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讯     
《世界历史》2007,(6):149
宋成有的《新编日本近代史》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50万字,共8章。该书重点阐述了幕府的崩溃、明治政权的建立、欧化时期的维新、民族化时期的维新、“大日本帝国”的崛起、太平洋战争与日本帝国的灭亡、围绕社会变动发生的思想文化与社会各阶层的激化和分化等。(岷)王海燕的《古代日本的都城空间与礼仪》于2006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2万字,共9章。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阐述古代日本的都城空间与礼仪的著作。其内容不仅涉及日本古代都城制的形成与发展、古代王权的发展、都城空间与王权、礼仪与外交的关系等,还对中…  相似文献   

2.
1992年,我有幸在北京同中央民族大学的陶立瑶教授谈起中国的产育习俗。我们讨论到中国与日本一些习俗的共通点,我想它也是韩国等其他国家与地区所共通的礼仪。1995年,我在韩国就那里的产育习俗做过访谈,也发现有一些与日本产育礼仪共通的地方,比如有关“剃胎毛”的礼仪。所谓“剃胎毛”礼仪,是指给出生后不久的孩子剃除胎毛的仪式,包括剃胎毛的日期、方法、缘由、民俗称谓等很多方面的内容。剃胎毛这种为新生儿举行的仪式在日本各地都能见到。  相似文献   

3.
风俗歌。风俗歌,又称“风习歌”、“习俗歌”,为反映传统风俗活动内容与特征的民间歌曲,可分为季节性风俗歌和非季节性风俗歌两种。前者是在特定年节、时令风俗活动时传唱,具有季节性;后者不受年节、时令所限,在婚嫁、丧葬、祭祀(满族祭祀活动大多有一定季节性)、礼仪等特定风俗活动中传唱,包括:“婚嫁歌”、“丧歌”、“仪式歌”、“祭祀歌”。“祭祀歌”等我们要专节另述,下面介绍一下“丧歌”。  相似文献   

4.
卿淋洁 《神州》2012,(34):25
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思想文化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其丧葬习俗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朵璀璨耀目的明珠,它所蕴藏的古代社会信息量是其他任何礼仪风俗都无法与之媲美的,成为我们今天全面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面不可缺少的镜子。本文通过对古代丧葬习俗的研究探讨古代丧葬文化习俗的形成与其在特定时期内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殡礼、宾祭、宾尸、延尸、祊祭、傧尸等礼仪细节体现出,商周丧祭礼制中存在着"以神为宾"的观念。就时间向度而言,丧礼中的死亡者由生到死,其身份渐次呈现出由主人到宾客的转换过程。就空间向度而言,丧祭礼制中行礼双方所处的位置和面向等,寓示着死亡者(受祭者)是处于宾客之位;而孝子自殡礼之后,便以丧主自居,行礼时处于主人之位,开始继承父祖的宗教政治权力。这种新的理解表明,商周时期的人神关系远不如后世理解得那么森严、疏远。  相似文献   

6.
黄金面具、铜丝网络与祖州石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汇总了辽代墓葬中出土的金属面具、金属网络的实物材料,分析目前学术界有关契丹人金属面具及金属网络的几种学术观点,认为金属面具与金属网络的根源是契丹人固有的“死不墓”丧葬习俗与汉文化中“停尸、守灵、重孝”习俗相结合的产物。其功能是保留死者的尸体,美化粉饰死者,其性质是契丹人“祖灵崇拜”的反映。并由此论及现位于巴林左旗辽祖州城址之内的神秘石室,根据目前在辽墓中发现其它石室的原形,结合契丹皇族“权殡”、“厝葬”的习俗,认定祖州石室是“权殡”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场所,即《辽史·礼志》中所记的“ 涂殿”。其功能应与金属面具与金属网络相类似,为临时保存尸体之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土家族有“歌丧哭嫁’习俗。民间风俗歌《哭嫁歌》是土家族传统婚嫁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家姑娘一种“修养”,衡量姑娘才智、贤德的标准。因此,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便学唱《哭嫁歌》。新娘在出嫁前半个月(有的地方为一个月),就由伴娘相伴“哭嫁”(土家语称为“打坡”)。出嫁前一天晚上,新娘与村寨中十位姐妹一起哭唱,谓之“陪十姐妹”。迎亲当天下午,迎亲队伍到女方家时,新娘要“哭嫁”,相好姐妹或长辈女人也陪着“哭嫁”。  相似文献   

8.
众人和庶民     
西周春秋时期,有“众人”和“庶民”(亦称庶人)。这是西周春秋时期的主要农业劳动者。但对众人、庶民的身分,有不同的看法。众人,来自殷商,卜辞中有“众”或“众人”。“王大令众人日协田,其受年。”“王往,以众黍于冏??“贞维小臣令众黍。”这里只看到众或众人是耕田种地的,是农民,看不出他们的身分。  相似文献   

9.
日本江户时代知识人受容中国儒家生命礼的一个重要方式,即在大量刊行《家礼》与《文公家礼仪节》的和刻本之外,通过考订、辑校、补注乃至批判朱熹礼学经典,自创一大批符合日本社会风俗的私家丧祭礼写本,如德川光圀《丧祭仪略》、荻生徂徕《葬礼考》、浅见?斋《通祭丧葬小记》等。这类写本散见于内阁文库、服部文库、木村兼葭堂等馆藏机构,是研究日本朱子学与东亚礼教文明的重要文献载体。作者多为日本朱子学各派系(如京都、海西、海南、大坂等学派)或反对派(如阳明、古义等学派)之著名学者,其中阐释的"理礼一体"丧祭思想具有《家礼》的普遍性要素与差异化表达。对这类写本整理、归类并解题,可以揭示《家礼》与朱子礼学在江户时代"去脉络化"与"再脉络化"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0.
汉以后漆器上常见朱漆书写的"上牢""作牢"等铭文,研究者一般将其释为产品的质量信息。本文通过比较漆器铭文的不同书写方式和辨析"牢"的字义,认为朱书"牢"铭特指祭祀之牲肉,"上牢""作牢"是以牲肉祭祀的行为,反映了古代丧葬礼仪中的助丧习俗。  相似文献   

11.
宋代“衣服变古”及其时代特征——兼论“服妖”现象的社会意义刘复生中国古代传统地把服饰看作是“礼仪”的一部分。同前代一样,宋朝在立国之初就建立了服饰制度,三百余年间,尚文尚质,服饰“或因时王而为之损益”①。服饰的具体制作或有不同,但服制维护上下等级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据日本正仓院所藏文物及相关文献资料考证认为:日本奈良时代后期(天平宝字二年公元758年)孝谦天皇于奈良内宫举行的“初子祭”(又称初子仪式)乃中国古代“躬耕帝籍”与“躬桑亲蚕”祭祀仪式的联合搬演。它表明了中国礼制文化对日本的传承关系,同时也显示出公元6-8世纪间日本古代政治中强烈的“东方小中华”意识。  相似文献   

13.
田天 《文物》2022,(6):65-67+74
<正>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简牍中,有一组记录礼仪行事的竹简,此前已有初步介绍[1]。这类记载仪式流程、进退容止的文献,在两汉时期总称为“仪”。在整理过程中,又发现数十枚性质相似的竹简可以归入此类。本文即对其中与宗庙礼仪相关者做简单介绍。目前所知的海昏侯汉墓“仪”类文献中,行事的主体都是“王”,这种文献类型很可能属于诸侯王及以上的社会层级专用。如下文介绍的几枚简,均与诸侯王的宗庙祭祀礼仪相关。如一简(图一∶1)简文云:  相似文献   

14.
李智君 《清史研究》2006,(4):94-103
社会经济环境与中国传统庶民的时间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因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而进展不大。本文以清代至民国时期河陇节庆习俗的地域结构为例,细致地梳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传统中国庶民的时间生活,因农耕渔猎作息而逐渐形成日常规律与习惯,所以与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并因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时间生活方式。这一点与宗教发达地区以宗教节日为庶民的时间生活有着巨大的差异,无论从节庆习俗传播地域适应性、还是传播的人群适应性,前者都无法与后者相比。  相似文献   

15.
卢明辉 《百年潮》2000,(5):27-31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札萨克亲王德穆楚克栋鲁普(以下简称德王),是个颇有政治野心的“泛蒙古主义者”。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废退位,德王听到这个消息痛惜不已,如丧考妣。其后他和溥仪犹如政治上的“孪生兄弟”,为追求复辟“帝制”,不惜出卖民族利益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在日本的卵翼下,继溥仪成为伪“满洲国”皇帝之后,德王当上伪“蒙疆”(“蒙古自治邦”)主席。德王与溥仪,积极充当日本侵华“满蒙政策”的帮凶。同时德王还勾结日寇,进行所谓“日蒙合作”阴谋活动,妄图实现其做“蒙古大帝国”皇帝的迷梦。  相似文献   

16.
敦煌写本书仪中所见的唐代婚丧礼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古代所谓书仪,是写信的范本。有一种常称为吉凶书仪的,则是在书札的范文之外,还包括婚丧礼俗的叙述与规定,是书仪的三种类型之一。敦煌发现的斯1725号写本书仪残卷,即属此类型。其中以问答形式,相当仔细地讲述了婚礼和丧礼的某些细节。本文以这个残卷为主,结合其他写本书仪,来探讨唐代婚丧礼俗。凡只称书仪的,都指斯1725号写本。 (上)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修成的《大唐开元礼》,应当是唐代社会礼俗的准绳。但它成书以后并未广泛宣传推行,而且它主要是讲有关皇室和各级官吏的礼制,往往不适用于一般庶民。因此,起到礼仪轨范作用的书仪,就在民间很受重视,广为流传了。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17,(8)
<正>我国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传统的礼俗繁多,如占卜、祭祀、婚丧嫁娶等等。尤其丧葬习俗蕴涵特定的文化指向,历来为我国古代社会各个阶层所重视。其中在死者口中放置东西,后世称之为"口唅"的习俗,源远流长,成为中华丧葬文化中重要的一环。口唅,又称口塞,一般是指在死者口中置放的玉石。《周礼·秦官宗伯·典瑞》:"大丧共饭玉,唅玉。"《说文解字》:"唅,送死者口中玉也。"玉在古人的心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音乐中 ,宫廷音乐是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相对的音乐部类 ,始于西周制礼作乐 ,其后各代相承不替。作为一种宫廷制度 ,宫廷音乐与“礼”相互配合使用 ,是礼制的艺术体现。就其使用性质来分 ,它主要有雅、燕二乐。雅乐 ,泛指宫廷祭祀和朝会活动中的礼仪音乐 ,主要用于郊社 (祭祀天地 )、宗庙 (祭祀祖先 )、宫廷礼仪 (朝会大典 )、乡射 (统治者宴享士庶代表人物 )以及各种军事大典。燕乐 ,也称“宴乐”、“乐” ,周代的“燕乐”专用于宴享宾客 ,后世兼表各种宴饮、游乐音乐① 。宫廷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
古代日本的五月五日礼仪,始自7世纪初,形成伊始受到中国夏至理念的影响。至8世纪律令制国家确立后,五月五日节仪成为体现天皇与全体官人政治关系的重要国家礼仪。中国民间五月五日习俗中的菖蒲、续命缕等道具成为律令制五月五日节仪的必要组成要素,避邪除灾的观念也随之被融入五月五日节仪之中。  相似文献   

20.
苗寨的丧奠习俗是奇异的。居住在华宁县通河甸、华溪区等山区的苗族,老人死后有一种祭奠习俗,叫“敲老牛”。这里,谁家的老人死后,家人就用芦笙吹起丧调,表示寨子里有人死了。倾刻之间,乡亲近邻就闻声来到死者家里帮助料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