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漱溟在后五四时代提出了一个众皆关注的问题,即在西方文化已成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日渐边缘的中国文化如何"翻身"。其方案是先全盘承受西方文化并有所修正,然后以批评的态度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但困窘的是他发现那个想要翻身的文化已经失语,不能自我表述。同时,文化翻身的实践还面临着"中国文化"和实体"中国"之间的紧张。北伐前后梁漱溟走入乡村,或是翻身之路由虚入实的自然发展。他进而提出"向东走"的口号,似乎放弃了西化之路。但整体看,梁漱溟的思路更多是过渡时代里一种涵容世界与中国的天下论述,即不仅效忠自己的国家,还负有对世界的责任,在此进程中重构一个可以自我表述的文化主体。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中国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中国文化始于河洛。河洛文化是中国最古老之历史文化,远在三代之初,始祖沿黄河中下游即今中原河南~带生息繁衍,逐渐形成哲学、伦理、政治、医学、天文、水利、农桑、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古老之河洛文化。中国大陆气候北寒南温,北旱南润,河洛地区乃当时政治、经济、交通之中心,  相似文献   

3.
“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罗志田从中国学术史发展演化之内在理路看,民国初年有一个显著的现象,即经学从学术中心落向边缘而史学从边缘移往中心(详另文)。陈寅恪论民初史学转盛之原因说:“近二十年来,国人内感民族文化之衰颓,外受世界思潮之激荡,其论史之作,渐...  相似文献   

4.
以周易文化为源头的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是历史的必然。周易文化产生于中国,但它早已属于世界。其发展是“中国之易学”、“亚洲之易学”和“世界之易学”。在秦汉时期《周易》随着儒学的外传而开始走出中国,自唐代以来则成为亚洲邻国知识分子研习的经典,到明清之际又从欧亚大陆的东端走向它的西端。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易学通过文化融合而奉献给世界。  相似文献   

5.
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为古老的文字形态,以其优美、生动的线条,夸张、简约的造型呈现出一种古老的文化之美。这种美原始却内涵丰富。原始的东巴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即东巴教,  相似文献   

6.
陈艳萍 《区域治理》2021,(3):215-216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因其"简、便、廉、验、效"等特点,在我国传承发展数千年,也因其受众之多、疗效之广、疗法之神奇,被载入世界医学史.新时代背景下,在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进程中,大力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药文化三进工程即大力推广中医药文化科普,因地制宜地倡导中医药文化...  相似文献   

7.
<正>从地图上看,中国就像是一只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雄鸡。鸡与我们炎黄子孙和谐共处数千年,其历史典故与风物习俗,伴着诗书画印之记载源远流长。特别是"鸡""吉"谐音之吉兆,金鸡报晓的雄鸡更被视为中国民间文化中赞誉有加的吉祥物。美猴辞旧岁,金鸡唱新春。丁酉鸡年即至,话题自然转到鸡文化方面。  相似文献   

8.
史飞翔 《文史博览》2013,(11):61-61
1912年中华民国一成立,孙中山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随后,教育部便明文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1946年制定的教育纲领性文件《教育宪法》更是强调对教育的投入。“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  相似文献   

9.
肖淑萍 《南方文物》2001,(3):107-108
八大山人以其曲折而痛苦的经历,晚年竟呈现出宁静、平和心境,了无尘事浸染与影响,其间突破与超越,足见修养之高深。从已有资料以及书画作品来看他思想发展轨迹,观其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甲申之变无奈出家,即儒教文化与现实断层。其次是介于出世与入世间矛盾与挣扎,即早年儒教文化积淀与佛教思想渗透两种人格矛盾。再次是儒释道三教文化在其思想融合,尤其佛教文化对其思想滋养,心境由痛苦挣扎趋于平和、宁静,使其人生修养达到很高境界———即世而出世,超尘脱俗。八大山人少年得志,在十九岁那年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香港的茶寮文化,大抵有两类:一类是其本埠的老派模式,亦即传统模式,自然不乏酽酽的本土文化气息;另一类是外埠的新派模式,则不免带有形形色色的洋味,无非是属于西洋或东洋的舶来文化之味。 不过我这里述说的只是前者,即今日香港的凉茶铺。 当然,这种凉茶铺,也是有其自身演进历程的:早在香港开埠之初,即在英国殖民主义势力统治香港之前,那时已然有了小型的茶寮,开设于港九的埠  相似文献   

11.
周春 《神州》2011,(22):101-103
一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不被中断的文化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思想。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其重要动力即在于中国学术思想的发达。自周公、老子、孔子以降,三千年来,中国学术思想已经发展成为一股巨流。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2.
李书华,1889年生于河北省卢龙县,1976年病逝于美国纽约。其生前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北平大学区代校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中国物理学会和天文学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首席代表等职。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位获得巴黎大学国家理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他为北京大学物理系、北平研究院、中央研究院、中国物理学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世界知名教育家和物理学家,李书华虽声名赫赫,但他对中国、对世界科教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却因种种原因,在国内鲜为人知。负笈留法学有所成李书华,字润章,1889年2月10日生于卢龙县新房子村…  相似文献   

13.
伊琪 《世界》2006,(11):44-47
风光迷人的蒙特利尔城如一艘游艇安闲地漂浮在加拿大东部的圣劳伦斯河上,它拥有人口300多万,是全球第二大非首都的领事城,岛上设有90多个领事馆和70多个国际组织,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交融之地,其对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使之愈发彰显国际大都会的风采。  相似文献   

14.
攸西比乌斯的《教会史》与普世史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台湾)中正大学方志强教授的文章。方教授的文章主要讨论西方古代普世史的类型及其涵义。他指出,从古希腊史家埃浮鲁斯及波利比乌斯的"政治的普世史"、狄奥多拉斯的"文化的普世史"至攸西比乌斯的"基督教化的普世史",西方普世史的类型及涵义是在承袭中发生变化的。攸西比乌斯综合"政治的普世史"之"一个世界一个国家"及"文化的普世史"之"一个世界一个文化传统"的观念于基督教传统之中,创造出基督教即代表"一个国家"和"一种首要文化传统"的观念。攸西比乌斯的"普世史",对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文的观点.对于理解西方世界史(或普世史)观念的渊源及其在古代世界的变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思想文化史研究一语中的核心词组"思想文化"应该如何理解?我以为它不是联合结构,而是偏正结构。即不是"思想"与"文化",而是强调区别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另一类别的文化,即思想文化。其意义是将思想研究置于民族的与时代的文化大格局、大框架、大背景、大生命有机体之中,而不是将其孤悬于精神世界的冷寂夜空。那里固然星汉灿烂,但毕竟远离人间烟火。  相似文献   

16.
世界现代文化史新作──《20世纪世界文化》读后郝克路20世纪已经接近尾声,世纪转折就要来临。面对跨世纪之交,人们总要追溯以往,进行历史的反思,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由张象、黄若池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世界文化》(后简称《文化》)正是对百年来世界文化发展历...  相似文献   

17.
晋商与关公     
张舒 《文史月刊》2008,(11):66-67
二、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是多元的、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外延的文化。择其要之,例举如下: 1、理念文化。清朝光绪皇帝对关羽有长达26字的封号,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诩赞宣德关圣大帝”其中“忠义仁勇”四字可谓对关公文化理念的概括。  相似文献   

18.
正"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来头,而探寻人类文明的起源,就绕不开山西这一方厚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人类文明的摇篮,山西蕴育了光耀千秋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2015年8月16日会见世界华文媒体高层访问团时,首次提出山西古文化的"三个一"(即一座都城、一堆圣火、一缕曙光)。"一座都城"临汾襄汾陶寺遗址,使尧文  相似文献   

19.
文献记载中的周代"千亩"有二:其一,周宣王千亩之战中的"千亩",其地望在西周都城附近,即今陕西省境内;其二,晋穆侯千亩之战中的"千亩",其地望在晋国,即今山西省西南部。前者"千亩"之地名是随周人从后者迁移而去的,并且两地都与周人农作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文化都市:形象定位与建设策略--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时代,文化都市建设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面向新经济时代的南京城市形象定位是:建设文化都市,并发展成为世界文化之都。以"学在南京、成功世界"的底蕴、"博爱之都" "世界第一城垣"的营销形象,创造"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的品牌,建设"科技先导、古都特色、滨江人居、大学一流"为一体的世界文化之都。南京文化都市的建设策略是:立足文化产业经营、实施科技先导战略、构建五大特色工程、创新思维体制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