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6年至1948年,张舜徽先生任教于国立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学院。在西北任教的两年多时间,是他学术研究生命中的重要时段。教学、读书之余,他凭借地理之便,积极搜求西北文献和敦煌学文献,最终利用敦煌古写本《说苑·反质》残卷,撰成了《敦煌古写本〈说苑〉残卷校勘记》一文。《校勘记》是张先生敦煌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不仅对研究《说苑·反质》有所补益,对后世研究敦煌学文献、开展文献学理论探讨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19,(12)
<正>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唐写本《刘子》残卷,旧为刘幼云(1868~1933)所藏。刘幼云,名廷琛,晚号潜楼老人,江西德化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陕西提学使,曾任北京大学监督等职,有子名希亮。建国初,该卷经张子厚之手入藏国家图书馆(旧编目新0688号,新编目BD14488号)。全卷起"衣食,故农祥旦正"句,"衣食"两字上残,据写卷每行十五、十六字不等,约残缺八或九字,属《贵农》篇。而至"《因显》第廿"篇题一行止,该行的下一行仅残存三四字的部分笔画。现存全卷的内容,即  相似文献   

3.
《史学集刊》1984年第3期载有陈邦怀先生所作《敦煌写本丛残跋语》一文。该文第三部分为《唐写本论语某氏注残卷跋》(以下简称《陈跋》)。据介绍得知:此“敦煌唐写本《论语某氏注》残卷”为一照片,作者得之于天津云山阁古玩店,押角有“德化李氏凡将阁珍藏”和“本斋真赏”印章二方。残卷仅存六行,“行十三字,字大如拇顶,草书极精,经、注连写,经文大字,注文字稍小”。两章之间以○为区别。  相似文献   

4.
<正>《俄藏黑水城文献》第6册收录一件被编者定名为《西北诸地马步军编册》的汉文文书图版,(1)并附有俄罗斯学者孟列夫对该文书所作的简单考释,在判断其为"西夏写本"与介绍文书样式之外,主要是汇总了文书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和军兵种名。(2)2006年,杨浣刊布《黑城〈西北诸地马步军编册〉考释》一文,(3)订正了孟列夫"西夏写本"说等重大失误,将其准确断定为流入西夏的"金国写本"即金朝文书;孙继民、杜立晖随即于2007年刊布《俄藏黑水城  相似文献   

5.
蜀中和长安是唐代密宗流行的重要地区,盛唐以后,玄宗、僖宗因乱入蜀在客观上促进了两地之间佛教的交流。成都出土的"龙池坊"梵文印本中的文字应系印度古文字中的悉昙体;经咒的墨书题记释读有误,"近"应为"匠"字。西安出土的汉译经咒写本,出自唐代北印度高僧宝思惟译的《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西安经咒写本中出现的"庄严"极有可能系写经人的名字。两份经咒一梵一汉、一南一北,相映成辉,为理解唐代中后期持明密宗在两地的流布情况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6.
马洪 《北方文物》2011,(2):56-59
以南北朝、隋唐的造像记、经卷写本文字遗存为历史依据,考辨文字字形来源印证渤海压印瓦上的"仏"字乃是"佛"的别体,而不是渤海创造的所谓"新字"。  相似文献   

7.
公元一九二四年,新疆鄯善县曾出土一份晋人写本陈寿《三国志·吴志》残卷,起自《吴书·虞翻传》"权于是大怒"句的"怒"字,终于《张温传》"臣自入远境"句的"境"字。计共八十行,中有残损,存一千九十  相似文献   

8.
陈邦怀先生《敦煌写本丛残跋语》(1984年《史学集刊》第3期)丛残凡五种,其第三种为《论语》某氏注残页,仅存六行。有“德化李氏凡将阁珍藏”及“本斋珍赏”两印。保之先生称其字大如拇顶,草书极精。经、注连写,经文大字,注文稍小,与通常所见唐写本经籍其注文作双行者,迥不相同。每章之末空一字,以与下章区别之,与汉石经同。注文非郑  相似文献   

9.
《太平经》是东汉道教初期的重要经典,原书一百七十卷。现今唯一的古本是明《正统道藏》本,仅残存五十七卷,大部分早已散佚了。一九六三年中央文化部收集到一批古文物,其中有敦煌古写本《太平经》文字残页。据专家鉴定,这个写本大抵是唐初物。它对"治"字(唐高宗名治)并不避讳,  相似文献   

10.
李忠林 《历史研究》2012,(1):162-170
岳麓书院秦简入藏后很快得以面世,嘉惠学林,善莫大焉。顷读原简,令人欣喜难耐,今不辞固陋,试对《质日》简涉及的历朔资料做初步检讨,并藉此说明记事簿册不同于历谱之处,敬希聆教高明。《质日》共三组,即《二十七年质日》、《三十四年质日》和《三十五年质日》。①《二十七年质日》书于54枚竹简上,其中:1.第1简上端残缺,②未见"廿"字,"七"字亦残;2.共有两处干支书写有误,分别是第15简第6栏丁丑,当为丁亥,第25简第4栏己酉,当为己亥,整理者已经指出,经校对无误;3.从干支序号容易判定,此组《质日》原来共有60  相似文献   

11.
《屈原赋注初稿》考辩──与陈胜长先生商榷陆忠发戴震(字东原,1724~1777)的《屈原赋注》是楚辞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其书今所见有刻本与写本两种,刻本十二卷(《注》七卷,《通释》二卷,《音义》三卷)。写本今仅存三卷,自《离骚》至《天问》止,余阙。...  相似文献   

12.
文澜阁《四库全书总目》残卷之文献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富章 《文献》2005,(1):152-159
文澜阁《钦定四库全书》内含《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一百二十五册,包背装,开花纸红格写本,每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钤"古稀天子之宝"(阴文)、"乾隆御览之宝",与其他库书无异.  相似文献   

13.
说“柙”     
孙机 《文物》1980,(10)
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所出第三十二号遣册简云:"大柙一枚"。案柙字《说文》训"槛也",并非随葬用的器物,所以显系同音假借之字。《文物》1976年第10期所载《考释》谓大柙即大(木大一皿),接近正确。(木大一皿)字《说文》木部谓"酒器也,从木,盔声";而口部"从口,(大一皿)声"的(口大一皿)字,"读若  相似文献   

14.
马王堆帛书的导引图前,有文字二十六行,每行五十余字至六十一字,写在整幅帛上,朱丝栏,墨书。无题,今据内容定为《却谷食气篇》。字体是由篆变隶的过渡形式,当是汉初写本,可能在高祖惠帝时期(公元前206——前188)。此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却谷食气,约八行余。第二部分从九行开始,是"经脉"。"经脉"部分与《灵枢·经脉篇》可以互证。但  相似文献   

15.
1915年缪荃孙烟画东堂小品本《京本通俗小说》刊版问世以来,六十年间一直被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者所重视,一般都同意缪荃孙在跋语中说的原书是"影元写本",它的九篇话本都是宋人作品。只有少数人稍有疑问。如1930年郑振铎对此书原本为"影元写本"提出不同看法,郑振铎说:《京本通俗小说》"当是明代隆万间的产物,其出现当在清平山堂所刻话本后,而在冯梦龙的‘三言’前"(《明清二代的平话集》,1947年开明书店《中国文学论集》  相似文献   

16.
马德 《收藏家》2009,(1):53-54
敦煌唐人草书写本《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下》(编号LAL.Ol,以下简称“写本”),长303、高28.2厘米,卷轴装,卷尾有原装木轴一根;草书,以8纸粘接,首一纸长36、末一纸长27厘米,其余六纸平均长度为40厘米,每纸28行,总计210行(末二行残),行18至30字不等;起自“勤勇俱故无痴闻用慧为性”至“此地正翻名数取趣,  相似文献   

17.
释“錍”字     
顷读《文物》今年第8期《太原检选到土匀錍》,作者在铭文解释中,独于"錍"字无说。这个字在秦以前器物上实为首次出现,尚未见前人著录。《说文》以下诸字书上的錍,义或为斧,或为箭鏃,或为农器,都与土匀錍字义不合。这个战国时的"錍"字,即"(卑瓦)"字的异体。《说文·瓦部》:"罂谓之(卑瓦)"。徐灏《说文注笺》:  相似文献   

18.
中外现存《史记》古写本数量可观,近百年来《史记》写本研究分为写本的著录、校勘以及传播研究三个阶段。即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前为第一阶段,主要是著录、影印新材料而不及细考。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上世纪末为第二阶段,学者开始比勘写本文字,研究文本特征,并试图构建传本谱系。本世纪初以降为第三阶段,研究者尝试新的研究思路,较为注意写本本身的文献特征。检视《史记》古写本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我们反思传统文本研究的不足,继续推进写本研究。  相似文献   

19.
俄藏B19号满文写本是一部读本会话类文献,特点是以满文译写汉语语音。通过列举其中的译音字,对比汉语声韵与满语语音,归纳汉语与满语的语音对应规律,并分析其所处时期汉语语音特点,可发现该写本所处时期译音字的声韵格局已经接近现代汉语,但部分满语对音与清代官方规范不同,存在音位混淆、语流音变、文白异读等口语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近十多年来,日本杏雨书屋藏"富冈文书"《一神论》(羽460)和"高楠文书"《序听迷诗所经》(羽459)之真实性受到林悟殊、荣新江先生质疑,认为其或为近人编造之赝品。其中林先生质疑证据之一是《一神论》存在"肉"、"宍","因"、"囙","與"、"与","作"和""等并写现象,然而上述同字不同形写法并用的现象亦存在于诸多公认敦煌藏经洞写本真迹,因此不能将同一件写本存在以上字体并行现象视为赝品之证据。相反依据以上两件写本影印件,从字形角度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序听迷诗所经》、《一神论》未显示出作伪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