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代镇制考     
宋代镇制在中国市镇制度的演进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宋镇已有官监镇、非官监镇两种类型,镇官有监官、监镇、巡检、都监、监押、监当等职称,下属有都头、兵员、衙前、所由等。主要负责城镇治安及收税,并兼有户籍、保甲、兴办公益事业等事责。均由低品文、武阶官中选任。其职名、职责的转变与确立,不仅标示了“中世纪城市革命”的成功,也开启了元、明、清镇制的先河。  相似文献   

2.
龚延明 《史学月刊》2024,(4):108-115
1978年,龚延明在杭州大学历史系陈乐素、徐规先生指导下,踏上了宋史与宋代官制研究之路。研究过程中,得到中华书局傅璇琮先生与北京大学邓广铭先生的提携与奖掖,学业不断精进。从1992年起,在傅璇琮先生提议下,转入科举研究。龚延明躬耕宋代官制与中国科举制度史近45年,笔耕不辍,偶得吉光片羽,治学体会有三。其一,务必选好具有创新价值和广阔发展空间的学术方向;其二,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切忌急功近利,有所为有所不为;其三,合理安排时间,科学高效工作。  相似文献   

3.
宋代残疾人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代的残疾人分为残疾、废疾、笃疾三类。他们依法享有不纳身丁税、不服差役、犯罪时可得到减免和享受一定的社会救济等特权。残疾人的法律行为又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不享有科举人仕和恩荫人仕的资格、不得参与一般民事案件的诉讼、不能出庭作证等。宋代残疾人法律发达与宋代民事法律发达、推行仁政、民本思想盛行、社会力量关注弱势群体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疑古辨伪活动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先秦,下可延伸到现在。在这绵绵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宋代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时代,辨伪人数和辨伪范围远远超过前代。辨伪对象包括儒家经典、先秦诸子中问题较多的书以及各种野史、故事杂说甚至宗教典籍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宋代辨伪学兴起的原因、辨伪学者及其成就两方面对宋代辨伪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宋代女性阅读活动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铁爱花 《史学月刊》2005,(10):35-40
宋代女性的阅读活动与重文教的社会风气、书籍的普遍流通以及士人的提倡等密切相关。在实际生活中,宋代女性的阅读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儒家经典、佛道经典、女教典籍、家训、史书、诗词文、音乐、诸子百家、方技小说、天文历算、医药数术等;其阅读具有多元性、自主选择性及持续性的特点;她们通过阅读学习知识,并以多种方式作用于社会,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传承文明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宋代东京留守代天子执政,是皇权的象征,本文主要对东京留守的各项职能进行探讨,将东京留守的职能分为政治、行政、军事、司法、经济和外交六个方面。其中行政职能和军事职能在南宋时期尤为突出,包括官员选任和抵御外侵等,成为最重要的职能。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了解东京留守在宋代朝政中所发挥的作用,便于我们对留守这一官职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宋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节日内涵的转型、节日活动的增多奠定了经济基础;统治者在政策上倡导节日活动,民众参与度高,由此形成了重“节”之风;同时宋代审美对象逐步生活化,装饰应用于生活各方面。在此背景下,宋代民间节日装饰兴盛,种类繁多,主要有提升颜值、驱邪纳吉、增加收入等目的。宋代民间节日装饰具有时节性、广泛性、全民性的特点,其兴盛折射出宋代社会内部稳定、商品经济发达与思想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8.
两浙路是宋代海盐的重要产区之一,宋代两浙地区分布着众多的盐场。盐民是专门从事海盐生产的手工业者,宋政府对其进行特殊而严格的管控。盐民享受着一些特殊的待遇,但同时盐民群体也存在着严重的分化,此外上户富户与盐场监官对下户盐民的压榨情况严重。有宋一代,出现了众多亭户逃亡,浮盐、泥盐私鬻等弊。  相似文献   

9.
我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正式设置进士科,实行试策取士开始的。唐代充实了这一制度.考试科目大大增加,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被进一步完善,进士科成为科举考试中唯一的科目。考生来源由各州(府)选拔,将合格的考生接送礼部。礼部考试录取者为进士。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以后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相似文献   

10.
宋代买卖妇女现象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代买卖妇女现象大量存在 ,表现在宋代法律并不完全禁止买卖妇女 ,专制皇帝出于各种原因也加以支持 ,士大夫则把蓄妾视为“人情” ,因而到处都可见妓女的身影 ,并在各地形成了规模不等的人口市场。买与卖的主体及动机各不相同 ,程序也相当复杂 ,从中可见妇女的命运十分悲惨 ,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确实下降了。  相似文献   

11.
宋代漆器在承继前代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使漆器品种基本齐全,并在若干技术上登上了历史的顶峰。  相似文献   

12.
吕瑞东 《四川文物》2021,(2):108-116
多层墓葬是指在墓葬中构造出多个立体空间的墓葬形制。从层次结构上看,可分为三层和双层两类,以双层结构为主。这种多层构造最早出现在北宋中期,作为一种御赐的"地下石藏"来使用。在北宋晚至南宋初期,多层墓葬的形制和构造均发生一定的变化,隔层的功能也发生改变,但总体上仍可以看作是"地下石藏"的变形。到了南宋中期,多层构造的使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层空间的实用性明显增强,出现葬人或密封防潮等利用方式。多层墓葬的结构和功能随着时代发展,其目的大多离不开对棺椁和尸体的保存。  相似文献   

13.
宋代佛教史学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教史学发展至宋代,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佛教史学著作数量丰富,各体兼备,并创造出纪传体、编年体教史和藏经解题目录等新体例。本文考察了宋代佛教史学的状况,指出世俗史学的刺激、皇家对沙门著书的重视与褒奖以及大藏经的刻印与流传是宋代佛教史学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宋代官员分司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官员分司主要有自请、责降、叙复和优待四种方式,神宗以前,自请和优待者居多,神宗以后则以责降为主。分司官有一定任期,但职事简单,并逐步虚化,直至全无,由此也导致了分司官之分司地与居住地由完全一致向完全分离转化。官员分司之初官职一般会发生变动,或升或降取决于分司方式。分司官可享有升转官资、荫补亲属为官等政治特权以及以俸禄为主的经济待遇,但分司官之间、分司官与现任官之间都存在一定差别,并因时而变。宋代官员分司制度既承袭了前代的做法,也有自己的创新,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但对宋代以后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左传》是一部伟大的历史作品,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历代对它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是研究的中心大多集中在文本本身。本文则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就宋代《左传》学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评价,为《左传》学史的研究提供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的细致考证,认为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番禺县曾被省并,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为了加强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开发与管理,复置番禺县,具体治所是在今广州市番禺区西南的紫坭,至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出于广州军事防卫的考虑,又将番禺县治北迁至广州旧城东的赤泥巷,即今广州仓边路一带。再者,南宋新置香山县和明代新置顺德县,皆可视作是政府进一步努力协调珠江三角洲区域沙田开发与广州城防之间关系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宋代施渚镇位于今湖州市埭溪镇。其地名变化过程包含三个阶段:唐时叫做上强,宋元时名为施渚,明清时更名埭溪。施渚镇位于连接湖州与杭州的陆路交通要道上,故北宋在此设税场征收商税。南宋时,江南运河交通地位愈发重要,施渚镇所在陆路通道之地位下降,导致该镇及税场被废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在此兴起埭溪市,最终成长为镇。施渚镇之兴衰是其所在地区交通格局及商业格局之变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湖北宋代墓葬形制分布的空间差异与宋代的路的划分相吻合,对照文献中有关入宋后迁入今湖北地区的移民情况,可以认为宋墓形制空间分布的差异,主要由官方组织和民间自发的移民活动造成。  相似文献   

19.
宋代桑税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树国 《史学月刊》2006,(11):31-35
宋代桑税肇端于晚唐和五代十国时期,除与桑蚕业、丝织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以外,唐宋之际两税法制度的变迁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宋代赋税体系内,桑税是国家正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征税方式北方以桑功计量,南方则依据桑地征收。桑税的出现是土地作为征税对象进一步细化的结果,也是宋代两税区别于唐代两税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