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台独"势力的"日本情结"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独”分子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都具有浓厚的“日本情结”,这也是驱动“台独”势力长期不遗余力从事分裂祖国活动和造成台湾问题久拖不决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有二:1、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特别是它所发动的“皇民化运动”的久远影响,是导致“台独”势力“日本情结”产生的历史原因;2、“台独”势力出于台湾“独立”的欲求,急需取得外部势力特别是与台湾渊源甚深的日本右翼势力的支持,这是“台独”势力“日本情结”产生的现实原因,也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2014年,日本右翼势力在“慰安妇”问题上大做文章,不仅逼迫《朝日新闻》撤销了关于“慰安妇”的一部分报道,而且试图否定河野谈话。在此背景下,右翼势力进一步试图在国际上伙同各国右翼团体,打击支持“慰安妇”的势力。本文叙述了美国格伦代尔市“慰安妇”立像竖立后遭受日本右翼团体反对并起诉,以及在此问题中经历过二战的日裔美国人及...  相似文献   

3.
日本右翼势力为侵略战争翻案不仅由来已久,而且几乎触及日本对外侵略的每一个重大事件;而九一八事变作为日本侵华的重大步骤,当然在其重点翻案之列。本文仅就日本右翼代表人物中村粲抛出的“系统”、“全面”的九一八事变“中国责任说”,予以辨正。文章认为,中村粲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归因于“满洲非中国领土”、“满蒙人自己希望满洲独立”、“人口过剩”的日本需要“满蒙新天地”、“中国的赤化”和中国政府奉行“蛮不讲理的”“革命外交”导致了“满洲危机”的谬论,不堪一驳,但在日本右翼势力迅速抬头、蠢蠢欲动的今天,仍然需要我们从学术角度对其兜售的战争翻案谬说,一一澄清、据实辨正。因为还原被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得面目全非的日本侵华史本来面目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中日两国史学争论的学术范畴;它事实上已经上升为事关日本今后走什么道路和中日历史悲剧是否重演的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一项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七七事变65周年,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联合举办的“七七事变与抗日战争”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8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70多名学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60篇。内容涉及七七事变、东北抗战、侵华日军暴行、日本侵华战争责任、战后中日关系、日本右翼势力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人物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日本右翼势力抬头,使得在钓鱼岛问题、历史认知问题上陷入对立局面的中日两国信任感跌到了冰点状态,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不仅在于安倍政权及日本政界的右倾化问题,而且也与美国共和党保守派的幕后推手息息相关。在教育问题上,官民结合的日本右翼势力持续对历史教科书检定标准施压,南京大屠杀等日本侵略战争罪行的记述日益被消减...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联合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5 5周年学术研讨会”于 9月 3日 - 5日在北京召开 ,来自北京、辽宁、江苏、河北、山东、湖北、湖南、上海、福建等省市的 5 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提交论文 5 0余篇。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日本右翼势力与中日关系”。另外 ,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与作用 ,是研讨会另一个主要议题。一 日本右翼势力与中日关系围绕主要议题 ,与会者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讨论 :(一 )日本右翼势力的活动现状及特点河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谢忠厚提出 ,自明治维新…  相似文献   

7.
“台独”即“台湾独立建国”的简称,其产生有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在台岛内外,主张“台独”的分裂势力有一个较长的发展演变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李登辉逐步推行以“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核心的分裂路线,并利用手中权力对“台独”势力极力纵容与扶持,使得“台独”势力恶性膨胀为一股阻碍两岸关系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的反动逆流。 海内外“台独”思 潮的产生与泛滥 “台独”是在二战后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个“怪胎”,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时。当时,日本部分驻台少壮派军…  相似文献   

8.
日本右翼势力浓厚的"台湾情结"不应忽视,主要表现在图谋重新染指台湾和对"台独"的持续支持上。其成因既有日本对台湾50年殖民统治的历史影响,也有视台湾和台湾海峡为日本的"生命线"等现实利益的驱动;既有遏制中国崛起之深层政治企图的推动,也有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金钱外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二战结束以后尤其是偏安台湾一隅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蒋介石始终坚持反台独立场,不仅对岛内外台独组织及其活动坚决取缔,严厉打击,而且对日本政府及右翼政客支持台独的行径进行了谴责,对其策动台湾当局独立的建议予以拒绝。这是台独势力在此期间未能坐大和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图谋未能得逞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董世明 《世界历史》2007,(4):147-150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日本右翼势力的重新抬头和蠢蠢欲动,已越来越引起世人特别是国人的高度关注和警惕。然而,在日本,尽管此前已有木下半治、堀幸雄等多位学者推出了相关学术著作,但其出版时限多止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不仅未涵盖最近二三十年的内容,而且有关“日本右翼势  相似文献   

11.
1963年末发生的"周鸿庆事件"引发了台日关系的危机.在这场事件中,日本不顾台湾当局的压力,坚持允许周鸿庆返回大陆.在台湾看来,这是日本亲大陆的严重过失行为,因此对日采取了激烈的报复措施,台日矛盾激化,一度濒临"断交"的边缘.作为台日双方的盟友,美国利用驻台"大使馆"向台湾当局斡旋,不断对其施加压力.美国国务卿腊斯克也亲自访日、访台,为解决双方矛盾不遗余力.最终,在美国的调节下,台日双方各让一步,就此渡过了这场"外交"危机.在解决整个事件的过程中,美国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同时,美国在远东的战略意图也反映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2.
1949~1953年是冷战开始后美台关系的起点.这一时期美国对台湾的援助政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尽管在执行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模糊”策略,但并不存在由“放弃”到“扶植”的明确转折,更没有放弃台湾的切实行动.至1953年共和党执政时,美国对台湾援助政策的最大限度是将其作为“战略后备军”服务于美国的远东冷战.  相似文献   

13.
孙颖 《福建史志》2020,(2):43-46,72
日本占据台湾后,为了满足本国粮食与糖类的需要,也为侵华战争提供粮食支持,加紧扶持台湾的农业生产。对此,日辖台湾总督府多次颁布有关农业发展的政策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推广优质品种、实行强制性农会组织后,总督府逐渐将重点放到完善和修筑水利工程上。由于原有埤圳模式缺点的暴露以及政府期望更有力地控制公共资源,日辖台湾总督府开始实施官修埤圳政策。台南州的嘉南大圳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战后日本宪法因其第九条规定而被称为"和平宪法"。长期以来,日本政府通过"解释改宪"的方式,不仅使日本突破了和平宪法所规定的"不保持战力"等限制,而且在军事实力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将以"专守防卫"为任的自卫队派往了海外。通过政府对宪法第九条进行的扩大解释,战后日本在国家发展方向上偏离了和平宪法确立的和平主义宗旨与原则。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制定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政策,旨在通过发展中日民间外交促使日本政府改变敌视中国的态度,建立两国正常的外交关系。中日民间外交在20世纪70年代初达到了准官方水平,为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无论是与日本在野党党首的会谈中,还是与田中首相等日本政府官员的正式谈判中,始终坚持求大同、存小异,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不拘泥于一般的惯例,在领土主权、国家利益、战争认识等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妥协,对于一些具体问题又尽可能照顾日本的国情、体谅日本政府的困难,实现了亚洲两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友好。  相似文献   

16.
1963年法国前总理富尔的中国之行是中法建交中的关键阶段,而定稿于11月2日的《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又是富尔访华最终取得成功的基础。富尔访华初期,中法虽都有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愿望,但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使会谈陷入僵局。其后,中方在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有步骤建交方案、直接建交方案,最终在三项默契基础上同富尔达成了一致。中方把最终形成的默契以文本形式交给富尔,这就是《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总的看来,该要点是中法平等协商的结果,法国在其中承担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法台不再保持"外交"关系等义务。但谈话要点也是求同存异的结果,并未全面解决中法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世纪50~70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对日邦交正常化战略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政府在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原则的基础上,首倡"以民促官"及"官民并举"的基本方针,提出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并放弃战争赔偿,并采取"先美后日、以美促日"的外交战略于1972年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取得了继中美发表《上海公报》后的又一外交胜利。虽然中国对日邦交正常化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历经曲折,但它兼具现实性和灵活性,体现了以"和谐"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在中国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台湾的公债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台湾发行了大量的公债,并利用金融机构进行吸纳,从而制约了台湾经济的发展,掠夺台湾人民,并将台湾经济纳入日本战时经济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9.
中日邦交正常化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问题是影响战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障碍 ,中国政府提出了对日政治三原则 ,为后来中日复交三原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并采取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方针。与此同时 ,日本朝野有识之士也为消除这一障碍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单冠初 《史学月刊》2002,4(3):62-67
日本政府延至1913年10月才正式承认中华民国,但又规定在内外公文中要以“支那”或“支那国”称呼中国。在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又先后将其改为“中华民国”和“中国”。每一次改称背后都包含着分裂或独占中国的野心,也是民国时期日本对华政策和中日交涉中的一个症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