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公朴日记     
李公朴 (1900—1946),江苏常州人,著名民主爱国人士。1936年11月,他与沈钧儒等领导“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而被国民党逮捕入狱,194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李公朴日记两册。本刊的前身《党史研究资料》在1984年、2002年和2004陆续刊登了由孙景贤、王健、贺秦华、安跃华等人整理的部分李公朴日记。此为日记的最后一部分。这些日记记载了李公朴在1937年、1939年、1946年间,反对美蒋勾结发动反革命内战和在国民党监狱中坚持抗日民主的战斗生活,对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民主运动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廿年前学徒的时期倒曾继续不断的写近二年的日记,从此以后就若藕丝一般的时断时续的写一点,大多数是利用案头日历为之。虽时常感觉日记的重要性。然而总未养成这种每日晚间或早上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将过去一日的事记下来的习惯。到苏州看守所以来,有功夫做以前想做而未做的事,实一不可多得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忠全  君刚 《文史春秋》2005,(3):29-29
1946年7月15日,民主战士、名学闻一多在昆明发表《最后一次讲演》,怒斥当权,痛责反动派,国人无不拍手称快。孰料,闻先生当晚即遭毒手,被国民党特务用美制无声手枪暗杀。消息传开,举世为之震惊。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即致唁电云:“惊悉一多先生遇害,至深哀悼。先生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今遭奸人毒手,全国志士,必将继先生遗志,再接再厉,务使民主事业克底于成,特致电唁。”  相似文献   

4.
李公朴被暗杀案发生在1946年7月11日的晚上。李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在云南省昆明市区的街道上被特务枪杀。回顾1936年11月22日,上海发生救国会的“七君子案”,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王造时、史良、沙千里、邹韬奋等七人被蒋介石逮捕,轰动全国。当时,李公朴是反蒋的革命民主力量的人物。  相似文献   

5.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大规模侵华战争。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全面抗战开始,中国举国进入战争状态。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迁都宣言,正式宣布迁都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的规模,从事更持久的战斗”。战争开始后,国民政府为了支持战争,积极致力于建立战时经济体制,在金融、财政、经济政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战时措施,战时专卖政策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拟从战时烟类专卖政策切人,对国民政府的战时特殊财政政策做一浅略评述。  相似文献   

6.
本刊 《民国档案》2004,(3):26-34
这是中国人以亲历、亲见、亲闻记录下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日记。日记的作程瑞芳女士,系当时南京国际安全区第四区(金陵女大难民所)卫生组组长。日记时间自1937年12月8日至1938年3月1日,逐日记录下了作亲眼所见的日军对金陵女大安全区烧杀奸抢的暴行,以及她在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心路历程。程瑞芳亲历南京大屠杀之日记,与名的《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及《东史郎日记》可以互相印证,堪称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又一重要铁证。题目为编拟定。  相似文献   

7.
我是1946年7月参加革命入伍的,在东北民主联军辽吉军区辎重大队当文书。1946年底,为适应1947年春季攻势的需要,我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七纵队(即四十四军),从此步入战斗生涯。  相似文献   

8.
最近,有幸读到鲁雨亭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袖珍日记。日记从1939年7月29日(农历6月14日)永城人民抗日游击队配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在僖山打击日寇起,到1940年8月26日烈士光荣牺牲前五天止,共记了三万一千余字,日记字迹萧洒,语言流畅,所列史实,委婉悲壮,生动地记载了烈  相似文献   

9.
《胡汉民日记(1928年2月-7月)》现收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系胡汉民之女胡木兰所捐的缩微胶卷。1928年1月至7月,胡汉民有一段较长时间的海外之行,先后访问东南亚、中东与欧洲各国,同行有孙科、伍朝枢等。日记即为此行中所写,记于一较小的本子上,字迹潦草,记事也较简单,且于此段日记的前后,胡还记着其他的杂事。曾任胡汉民秘书的王养冲教授称,胡平素并无写日记的习惯。辑注研究相关资料多年,迄未看到胡汉民在其他时段写的日记,因而更觉得此日记珍贵。日记除了个人旅途观感外,胡汉民还着重记了其对土耳其政体的观察、争取外国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承认、他与孙科、伍朝枢等人在济南惨案期间的外交活动等,均具重要的史料价值。《历史档案》1984年第2期曾刊出一组李石曾致蒋介石等人的电报,报告胡汉民等在欧洲的活动,正可与此日记互为参照。因原件字迹潦草,加之辑注水平有限,可能有的字句释读有误。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王燕协助录入,特致谢。  相似文献   

10.
吴东峰 《铁军》2020,(1):44-47
1946年8月6日,延安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刊登了一则令延安军民格外振奋的消息:(本报讯)我中原解放区李先念部队,自6月27日突破蒋军包围进攻,被迫采取分散作战后,其第一纵队第一旅全部在旅长皮定均将军副旅长方升普率领之下,已于7月20日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某地。该部经24昼夜千余里之长途行军,横越豫皖边陲、皖中平原,迭经高山大水,排除蒋军之封锁、追击、堵击及包围,经大小战斗20余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与华中军区新四军会合。  相似文献   

11.
正1953年7月15日,朝鲜停战前夕,美军8架"油挑子"(F84喷气战斗轰炸机)疯狂轰炸上甘岭中国志愿军阵地,炸弹炸塌了第六十八军第二〇二师第六〇六团指挥部,年仅31岁的团政委张子丰、副团长李锦堂及40多名干部战士被埋在坑道里,不幸全部牺牲。此时,离朝鲜停战协议签定仅剩8天。张子丰留下了5本10多万字的战地日记、一支依金派克钢笔。张子丰生前多次叮嘱  相似文献   

12.
这是谭其骧先生现存日记中最早的一册,此前只留下极少的片断。所用日记本为小64开紫红漆布硬面记事本,封面有烫金“学习”二字及“上海学联文化用品代供销站”一行。首页印红色双行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第二页为毛泽东黑白照片。扉页谭先生自题:“五一年十月至五二年四月土改与思想改造”,盏有“复旦大学工会”蓝印,下签“1951、10”,估计为参加土改所发工作手册。土改部分起1951年10月27日自安微省五河县出发,止1952年2月5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寓所完成总结,当时他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思想改造部分无日记,仅所听报告、他人发言、本人发言及总结的摘要记录。日记均用蓝黑墨水书写,少数日期颠倒,据日记系出于补记。兹据原文录出,极个别无法辨认的字以口号表示,园括号及其中的字是原有的,方括号及其中的字为整理者所注。日记中涉及的土改队方面人名一般均以×号代替,少数人名保留并在首次出现时注明身份,当地人名均保留。少量无关内容作了删节,删节处以……代替  相似文献   

13.
"四八烈士"指的是1946年4月8日叶挺、王若飞等从重庆飞延安时的遇难烈士。同机遇难的还有一位67岁的老人,他就是近代大名鼎鼎的爱国教育家黄齐生。他的一生漂泊坎坷,充满传奇。为此,特连载已故知名作家王鸿儒先生的《黄齐生传》。本刊略作精简。  相似文献   

14.
“四八烈士”指的是1946年4月8日叶挺、王若飞等从重庆飞延安时的遇难烈士。同机遇难的还有一位67岁的老人,他就是近代大名鼎鼎的爱国教育家黄齐生。他的一生漂泊坎坷,充满传奇。为此,特连载已故知名作家王鸿儒先生的《黄齐生传》。本刊略作精简。  相似文献   

15.
王鸿儒 《文史天地》2012,(10):84-88
“四八烈士”指的是1946年4月8日叶挺、王若飞等从重庆飞延安时的遇难烈士。同机遇难的还有一位67岁的老人,他就是近代大名鼎鼎的爱国教育家黄齐生。他的一生漂泊坎坷,充满传奇。为此,特连载已故知名作家王鸿儒先生的《黄齐生传》。本刊略作精简。  相似文献   

16.
王鸿儒 《文史天地》2012,(11):82-87
“四八烈士”指的是1946年4月8日叶挺、王若飞等从重庆飞延安对的遇难烈±。同机遇难的还有一位67岁的老人,他就是近代大名鼎鼎的爱国教育家黄齐生。他的一生漂泊坎坷.充满传奇。为此.特连载已故知名作家王鸿儒先生的《黄齐生传》。本刊略作精简。  相似文献   

17.
何伟先生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他生于1926年,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入党,1951年考人中国人民大学,1956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任教该校,1991年离休,2012年10月9日逝世。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为的是打败侵略者和推翻专制独裁统治,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18.
1957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中说:“民盟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和整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恶劣。”就是这句话,时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四川省委员会主委的潘大逵,成了“章罗联盟四川分店”头目受到批判,被划为“右派”……从民主教授到文教副部长1946年,潘大逵应聘重庆大学执教。消息传来,重大师生在校园里挂出数幅“欢迎民主教授潘大逵莅校执教”的横标。了解潘大逵的人在向师生们介绍:他是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民主教授,当沈钧儒等7君子被捕下狱后,他和17位著名爱国知…  相似文献   

19.
"1937 年12月12日,蒋介石为何在日军完全包围了南京的情况下,向南京卫戍部队的唐生智军发出了撤退命令?"这是笔者长年来的疑问.<蒋介石日记>是解开这一疑问必不可少的史料.笔者从<日记>中了解到,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充满了不信任感和戒备心理,那时他还在持续探索"中日和平"的可能性.蒋介石在<日记>中首次提及南京被日军占领的惨状是在日中"和谈"中断后的1938年1月22日,在那之后,他开始认真考虑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陇右文博》2007年1期发表李仲立先生《议“京”字初义非神农宗庙》一文,说京是大窑洞,驳我在《陇右文博》2004年1期发表的拙文《“京”字初义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历史影迹一宁县庙嘴坪遗址浅释》中“京”是神农氏炎帝族宗庙神舍的观点。故欲借贵刊一席之地。与李先生商榷。以期“京”字初义及“京”文化发展轨迹昭彰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