓷多为粉彩品种,纹样多用寓意吉祥的花鸟纹,造型多见高足盘、高足碗、盖碗、花盆、水仙盆、荷花缸等。  相似文献   

3.
国宝巡礼     
“大雅斋”是慈禧太后的书斋,大雅斋瓷是她的专用瓷。“大雅斋”三字一行红彩楷书款,都置于器壁口沿之下,其旁还一般还有椭圆形“天地一家春”龙纹篆书款。大雅斋瓷多为粉彩品种,纹样多用寓意吉祥的花鸟纹,造型多见高足盘、高足碗、盖碗、花盆、水仙盆、荷花缸等。此种造型的瓷缸,大者放于屋内、庭院中专养荷花,故名荷花缸。其器型硕大,内壁施白釉,外壁湖绿色釉地上,以黑、白两色绘菊花、秋葵,喜鹊展翅于花丛之上,纹饰精工,刻画细腻,不失为晚清景德镇官窑瓷精品。国宝巡礼@万新华  相似文献   

4.
李于锴(1863-1923),字叔坚,甘肃武威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山东沂州府知府,“政绩卓然。斐声远迩”(王树楠《味檗斋遗稿序》)。他是甘肃近代著名的爱国志士、学者和作家,通经史,工诗文,尤长于文。在京会试期间,参加“公车上书”运动,会同甘肃举人61人署名康有为具草之请愿书,又联合76人,领衔起草《甘肃举人星请政府废除马关条约文》。“甘陇间近代学者,当推凉州李云章铭汉及其子叔坚于锴”(汪辟疆《李云章父子学术》)。著有《李于锴遗稿辑存》,“其文品盖在同里张介候之上,西方学者莫能或之逮也”《味檗斋遗  相似文献   

5.
马广彦 《收藏家》2007,(8):91-93
在明清官窑器中,有一种简约、雅致的品种,即白釉红三鱼纹高足碗、高足杯和白釉红三果纹高足碗、高足杯(图1、2为景德镇明代官窑窑址出土器,图3、4为传世品)。这两种器物都是在白釉地的碗、杯外壁,用高温铜红料作为呈色剂,重笔涂成间距相等的三鱼形或三果形,高温还原焰气氛下烧成后,便成为白釉地上红色三鱼或红色三果纹高足碗、杯。整器内外  相似文献   

6.
橡碗子、红茶、槐米和栀子为常见的黄色天然植物染料,常用于纸质文物修复配纸的染色做旧,从而达到“修旧如旧”的修复效果.植物染料染色纸的耐久性及颜色稳定性等不仅关系纸质文物的修复周期和修复效果,而且有可能影响到文物本体的稳定性.因此,对植物染料染色后纸张的耐久性、颜色稳定性等进行探讨.结果发现,植物染料染纸均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其中橡碗子染纸的耐热老化颜色稳定性较好.由于植物染液显酸性,为防止酸对纸张的危害考虑对其去酸处理.随着染液去酸的进行,染液pH值逐渐增大,颜色加深,染纸色差有一定变化但不影响修复配纸的使用.此外,染液和染纸颜色的变化程度还可通过稀释染液的方法进一步减小.研究结果可为修复界另辟纸源,选取纸张原料、厚度、帘纹等与待修复纸张相近的纸,对其染色做旧从而达到与待修复纸张良好匹配做参考.  相似文献   

7.
自西汉以来,从我国内地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及欧洲各国之间,有一条陆路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它是联系我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友好往来的纽带。近六十年来在新疆一带沿着"丝绸之路"出土了许多我国古代优美的丝织物。值得注意的是,凡是丝织物出土的地方,总伴随有我国古纸的出土。丝绸和纸张,养蚕术和造纸术,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送给其他国家人民的有价值的礼物,因此,这条"丝路"在这个意义上讲,也可称之为"纸张之路"。本文旨在从技术上对近年新疆出土的一些古纸进行研究探讨,并把新疆和甘肃敦煌出土的古纸再作一些技术对比。  相似文献   

8.
  胡胜  叶翔 《南方文物》2013,(4):27-30
吉水县城东南郊赣江与恩江交汇处,因这里曾有三堆高高的封土,像当地用来祭祀神灵的斋饭,故得名“三碗斋”。陔处北面紧邻县城,恩江由东向西注入赣江,蜿蜒成弧形环抱状,属我国古代下葬先人的极佳之地(图一)。通过对此处进行考古调查、勘探,证实它们为三座砖室墓,编号为JSMI、M2、M3。1991年8月,铁道部第十六局在吉水县城东南郊修建向(塘)至吉(安)铁路恩江大桥工程中将JSM1掘出。  相似文献   

9.
观复斋     
《收藏家》2017,(10)
<正>观复斋座落于北京市西城区琉璃厂西街22号。其前身是河北新何县人张福豪在1931年于西琉璃厂开设的"墨因簃",1942年改字号为"观复斋"。当时主要经营历代碑帖、纸、墨等。民国间北京著名书家张伯英题写匾额。1960年归属北京市文物商店,现为北京市文物公司门市。  相似文献   

10.
《新疆人文地理》2023,(5):96-96
李枝荣,字含章,斋号若水斋、洗风廔。1971年生于素有“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之称的甘肃通渭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新疆艺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理事,新疆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新疆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造型艺术专委会副主任,乌鲁木齐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零距离》《住村记——李枝荣书法摄影选》《胡杨的微笑》等。  相似文献   

11.
张丽 《收藏家》2003,(10):41-43
所谓“三清茶”碗,就是以乾隆皇帝赞咏“三清茶”的诗文作装饰,又专门用来饮用“三清茶”的碗。它既是宫廷所创,又为宫内专用;既是实用之器,更是精美的工艺品,同时它还记录了一段君臣茶宴作诗联句的历史典故。“三清茶”诗文碗由乾隆皇帝一人促成,是他的得意之作,因而曾命御用作坊反复制造。就目前所见的传世品有瓷器、玉器、漆器三大类。其中瓷器有青花、红彩之分,漆器有雕漆、描漆之分,加起来应该有五个工艺品种。“三清茶”碗无论什  相似文献   

12.
乐素娜 《收藏家》2016,(8):73-77
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杯",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盖碗的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合一之意。古人认为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灵物,盖碗亦然,反映了中国器之道的哲学观。盖碗的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托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  相似文献   

13.
觀復齋     
《收藏家》2020,(1):3-3
民国二十年,河北新河县人张富豪在西琉璃厂开设"墨因簃"。1942年因故改字号为"观复斋",经营历代碑帖、纸、墨等。匾额由清光绪举人,以研究碑帖、金石著称的张伯英书写。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1960年归属北京市文物公司(前身北京市文物商店)。观复斋经营历代陶瓷、古今书画、文房四宝、铜器、玉器、竹木雕及其它艺术品。最具特色的是由名人书画家  相似文献   

14.
吕叶红 《收藏家》2006,(3):75-78
盘、碗、杯大都属于饮食和祭祀用具,其底浅者曰盘,盘之小者曰碟,高深者曰碗,碗之小者曰杯,各种名称如下:高足盘碗杯是陶器、青铜器“豆”的变形,如早期(三国两晋)的青瓷形式,和原始“豆”没有多大变化。其后经过历代的发展,形式风格随之变化,釉色种类也逐渐增多,宋代以后又创造了墨绘和彩绘。虽然历代形式都有变化,但底部却都有一较高的筒足。清代后期,还出现一种仿周代铜器有盖“豆”的一色釉器物。这种器物,大都用于祭祀,如佛前的“净水碗”即高足碗的另一专称。莲花纹盘碗杯一般为圆形。早期(南北朝)的青瓷盘碗,都是在内部和外部用划线纹…  相似文献   

15.
陈婕  傅美婷  方舟  蔡媛 《旅游纵览》2023,(23):145-147
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活态视角出发,以珠海三灶编织为例,探讨三灶编织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相关策略。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等方法,发现目前珠海三灶编织存在着技艺传承后继无人、传承方式单一等问题,并从活态视角提出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优化路径,为珠海三灶编织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21,(3)
正绢本尺寸43×550厘米藏印:王元美鉴赏、国钧秘玩、靖江刘氏敬修堂曾藏、愚斋旧藏说明:1.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秋九月候官高兆谨跋。钤印:高兆之印、固斋。2.丁丑秋杪,淮南杜首昌敬书。钤印:杜首昌印、湘草。3.嘉禾顾秉钧于后纸书《上林赋》。钤印:顾、秉均印。  相似文献   

17.
我的餐室铭     
中国人是重食主义者,有饭吃,什么都好说、什么都好商量,天下太平,相安无事;炊中无米、腹内空空呢,那便会生出种种麻烦,小则暗窃明盗,大则揭竿而起,于是尸横遍野,流血千里。唯其如此,才有那最普遍,也算得最高的原则——“民以食为天”。“食”既成了“天”,于是,有食就有“天”,无食呢,那便无法无“无”了。我曾有过每餐三两(十六两制)的经历,端着那一丁点儿“食”,从食堂匆匆回到“斋”中,弹指间,碗里便空空如也了。这“斋”,名“三一”。三者,食、眠、溺是也,混此三者以为“一”,故以“三一”名。有食即佳,又何…  相似文献   

18.
《诚斋乐府》是朱有燉的散曲集而非杂剧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皇室剧作家朱有墩(1379-1439)[1],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朱橚的长子,字诚斋,号全阳子、全阳翁、兰雪轩、老狂生、锦窠道人、锦窠老人等,谥"宪".朱有燉一生著述颇丰,有31种杂剧,<诚斋录>四卷,<诚斋遗稿>一卷,<家训>一卷,<诚斋乐府>两卷,<诚斋集>三卷[2],<牡丹谱>一卷,<东书堂集古法帖>十卷,<诚斋帖>,<周宪王校订西厢记>等.  相似文献   

19.
萨迦守藏明宣德御窑青花五彩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萨迦寺所藏明宣德御窑青花五彩碗,造型与永乐撇口碗相似,可能是宣德早期的形制。碗内壁口沿处装饰青花藏文一周(意为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吉祥、三宝吉祥)。外壁口沿至上腹部饰青花云龙纹一周,共绘行龙五条,各龙之间饰青花?字云纹三朵,龙纹上下各有青花弦纹一道和两道,形成一个装饰区间。龙纹边饰相当宽阔。约占碗身高度的三分之一。龙纹边饰以下为主题纹饰——莲池鸳鸯。莲池中有五彩鸳鸯两对在水面浮游。碧荷衬托着盛开的红莲,绿色的慈菇、浮萍和红色的芦苇点缀其间(图版捌:1、2)。  相似文献   

20.
揣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人喝茶,一般都用的是木碗。木碗的用法,很有讲究。光景好的人家顿顿喝的是酥油茶,贫寒人家向来靠清茶打发日子。但是有钱汉也好,穷光蛋也罢,喝茶却都用木碗。即使有了玉碗和瓷碗,人们仍垂青于木碗。在家用它,出门也用它,形影不离,浪迹天涯的旅人的怀里都揣着个木碗,人在碗在,碗不离人。居家过日子,没有不出门的人。小小一个木碗,在家有在家的用法,出门有出门的讲究。木碗虽小,其俗颇丰。藏家人客厅的藏式茶几上总是摆放着一大一小两只木碗,大的是父亲的,小的是母亲的。同样的木碗,因家境的不同,又大有讲究。一般人家每个家庭成员拥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