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诅楚文》,秦昭襄王伐楚之时所作。内容是数楚王之罪,昭告于神。文刻三石,文词皆同。惟所告之神有异,一曰“巫咸”一曰“亚驼”、一曰“大沉久湫”。三石均在宋代出土,出土地点也各各不同。《巫咸文》出于凤翔开元寺之土下,《大沉久湫文》出土于朝那湫旁之土中,《亚驼文》出土地点不详,亦当不外乎秦之故土。  相似文献   

2.
《诅楚文》有三石,皆发现于宋代。因不断拓刻,版本亦有多种。今天学者研究多据元至正中吴刊本。对《诅楚文》的考释,自宋以来不断。近人容庚、郭沫若、杨树达、姜亮夫皆其中卓著者。其中以郭沫若考释最为精当。郭沫若对《诅楚文》考释的贡献在于:(1)考证元至正中吴刊本并非原石原拓,说明《诅楚文》版本之多而异;(2)把《诅楚文》年代断定为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3)断定《亚驼文》为伪。以郭沫若之地位和影响,学者多有从之。然而郭说作于1947年,随着学术的进步和考古材料的不断涌现,笔者以为郭说既有误,又有意犹未尽之处,因为之作订补,请诸家指正。  相似文献   

3.
谈到《诅楚文》的制作年代,人们自然立即就会想到其中的一段话: 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是?力同心,两邦若壹,……今楚王熊相……兼倍十八世之诅盟,……乍看起来,这段话对于诅文的时代,似乎交待得很充分了。其实不然。如同学术界熟知的那样,从宋代以来,由于对这段话理解上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先生的《奴隶制时代》一书(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版)第263页,在对东周时代的石刻文字进行考证时说:“石刻文中还有秦国的《诅楚文》,是秦惠文王十三年、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三二六年)的文物。”按:此处郭沫若对纪年的换算是不正确的。史载秦惠文是在周显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37年)  相似文献   

5.
碑刻、摩崖     
《文博》1997,(3)
陕西的碑刻及摩崖题刻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清代集金石著录大成的《金石萃编》中,收录的陕西金石就占全国的半数以上.据记载,陕西最早的石刻文字有上古‘阳虚岩壁二十八字”、传为夏代禹王所刻的“嶓冢摩崖”和秦“石鼓文”、“诅楚文”,今除“嶓冢摩崖”尚残存于原地、“石鼓文”藏北京故宫外,其余二品已失佚.在全省现存的逾万通(方)碑刻和摩崖中,汉代至元代的有160余处、300余通(方)(不包括墓志和绝大部分墓碑),内容包括记事、颂功、石经等类.以处计,关中地区占三分之二以上.肇建于北宋的西安碑林,  相似文献   

6.
2001年11月,巩义市清中村南地发现一尊北宋时期的圆雕石虎,石虎附近同时发现有大量的砖、瓦、瓷器残片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巩义市文物部门在清中村调查时又发现了两尊武士造像和两尊石虎石刻,这些石刻出土地点均属北宋皇陵的清易镇墓区范围,这些发现对进一步研究北宋皇陵公布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滹沱河商族方国考──论燕初併灭商族方国金岳滹沱河是我国北方的一条大河,横亘华北平原北部,自古有名,秦《诅楚文》有"丕显大神亚驰之光",亚字古音读恶,《礼记·礼器》:"晋人将有事于河,必有事于恶池",郑注:"恶,当为呼,声之误也,呼池、沤夷并州州"。是...  相似文献   

8.
《考古》2004年第5期刊出《成都市二仙桥南宋墓发掘简报》,公布了1999年在成都市二仙桥南宋墓中出土的一批幽埋石刻,包括买地券、敕告文券、华盖宫文券、镇墓真文券等的拓片和录文,为中国古代丧葬习俗和道教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但经与文中的石刻拓片比照阅读,发现释文中还存在一些疏漏,今试作校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洛阳地区陆续发现了5具北宋画像石棺,纪年均为北宋徽宗时期。从石棺的形制结构、雕刻题材、雕刻技法等方面看,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是在“事死如事生”观念支配下,洛阳地区传统的石棺石刻线画艺术与北宋中晚期所流行之仿木构砖室墓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位于甘肃永登县大通河畔的连城,在其东北方向约10里是东大寺沟,沟东侧崖壁上镌刻有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陕西路提举刑狱使陈傅师巡按镇武军回时所作五言绝句一首,后有大同副将陈思恭、监押王励、知镇武军严永吉等题名。该题记发现后,曾于1989年在《兰州日报》上作过报道,但是未引起学术界的充分注意。近据提供的石刻内容拓片,得以对之进行重新研究。我们根据石刻内容,参照史籍的有关记载,对石刻反映的有关问题作一些考证。连城挦麻湾摩崖石刻对于北宋镇武军的地望确定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了解北宋与西夏的关系以及…  相似文献   

11.
盖之庸所著《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 0 0 2年 5月 )是内蒙古已发现的辽代汉文石刻文 (以下的石刻文都指汉文 )的总汇 ,共收录石刻文 6 8篇 (其中《秦晋国大长公主墓志》为河北出土 ) ,是作者辽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同时也为辽史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石刻材料。该书有以下特点。第一 ,该书所收录内蒙古辽代石刻文在目前是最全面的。文中收录了从 2 0世纪 2 0年代以来至今 ,发现于内蒙古地区的石刻文 ,其中最新见的碑文是 2 0 0 1年 2月 ,出土于赤峰巴林左旗的《萧兴言墓志》。先前 ,向南编著的《辽代石刻文编》中 ,收录的辽…  相似文献   

12.
1952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原称文物调查研究组)于广渠门外寻获辽代石刻一件——"秦王发愿纪事碑"。刻石的时代是辽兴宗重熙三年(公元1034年)。叙述秦王患病,其二子"知足"、"无曲"代其祈祷。病愈乃延僧、造象、刻石纪事。碑文为真书十行,行十四字。略有剥蚀漫漶之处。前二行为秦王题衔,低三格写。全文是:"燕京留守,兵马大元帅,守囗师、政事令、秦王制文惟重熙三年,年五十四,病染囗囗,身  相似文献   

13.
晚楚时期,春申君利用上秦王书及秦实行"远交近攻"战略的持续效应,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楚国的国力;他经营寿春和推动楚国迁都寿春;并推动了晚楚文化的东渐。春申君在晚楚时期的历史贡献,是其以上秦王书为起点的历史活动的归宿。  相似文献   

14.
军民的忠烈信仰是宋代救亡图存的精神支柱,军人也是忠烈信仰与传播的重要群体之一。北宋时,三圣神信仰起源于泾原路平夏城,后成为陕西军队的保护神,广被奉祀。南宋初,因和尚原大战获胜,三圣神获赐"旌忠"庙额、加封至四字王。在张俊、杨存中等陕西籍将领的主导下,立庙临安。三圣神在江浙地区、川陕之间广为传播,成为临敌之际致祷庇佑之神。因国家劝忠所需,三圣神也在这一时期衍变为三位为国尽忠的忠烈之士。三圣神到三忠臣的衍变及该信仰的长盛不衰,是国家诉诸祠祀向军民劝忠的集中体现,其广泛传播则与重要将领的提倡、军民迁移、战争获胜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汉代买地券的实质、渊源与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今见东汉买地券均为随葬明器,并非实在的土地买卖文书,而是“实在的冥世土地买卖契约”:买地券所涉及的买卖双方、见证人均为亡人,所买卖之对象———墓地所有权是冥世所有权,其田亩面积、所用之钱亦仅具冥世意义,也就无须亦不可能与现世实际墓地亩数及现世土地价格相对应。(2)今见东汉镇墓文在时间、空间上均与买地券并存,其功用、性质与买地券并无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向地下鬼神通告亡人之殁亡,并祈求得到地下鬼神的接纳与保佑,只不过镇墓文以铅人、金玉奉献给地下土神以解除丧葬动土对地下神的冒犯,而买地券通过向地下鬼神购买葬地以得到地下鬼神的保佑。(3)买地券与镇墓文之源头,至少可上溯至西汉前期墓葬所出之告地策;告地策、镇墓文、买地券三者之间的功用与性质基本相似,演变之迹也比较清晰;至于三者与战国楚地墓葬所出遣策(物疏)有无继承关系,则尚不能确定。(4)告地策、镇墓文与买地券起源于民间巫术,书写者主要是巫觋(东汉中后期亦有“道中人”);书写规则与书写内容主要取决于巫觋方术的准则,而并非亡人及其墓地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6.
<正>关于元代石刻刻工,前辈学者的各类辑录基本已将现存各种金石书目及考古资料搜罗详尽,总共录得1067条。然而笔者在翻阅《中国方志集成》《中国方志丛书》《地方金石志汇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等未被利用的方志史料汇编时又多有所获,期间也发现了各类刻工辑录的一些讹误或缺漏之处,合计33条56人,参照程章灿先生《石刻刻工研究》之体例录为一文。  相似文献   

17.
1985年12月2日,镇江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镇江联合隆重举行纪念北宋伟大的科学家、进步的政治活动家沈括逝世890周年大会。同时召开有百余人参加的学术讨论会,我们的论文初稿《由宋代梦溪石刻的发现探讨沈括建梦溪园的年代及有关问题》打印100份在会上散发。胡道静先生因病未到会,我们特地托请与会的上海代表带一份奉送胡先生。会后我会王重迁同志又寄一张石刻照片给胡先生作为论文附件供参阅。 胡先生在我们的论文尚未正式发表前,于1987年9月,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四期(纪念建馆三十五周年特辑)上发表了《沈括的摩崖题名及法帖翰墨考[附]镇江梦溪刻石为梦溪桥桥栏辨》一文(下简称《桥栏辨》),对我们的文章提出不同看法。其主要观点认为,“梦溪”石刻是南宋嘉泰年至开禧元年(乙丑)由郡守辛弃疾重修梦溪桥的桥栏石,而非北宋元丰八年(1085)乙丑年之物。 在《东南文化》1988年第1期上,刊登了我们的论文《沈括建梦溪园年代新考》(下简称《新考》),阐述了我们的观点:这方“梦溪”石刻,是北宋元丰八年(乙丑年,公元1085年)沈括建梦溪园时幸存的遗物,为沈括本人亲自题写。时隔几年,通过再次研究,认为有必要对拙文《新考》作补遗,以进一步地阐述我们的观点,求  相似文献   

18.
安徽亳县咸平寺发现北齐石刻造像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5年6月,亳县政校于成平寺旧址建筑房屋,发现砖塔基和残石刻。经清理,出土了北齐天保、河清、天统、武平等年号的石刻造像碑十一件,北宋石棺一具,《砖塔记》一件。安徽境内发现如此大量精美的北朝石刻造像碑,实属少见。现将出土情况和出土文物追述于后。这批石刻出于北宋一座八角形砖塔(直径10米)基下。塔基中间有砖砌长方形地宫,东西两壁作阶梯式向下收口,武平造像  相似文献   

19.
米公祠是为纪念我国北宋大书法家米芾而修的祠宇。它建在古樊城的西南角城墙上。过去称柜子城。隔江与襄阳城小北门遥遥相望。米公祠及其石刻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三百多年前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清朝康熙十一年,即公元一六七二年,有吴公琬、郑五云二人为访求古迹,在柜子城荒径杂草中发现了一块明朝万历四十七年曾任吏部尚书郑继之撰文的米氏世系碑,文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87年第5期发表了崔成实同志《衢州市发现有关方腊起义的石刻》一文,报道在浙江衢州市金仙岩洞内壁上发现有关方腊起义的刻文,录文如下:"京西第四将庄仲修同本将下押队秦寿之,自今年二月间部押人马,保护广德军,杀获方贼,收复宁国绩溪县歙州,讨荡邦源洞,破贼巢了当。续蒙宣抚公相钧旨,前来衢婺除灭余党,经由金仙岩屯泊人马,一宵前之衢州。时宣和三年六月十二日。"文章认为刻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