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资政院中的立宪派议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政院开会期间,立宪派议员展开了积极的政治活动,在他们的努力下,资政院讨论并通过了一系列议案。立宪派议员表现出明显的软弱性和局限性。他们对许多重要的议案不能始终坚持,往往不了了之;他们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意见不一致,行动不协调;他们敌视群众运动,主张予以镇压;他们对时局的影响也因受许多方面的制约而十分有限。虽然立宪派议员提出的许多议案没有得到实施,他们关于实行立宪制度的主张也因而没有能够实现,但是这些议案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意义。而且,这些议案的提出,对于破除专制思想和动摇清朝专制政府的权威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与其他立宪派相比,资政院中的立宪派议员具有更大的政治影响;立宪派议员与革命派在改革政治、推翻专制制度和救亡图存方面是一致的:立宪派议员与清朝统治之间实质上是相互斗争的。  相似文献   

2.
论谘议局的性质与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立宪派活动的一个重要基地就是各省谘议局。特别是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各省立宪派力量较强的地方,谘议局是立宪派同清朝专制统治进行斗争的最主要的阵地。本文试图对这些谘议局的性质及其作用做一些初步的分析,供研究者参考。 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清末君主立宪派的评价问题,引起史学界的普遍重视。在七十年代以前,国内史学界对立宪派的评价,占压倒优势的看法是全盘否定的;而海外不少史学工作者却对立宪派作了很高的评价,有人甚至认为辛亥革命的主力不是同盟会,而是立宪派。经过学术交流,目前史学界对这个问题,意见还很分歧,需要开展进一步的讨论。鉴于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4.
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中立宪派政治主张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阶级立宪派是活跃于20世纪初中国政治舞台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海外康梁立宪派、国内各省谘议局立宪派的政治态度,史学界已多有论列,但对于资政院内的立宪派则鲜有论说。笔者不揣浅陋,拟就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中立宪派的政治主张试作探析。1910年10月3日,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在京城贡院正式开幕。资政院议员定额为二百名,其中钦选、民选议员各半。钦选议员由皇帝指派;民选议员又叫互选议员,系各省诸议局按本局议员十五分之一的比例,选举其优秀而有假炼者充任。一般说来,“凡民选者,以为必当攻击政府;钦选者,以为必当为政府辨…  相似文献   

5.
郑观应与梁启超、经元善——兼评其对戊戌变法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中,郑观应虽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称,但是严格地讲,他只是一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理论家、思想家,并非改良主义实践活动家。他的改良主义较多地表现在口头上、笔墨上,一旦变法来临,却畏葸不前,置身事外。他诬蔑康有为为“叛逆”,向盛宣怀密告正在追捕中的“奉旨要犯”梁启超、经  相似文献   

6.
湖北立宪派与革命党离合关系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辛亥革命首义之区,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有合有离,甚至离中有合,合中有离,其关系扑朔迷离,令人疑惑难解,酿致歧论纷呈,褒贬不一。本文旨在粗略地勾勒出湖北立宪派与革命党之间的离合轨迹,冀图对恰当评骘湖北立宪派的功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史学界对清末立宪派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阶级基础和政治活动方面,而对其思想研究极少。实际上,围绕着立宪运动,立宪派通过各种报刊阐发了许多系统的理论。只有对这些思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才能进一步说明立宪运动的全貌,才能真正了解多数立宪派人趋向激进的思想基础。这里,仅就“国民立宪”论作一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一聚讼纷纭一公案辛亥湖南光复,不旬日间,第一任正、副都督焦达峰、陈作新同日被害,谭延闿被举担任第二任都督。对于这一历史公案,聚讼纷纭,由来已久,莫衷一是,大体上有五说:兵变说,报仇说,私欲未逞说,自卫说,立宪派预谋组织发动政变说。这五说尽管论说的角度不同,有一点是一致的,即焦、陈被杀是立宪派策划的。但近年有人持异议,他们从谭延闿在被推继任都督时表现十分惊恐和毫无精神准备;事件发生时正在长沙的革命党领导人谭人凤从未提出过类似的证据;当时的形势并不具有立宪派要发动这种谋杀的必要性;从而论证了立宪派策划说论据不  相似文献   

9.
四川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在四川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一个缩影。这个运动首先由立宪派所倡导,又由革命党人把它推向武装反清起义,从而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因此,认真研究立宪派在保路运动中的活动,将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立宪派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在政治上,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公开抨击封建专制政体,迫切要求政治上的民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  相似文献   

10.
论立宪派和革命派的阶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后,关于立宪派和革命派的阶级基础问题曾经进行过热烈讨论,但分岐很大。近年某些观点不再重提,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是立宪派的阶级基础、中下层是革命派的阶级基础的说法浙趋一致(姑称之曰“阶层基础论”)。然亦不无异议,这方面的论  相似文献   

11.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国内局势极为复杂。同盟会已名存实亡,在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拉拢下,革命阵营内部派系林立,矛盾日趋尖锐。孙中山回国前,立宪派人士就与袁世凯达成了“清帝退位,即拥袁为大总统”的协议。北方袁系势力与南方立宪派人士在上海英租界内的“南北议和”已经开始。革命党虽然在全国许多地方夺取了政权,但因袁世凯势力强大,仍不能控制国内局势。  相似文献   

12.
1900年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颇为复杂的充满矛盾的事件之一。对于这一事件究应如何评价,目前学术界还存在相当分歧的看法。多数同志认为这次起义的性质是属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范围,提出“它实际上是戊戌政变后改良主义运动的继续,演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尾声”;或者这样论断:“自立军的起义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使用革命手段来实现君主立宪的改良主义运动,是戊戌变法运动的继续和尾声”。但也有一些同志认为这次起义和戊戌改良主义运动是有区别的,它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級革命的范围。这两种看法,我认为以后者为较可取。但这些同志在提出自己的看法时,对于  相似文献   

13.
顾敏琪 《沧桑》2010,(3):100-102
本文选择江苏立宪派的重要一员庄蕴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在辛亥革命前后大量的社会实践,归纳总结其政治思想的演变轨迹,从微观层面更深入地考察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立宪派与革命派既联合又斗争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清廷预备立宪的形势下,浙江巡抚张曾敡将尚未举事的革命党人秋瑾“就地正法”,引起了江浙民间舆论的一片哗然。民间舆论坚持以宪政精神做思想武器,抨击浙江官府处理秋瑾案的种种作为,使其穷于应付,狼狈不堪。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政府宪政改革的步伐,表明预备立宪时期渐趋发达的民间舆论已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从这一事件亦可看到,《时报》、《申报》等上海报刊媒体表达的民问舆论,主要是反映立宪派尤其是江浙立宪派的声音。从秋瑾案体现的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之互动关系的情形来看,预备立宪之初,立宪派与清政府之间便已时显貌合神离之象。因此,立宪派在武昌起义爆发后能够迅速转向与革命派合流,可谓渊源有自。  相似文献   

15.
清末地方自治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方自治最早产生于西欧,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而提出的一种与中央集权政治相对立的地方分权思想与制度。这一政治主张在中国最早由黄遵宪在戊戌变法时期提出,但由于变法的迅速破产,未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清廷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以后,在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极力主张下,加之清政府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地方自治成了清廷仿行宪政的重要措施,并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府直接督导、资产阶级立宪派参与和资产阶级立宪派自发倡办、地方官府认可两种类型。清末地方自治的明显特征是内容上的完整性和实施上的冒进性。  相似文献   

16.
丁贤勇 《民国档案》2006,5(2):62-66
浙江省档案馆汤寿潜个人全宗中约有20件汤氏奏折(包括底稿),这些史料对研究立宪运动史、辛亥革命史、近代思想史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一些奏折没有著作日期或者编录时日期有误,本文主要采用内证的方法对其中一些不明之处加以辨析。同时,汤寿潜奏议反映了立宪派在晚清最后几年中实现立宪政治的主要理念,是立宪派被迫从政治改良向民主革命开始转变的代表性文件。  相似文献   

17.
关于清末预备立宪几个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当人们谈起清末预备立宪时,无不以一言蔽之曰:“假立宪”。此种观点是否正确,有待讨论。本文仅就预备立宪活动中是否有一个“统治集团内部立宪派”,除消弭革命的立宪动机外,他们是否还具有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立宪动机,他们与资产阶级立宪派的争论,是真假立宪之争还是走日本式道路或走英国式道路之争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一 民权思想,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理论武器。他们开宗明义地宣示:“今后中国之存亡,其现形系于主权之有无,其根本关于民权之强弱”。立宪派人既以民权作为与中国封建皇权思想对立的新观念,又以民权作为否定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新的国家政治形式的基石,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其特定的内涵,显示出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洋务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两者互相依存而又互相矛盾,构成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课题。本文中提到的早期维新思想和维新派,相当于一般通称的改良主义思想和改良派。由于后者很容易与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混淆在一起,含有贬义,而且这个时期历史实践提出来的问题是维新与守旧的对立,还不是资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20.
进步党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言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中国的资产阶级提出了两条路线,一条是由革命党人提出的以暴力同反动势力作正面的斗争,一条是由立宪派人提出的以温和手段,企图使政权和平转移。辛亥革命后,他们各自继承了这一传统,继续以自己特有的风格进行维护民主的斗争。进步党是立宪派辛亥后实行温和路线的政党组织,它成立于1913年5月29日,以黎元洪为理事长,梁启超、张謇、伍廷芳、孙武、那彦国、汤化龙、王揖唐、蒲殿俊、王印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