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1972年2期《湖北京山发现曾国铜器》一文中报道出土的一件铜鬲,铭文“佳黄□□用吉金乍(?)”。原文(?)作隶作鬲,然细审(?)字与鬲字不合,应隶为缶。乃宝字之省。《说文》:“宝,珍也,从它玉贝,缶声。”金文中宝字缶即作(?),如康侯鼎、服尊、效父毁、师(?)(皀殳)等。容庚《金文编》陶字云:“(?)父盉假(?)为宝”。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  相似文献   

2.
安徽麻桥东吴墓M2出土记载随葬物品清单的木方1件,发掘简报了公布了这件木方的摹本和背面照片。学界对木方文字的释读成果可喜,但仍有些文字的释读未安,特别是对个别名物需要作进一步考证。经过字形对比、实物对核及文献查证,M2木方释文以下三处当修正:"鬲樊"当隶为"鬲果樊",读为"果槃"。"■樊"当隶为"酒樊",读为"酒槃"。"■"当隶为"青巾",是一种青色的软帽。  相似文献   

3.
河南淅川徐家岭M9墓出土的薳子受鬲铭文自名之字当隶释为"■","■"从"圭"得声(指圭是的声符),应是"鬲"字异体或鬲的别称用字。  相似文献   

4.
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王作左守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利艺术博物馆于2000年春收藏的王作左守鼎高41、口径38厘米(封面;图一~三)。口沿外折,上立粗壮的两耳,颈部略收,腹部稍鼓,腹下置三蹄足。颈和足的上部均有短棱脊,形制与小克鼎相似,但小克鼎的腹部似乎更深些。腹内壁铸铭文两行6字: 王乍(作)(将鼎) 彝,左守。 (将鼎)彝。(将鼎)字《说文》所无,《广韵》:“(将鼎),煮也,亦作(羊鬲)。”《集韵》:“(羊鬲),说文煮也,或作(将鼎)。”《玉篇》:“(羊鬲),式羊切,煮也,亦作(将鼎)。”又云:“鬺,同上。”则(将鼎)也就是《说文》的“(羊鬲)”字。金文无“(羊鬲)”、“鬺”字形,故(将鼎)是正字,而(羊鬲)、鬺  相似文献   

5.
鬲,是楚文化遗存内极为常见,且延用时间较长的器类之一。其数量众多,且型式繁复,大部份在形态上又有别于中原流行的“殷式鬲”或“周式鬲”,而独具鼎式鬲特有的造型和风格,这即是考古学上著名的所谓“楚式鬲”。无疑,“楚式鬲”是楚文化鬲中最富于个性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尽地考证了《中作父乙方鼎》铭文所载之西周昭王伐虎方时,赐中之埰邑“ 土”之“ ”字。铭文宋时出土,“ ”字未识。今考证其字亦即“[鬲求衣]”字,亦是甲骨文之“[鬲求衣]”地,古书所载之“潛( 、灊)地”,地望在今湖北省孝感市附近,地近古清水。“ ([鬲求衣]、灊)”(水)在今湖北省潜江县境,非今嘉陵江上游之古酒水、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之古潜邑。  相似文献   

7.
夔为殷契考———兼说少昊、太昊曹定云殷墟卜辞中有“夔”字,其形体作。关于此字,以往学者有过多种隶释:史学大师王国维初释为“”①,后又改释为“夔”②;陈梦家先生隶作“”或“”③;徐中舒先生释作“”④;近年又有学者释为“夏”⑤。以该字形体而论,...  相似文献   

8.
上海博物馆藏竹简《缁衣》第十五简中有一个字形作雀,整理者隶定为“雀”,读为“爵”。此字在对应的郭店楚简《缁衣》篇中,字形为“雀”,雀、爵二字音近相通,《说文》:“雀……读与爵同。”读为爵是对的。但对此字如何隶定则值得讨论。对此字的隶定已有文论述,或说:  相似文献   

9.
作册封鬲铭文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历史博物馆新藏作册封鬲铭文进行考释,并说明该器作者与伊簋记载的“命册尹封”为一人,两器都是周厉王时器。  相似文献   

10.
黄德宽 《史学集刊》2003,(2):102-104
隶定古文始于汉代。伪孔安国《尚书序》对隶定古文的起因有明确记述。《序》曰:“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一《序录·注解传述人》所记大体本此,并指出壁中所得之书有《礼》、《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博士孔安国以校伏生所诵,为隶古写之。”陆氏又于卷三之《尚书音义》上注曰:“隶古,谓用隶书写古文。”这些记载基本反映了“隶定古文”这个概念的由来。楷书通行之后,以楷书转写古文也称为“隶定”,所以一般学者所称的“隶定古文”实际上即指用隶书或楷书笔法转写的古文。“隶定古文”虽然是始于用隶书写定的孔壁先秦古文典籍,但是真正的孔氏隶古定体经书我们已无缘见到。传世的隶定古文情况相当复杂,有的是后人据传抄古文而隶定,有的是由隶古定本辗转流传而来,有的则是来自对新发现的古文资料的隶定(如汲冢古书),也有的是取自后人所仿写的古文的资料。历代字书、韵  相似文献   

11.
(工隹)叔鼎铭中的"鬲鼎",金文中仅此一见。由于此器器形不传,故关于"鬲鼎"一词,学者或以鬲形鼎为释,或以为言鼎而连类相及鬲也。笔者认为所谓的"鬲鼎",实乃鬲字之繁体■,■字亦见于虢文公子作鬲、子硕父鬲及虢宫父鬲等器。在(工隹)叔鼎铭中只不过因偏旁之间相隔较远而被误认作两字。根据金文中自名■者器皆为鬲,可知(工隹)叔鼎器形亦当是鬲而非鼎。  相似文献   

12.
正考古材料表明,商文化的陶鬲以分裆鬲为主,但也存在少量联裆鬲[1]。本文拟从郑州商城所出联裆鬲的材料出发,归纳商式联裆鬲的基本特征,对其进行分期和年代判断,并对其源流及其与周邻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初步探讨。一商式联裆鬲的基本特征《郑州商城陶器集萃》[2]发表了一批联裆鬲,为确认商式联裆鬲的存在并归纳商式联裆鬲的基本特征提供了重要材料。兹举二里岗下层  相似文献   

13.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早年在研究斗鸡台瓦鬲时曾提出:“瓦鬲不但可以目为中华古文化的代表化石,对于追溯中华古文化的始源与流变问题更具特别意义,因此,瓦鬲的研究可以成为中国考古学上的单独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一,释“媵”楚简中有如下字:努《包山楚简》113,130,1611,164,180简劳劳(天星观上简。《简帛编》隶作“”见该书991面)。今按:《简帛编》的隶定是正确的,但此字不见于《说文》。我们认为从“释为。《集韵证韵》字古文作,《古文四声韵楚简字形变变,均〈古文四声韵〉引裕并由如上所述,字应该释为,字在简文中用途名,释出了字,见于楚简中的下列字也就可以认识了。(1)多《包山楚简》270简为两人名。有的还于人名前冠以“正”,有的又于人名后加上“识之”二字,有的既有“正”又有“识之”。对于“正”,注释者以“县正”作解…  相似文献   

15.
楚人是土著,还是由外地迁徙而来的,这个问题还在争论中,如果是由外地迁来的,其到达江汉地区的年代也还在争论中,众说不一。我们在《楚族溯源》一文中提出楚族与东方的“有鬲氏”,有关原是制鬲的部落;提出穴熊——鬻熊之间所缺略的世系,大致在夏商两代,“夏少康时代,后羿  相似文献   

16.
自名是青铜器定名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器物功用及作器者身份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器类具有不同的自名,同一器类中往往也会有多种不同的自名形式。以青铜鬲为例,不同的自名形式多达二十类,而且每类大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如自名为"鬲"者与自名为"鼎"者在形制和年代上都具有明显的不同。通过对青铜鬲自名的分类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青铜鬲的功用与特性,为分期断代研究提供更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考古学界一般将分裆袋足鬲看作是西北戎文化的遗存.然而,正如李锋所指出:“袋足鬲为陕甘一带几种文化所共有.”②而戎又有多种.姬周族从不窗到古宜父居豳以前在马莲河至泾水中游所交往的“戎狄”……  相似文献   

18.
释“■”     
《中国文物报》在1991年4月7日第三版刊载了《周代铭文铜鬲鼎》一文,其中提到该器物之“内壁有二竖行铭文‘春史正作宝彝’”六字,文章没有对铭文作任何解释。我认为该器物之第一字“  相似文献   

19.
(鬲阝)爰考     
1974年8月,河南省扶沟县古城村出土了一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金银币,其中的一块(鬲阝)爰,在以往的著录中未曾见过,为研究楚国的货币制度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但是,(鬲阝)爰是楚国何地铸造的货币?目前尚未得到解决。我们仅就这个问题,粗抒浅见,以供参考。这批金银币中,有一块金版的正面钤有“(?)爰“二字的小方印。因这块金版为称量货币,出土时已被切割使用过,尚保存着三整印和二半印。其中的”(?)“字,《河南扶  相似文献   

20.
客省庄文化单把鬲的研究——兼谈客省庄文化流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省庄文化是分布于渭河流域的一种重要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单把鬲则是这一文化中最具特征的标识性器物。本文运用大量详实的资料,从层位学、类型学以及制作方法等多个视角,对这种典型器物的分类及其排序等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揭示出单把鬲形态的演进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客省庄文化的流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