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进行的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向来被说成是执行了列宁的合作社计划。这不仅是苏联理论界的定论,也是我国理论界一部分同志的看法。但是,事实究竟怎样呢? 究竟什么是列宁的合作社计划? 列宁的合作社计划,是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导苏维埃俄国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五十年代中期,苏联进行的大面积垦荒成了举世瞩目的大事。研究苏联农业的学术界中,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分歧很大。有的人抱肯定或基本肯定态度,有的人则抱否定态度,认为垦荒有弊无利,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对待垦荒应该像对待任何事物一样,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笔者认为,苏联五十年代的垦荒是好事,成绩是主要的,缺点和错误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3.
1953至1964年,赫鲁晓夫在苏联进行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这次改革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研究,在今天来说具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了引起史学界和理论界对这一研究的重视,从而进一步推动和促进这一研究的开展,本刊编辑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史”课题组协助下,组织了这次笔谈。 参加笔谈的16篇文章,分别就反对个人崇拜,工业、建筑业、农业、教育、思想文化和苏联对东欧、美国的政策等方面的改革及其成败和意义,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这些都是作者个人的见解,不代表编辑部的观点。有些看法也许会引起不同意见的争论。我们欢迎广大读者继续来稿,把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更深入一步。  相似文献   

4.
李凤林 《百年潮》2011,(6):73-78
苏联是中国的近邻,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虽然我本人不是专门学习苏联历史的,但从1950年学习俄文起,我一生都从事对苏、对俄工作,在苏联和俄国学习、工作前后长达20多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长期关注学术界对苏联历史和俄罗斯问题的研究,对这些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历史上,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它同当代美国农业高度发展密切相关。1940年美国农业年鉴有一段话说得好:“为了了解美国农业的形式和实质,成就和问题,必须回顾过去,从头研究它的历史,因为那些情况曾给我们的实践和制度打下烙印,而且从那时开始直到今天还在起作用。”然而,建国以来,在美国史研究中,专门探讨美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文章,极为罕见。近年来,《世界历史》和其他一些刊物陆续发表了几篇有关这个问题的文章,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仅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14(2):85-86
(一)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方法论吴恩远研究员强调,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切忌片面性。他针对近年来我国史学界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一些流行观点,通过辨析和批评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肖洛霍夫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尽管他在苏联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但是人们对于他的认识和研究还是分歧很大的。例如,他是一个什么作家?评论界中就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他是苏维埃时代农民的思想情绪的表达者,或是哥萨克农民的代言人;一种则认为,他是苏联的无产阶级作家。他的名著《静静的顿河》,有人也对它产生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对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起因及其实施的突然性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一俄国一直是以农民为主要居民的国家。作为延续,苏维埃俄国也是如此。据统计,1917年俄国人口为16,300万,其中农业人口为13,390万,即农业人口占全国居民总数的32%,甚至到1927年仍占80%。列宁把握住了国内社会经济状况的全局后,指出:“农民是我国的决定因素,这是谁也不怀疑的。”“目前整个形势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我们共和国国内外政策的首要问题,就是发展全部经济,首先是发展农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苏联战后初期安全保障性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四五”和“五五”两个五年计划,获得好评。一位西方一流苏联史专家赞其保持了“(苏联)头三个五年计划所特有的很高的工业生产年增长率。”苏联学术界既肯定“在重工业加速发展的基础上,自1940年至1652年,“工业生产增长倍”,又指出“农业总产值(可比价格)仍停留在原有水平上”。这些看法固然不错,不过,笔者认为,判断战后初期苏联安全保障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对苏联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评价一直是有争议的。多数同志持基本肯定意见,也有部分同志认为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政策,是失败的政策。因此,要正确地评价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除了需进一步研究当时苏联国内的政治、经济情况,运动发生的过程及产生的后果等,尚需弄清苏联“农业集体化”和“全盘集体化”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准确地确定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期限。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11.
苏芬战争后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苏芬战争的后果问题,我国史学界迄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沿用苏联的观点予以全盘肯定,认为:苏芬战争使苏联获得了部分芬兰领土和重要的军事基地,从而加强了苏联北部地区的防线,解除了对列宁格勒的威胁。也就是说,正是因为苏芬战争加强了苏联的防卫力量,才使得日后列宁格勒在卫国战争期间不至于陷入敌手,从而加速了二战胜利的进程。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也是同历史事实不相符的。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苏联作为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创造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成就。作为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一个可以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苏联的影响力可谓遍及当时世界每一个角落。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却在它即将迎来自己70岁生日时,黯然没入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其解体的原因引人深思。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苏联的解体原因及其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多个领域、多个方面、多个层次。本文章致力于在总结部分具有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发掘更深层次的问题,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找出其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3.
土地租佃和雇佣劳动在苏联二十年代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专门研究苏联农村社会经济关系的专家В·П·达尼洛夫在《农业集体化前苏联农民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一书中说:“半数以上的农户参与了租用和出租生产资料,大致相同数量的农户参与了劳动力的买卖,约三分之一的农户参与了土地的租佃。”由于这个问题对苏联农村整个的社会经济关系和  相似文献   

14.
近二十年来,苏联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增长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安德罗波夫执政后,为了扭转这一经济增长下降的趋势,就一再地谈经济效益问题。他说,苏联目前最关心的是提高生产和整个经济的效益问题。苏联“深刻意识到了”提高经济效益问题的重要性。他认为,苏联经济之所以效益不高,主要是由于:1)经济机制、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工作落后,2)连续四年农业歉收,3)开发苏联北部和东部需要越来越多的财力和物力。  相似文献   

15.
法国年鉴派是当代西方史学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也是西方新史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它诞生于本世纪20年代末,二战前已影响日增;二战以后,它不仅在法国成为史学主流,而且影响遍及欧美。概略地分析一下苏联学者对年鉴派的看法及其近年的变化,可以使我们通过这一实例一般地了解苏联对西方史学思想的态度及其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6.
以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今村成和为团长,立教大学教授三户公为副团长的日本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协会第一次访中团一行二十三人,于七月三十一日来我校,与外国问题研究所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所从事日本和苏联问题研究的教师进行了学术交流。两国学者就日本和苏联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哲学史、法律、教育等问题的研究广泛地交换了意见。日本学者还就高句丽、勃海国以及清史的研究等,提出了一些问题,中国学者就上述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东北师范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于1992年12月正式成立,它是东北师范大学从事东北亚研究的学术队伍的集合体,是东北师范大学多年来东北亚研究成就与人才积累的成果,也是学校研究事业步入新阶段的一个标志。东北师范大学的东北亚研究起于60年代初。为贯彻执行周恩来总理关于加强外国问题研究的指示,学校成立了日本问题研究所,地理系的苏联地理和日本地理研究室及外语系的苏联问题研究室。尔后,历史系、教育系等也针对东北亚国家形成了专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张君劢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而苏联是张氏长期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本文主要评述抗战之前张君劢对苏联对华政策的看法。与抗战后主张中苏两国加强合作不同,在抗战之前,张君劢对苏联始终抱有敌意和戒备之心,对苏联对华政策总体上持批评态度。  相似文献   

19.
苏联农工综合体是个庞大的跨部门的国民经济组织,它包括三个领域方面的部门:为农业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农业生产部门和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等部门。1986年在农工综合体各部门从业人数为4080万,生产产值383(?)亿卢布。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生产出的工业品构成商品周转额的大约70%。农工综合体对实现苏联食品纲要,满足苏  相似文献   

20.
郑伟 《黑龙江史志》2013,(20):71-74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苏联的实施是苏联共产党和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范例,这一政策也充分体现了列宁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深度关切。以史为鉴,中国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