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清、民国时期靖边县城的选址以及城址迁移中非理性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重要性,阐述了以往城市选址研究中"以果论因"的研究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研究中应该深入分析其中人以及非理性的因素,展现一个多彩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前夕的社会心理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人们往往强调封建势力的强大及资产阶级的软弱等原因。但笔者认为,在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十分重要的因素,其中由社会心理所决定的社会承受力对于这场运动的制约作用就不容忽视。本文试图分析戊戌变法前夕的社会心理状况,从而证明这些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文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土地规划的利用,这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城市空间应用趋势在当下社会,影响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城市环境影响就是一种重要影响因素,实际上,无论是土地规划模式还是环境改造模式,两者的关系并不矛盾。一、城市综合环境应用之下的土地规划(一)城市建筑过程中的综合环境的利用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环境变化的过程是比较复杂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它综合了各种因素,比如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这些社会进步的一种必然融合趋势。为了研究土地规划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影响力,我们需  相似文献   

4.
古代城市选址与河流关系密切。太原城在宋初迁建于汾河东岸、太原盆地北端的狭长地带上。本文从宏观、微观地理形势和政治地理、交通地理、军事地理、经济地理等角度证述了宋初太原城相对汾河移迁的利弊。认为城址的移动适应了当时的特殊国情 ,对后世太原城的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西方城市研究界认为大部分城市发展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新的城市理论也将产生在这些新的地理空间,而城市非正规性是其主要特征。本文首先对城市非正规性的演变进行了梳理,认为城市非正规性的研究具有对"二元主义"的超越,"传统"非正规研究的超越和认识论上的转变3个特征,并明晰了城市非正规性的理论内涵是一种管治模式;其次,认为制度变迁和城市非正规性研究之间的焦距在于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体等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城市非正规性互补式、补充式和让步式3种主要类型;最后,从政治、社会和文化三个维度总结了非正规性在中国形成的根源,并提出非正规性可以理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模式,非正规实践及非正规制度蕴含制度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杭侃 《四川文物》2020,(4):80-92
蒙元时期在北方地区出现了一批新规制的城市,它们虽然采取了夯筑的形式,城市的平面也呈方形或者长方形,但是这些城市在城市选址、城市边界、空间利用方式等方面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的特色,其中城墙围合的部分实际上带有子城的性质。元上都的城市边界远比现在城墙围合的范围大,但在蒙古国时期开平城不可能是三重城垣。不能以中原城市模式去看待游牧民族的城市。城址的考古工作,重点应该在能够揭示其构成要素和城市属性的节点部分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墓志为主要材料,复原了北魏至唐代"坊"产生和演变的过程,并对坊在城市中的分布进行了分析,认为坊成为当时城市中的一种规划和管理单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与以往一些观念不同,仅就墓志材料而言,唐代地方城市中的坊在空间分布上并不完全集中于城墙之内,也存在城墙之外的坊,而且其普及的时间很可能要在唐代中期之后。结合文献材料,由于无论是在行政管理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里的作用和影响要远远大于坊,因此即使存在"坊市制"的话,那么更准确的称呼应当是"里市制"。  相似文献   

8.
闫涛蔚  李川 《人文地理》2003,18(5):94-96
城市形象与旅游业发展存在着一种必然的相辅相成关系,城市形象是城市的"招牌"和"名片",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影响一个城市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通过对威海城市环境和旅游现状的分析研究,探讨"城市形象建设与旅游业发展关系"这一带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都市。在这些众多城市里又产生了一批有别于一般城市的"特别市"。特别市是1930年以前中华民国的一级行政区划名称,是由国民政府直接  相似文献   

10.
正耶路撒冷老城,哭墙、圣殿山、阿克萨清真寺、圣墓教堂、大卫塔……这些三大宗教的圣迹均汇聚于此,它们是犹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精神的归属,也是一块被争夺了数个世纪的"宗教飞地"。如果说一个人具有灵魂,你或许会提出质疑,因为人的灵魂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于一个城市具有灵魂的说法,你却很难拒绝,特别是像耶路撒冷这样的城市。到过耶路撒冷的人都会觉得,她具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独特气质,而赋予她这种独特气质的正是源自这座城市的灵魂——耶路  相似文献   

11.
李锋 《华夏考古》2006,(2):67-72
郑州大师姑城址为商汤灭夏前所居之亳是笔者提出的新观点,李伯谦先生在新作《对郑州商域的再认识》一文中新提出的郑州商城非商汤灭夏前所建亳都和洛达庙类型先商遗存是商汤灭夏前所建亳都遗存的观点,不仅为郑州大师姑城址商汤灭夏前所居亳说的前提拓展了空间,而且又为衡量商汤灭夏前所建亳都道存确立了标尺。据此,我们在郑州大师姑城址内找到了与洛达庙类型先商遗存年代、性质相同的城壕和城墙等遗存,为郑州大师姑城址商汤灭夏前所居亳说提供了新证。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SEM-EDS and LA-ICP-AES analyses of a sample of twenty-nine Tang sancai sherds unearthed from the Liquanfang site, Xi'an cit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eramics with yellowish bodies are calcareous and those with red bodies were made of ferruginous clays. The use of calcareous clay in Tang sancai bodies is otherwise unknown in Chinese history,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technique of Tang sancai making at this site might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ceramic technology from the Near East or Central Asia. The paper therefore argues that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of treating calcareous clay 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pottery made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or Central Asia is not necessarily accurate. It is likely that some calcareous Tang sancai ceramics were made in the capital city of the Tang dynasty.  相似文献   

13.
春秋郢都无城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郢都故址所在,至今尚未解决,被学界认为有可能为楚郢都故址的江陵纪南城、当阳季家湖古城和宜城楚皇城,作为春秋早期楚始都之郢的可能性都不大。春秋郢都故址至今未能找到,应是被"城"所蔽。结合文献分析及考古实证,可知春秋郢都并没有城,没有城垣遗迹,只是一个大遗址。  相似文献   

14.
“二里头五期”遗存分析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二里头五期”遗存,实质上是包含了不同年代、不同时期遗存的混合体,化性质与二里头化—至四期不同,属早商化。二里头二号宫殿的废弃、偃师商城小城之始建以及郑州商城开始进入最繁盛期的时间大体同步,均是在二里头四期(或先商第一段第Ⅱ组)与早商第二段第Ⅲ组之际,表明夏商分界当在此时。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理论是近年来在学术界及政策界影响较大的理论之一。但产业集群理论仍是发展中的理论,在国外有很大的争论。本文介绍了西方学者对产业集群的争论,重点分析了产业集群空间界限及划分、产业集群与产业演化及区域发展、产业集群与全球化及产业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评述。  相似文献   

16.
The widespread notion that the city is secular and that therefore society’s future is secular is in need of serious reconsidera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religion does not melt away but rather morphs into modern forms of aspiration, speculation, and contention. Religion is therefore crucial to social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of the urban. The paper argues that in Asia the Christian modern is close to the secular modern with fragments of rational planning and calculation in constant interplay with fragments of the magic of speculative modernity. Both communism and market capitalism are ideological cousins of Christian millenarianism. In a comparison of India, China, and Singapore it argues that the Christian form of modernity has been much better able to penetrate and coalesce with Sinic civilizational traditions than with Indic civilizational traditions.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南京鼓楼西侧发现的一处特殊古代建筑遗迹,认为它与明初京师钟楼铸钟活动有关。并结合文献探讨了这处铸钟遗迹发现的重要意义及与南京钟楼相关的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Cultural history is currently rediscovering heraldry as a versatil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that was widely employed throughout all parts of medieval society, not least the city. Scholars, however, primarily analyse the urban space as a stage for noble self-representation by means of heraldic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rgues for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that townspeople and other commoners were far from primarily passive observers of heraldry displayed in the city. Four case studies from late medieval London demonstrate public expressions of discontent and protest through forms of heraldic communication which did not rely on display, but instead on the manipul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the heraldic signs of kings, princes and other noblemen. Indeed, such heraldic practices of ‘non-nobles’ suggest that heraldry,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 was accessible to all parts of society, and constituted a ubiquitous and powerful aspect of urban visual culture.  相似文献   

19.
治所迁徙与城址选择,既有联系亦有区别。雍正年间所设之靖边县,依托于明代从军事防御角度陆续择址修筑的五座城堡。明代嘉靖以后镇靖堡军事价值的提升,无法动摇靖边营的区域核心地位;设县时确定治所,因未找到直接文献,故原因难以揣度。同治时治所迁移,与各城堡人口及基础设施等现实因素密切相关;宁条梁地处边外,不可能成为备选。"1942年迁治张家畔"的说法,掩盖了此间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外围政治角力过程所导致的一县二治局面。陕北沿边地区的治所变动可以影响所驻城堡的历史兴衰趋向,从一个侧面揭示出边疆内地化的演进格局,与城堡本身在明代的选址过程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