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努节     
农历每年的四月初八为亚努节,2016年的亚努节为公历5月14日. “亚努节”又称苗族四月八,是苗族人的传统节日.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努”的苗族首领,与苗民约定四月八日聚众起义,与统治者进行斗争,并连连获胜.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努不幸战死.苗族人民便于每年的四月八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当天,苗族人民都会披戴银饰,穿戴新衣,从山顶、山腰、平坝向活动场地聚集.这一天会举行傩戏、上刀梯、下火海、狮子舞、打花鼓、赛歌、吹唢呐、吹木叶、打秋跹、请求接求、武术、茶灯等民族民间文艺表演,旨在追思亚努的业绩.  相似文献   

2.
一、为什么苗民起义? 太平天国时代貴州苗民起义,是当时各族人民起义的一部分。本来貴州各族人民起义軍中任何一支都有苗民参加;特称为苗民起义,因为在这支軍队中,基本以苗族人民为骨干。乾隆元年以后侵夺苗民土地的三种方式苗族自乾隆元年(1736)被清朝统治者征服之后,苗族土地被滿汉地主猛烈的兼并。兼并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屯田,用政权力量强占。清政府設置  相似文献   

3.
清仁宗嘉庆二年(1797),贵州南笼府和贵州、广西交界地区爆发了由王囊仙领导的苗民反清起义。自雍正年间,清廷对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以来,虽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一面,但同时也给该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在贵州和广西交界的苗族地区,大量涌入的汉族地主阶级和高利贷者,与清廷各级官吏及苗族上层统治者相勾结,对苗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掠夺、压榨和欺凌。他们大量兼并苗民土地,使其“尽成佃户”;同时又用高利贷进行盘剥,借谷一石,不出一月竟收三五石之巨,从而给苗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正如这次起义首领韦七绺须(即韦朝元)所说:“苗民穷苦,重利借债,后来债负愈多愈穷。”。这样,就造成了以清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与广大苗民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4.
寻访南长城     
笔者从湖南一家杂志上看到湖南史学者贾昶先生以《苗乡古长城》为题发表文章,说“塞外的万里长城早已是名震中外了,然而湘西还有一座叫‘边墙’的内地长城,知者不多。它就是明万历年间统治者为了镇压苗民起义、封锁苗区而修筑的,西起湘西凤凰县与贵州铜仁交界的亭子关,东南达乾城(今吉首市)喜雀营,绵亘360余里。风风雨雨几百年,今只在凤凰县的黄丝桥还残存着一座古老的城堡……”。  相似文献   

5.
黄腊关,位于腊尔山南麓、锦江北岸,距离铜仁中心城区15华里,明嘉靖年间设"黄腊滩"营盘时建关.后来随着"苗疆边墙"的延展,通过营哨、屯堡等军事要塞及其防御工事的连线,形成一道全长395里的湘黔边界"苗疆边墙".黄腊关成为"苗疆边墙"的首关,又称"中国南方长城第一关".  相似文献   

6.
陈荣 《中国土族》2002,(4):33-34
在我国古代不同朝代的史籍中,对长城的记载用的是不同的名称。如:《史记》中有“长城”、“长城亭障”、“塞”,《后汉书》中有“塞垣”,《金史》中有“界壕”等名称。在明代的官方公文、史籍中则称其为“边墙”,另外也有“墙堑”、“边垣”等别称。大通县境内的明边墙,就是明代修筑在青海的一段明长城。  相似文献   

7.
<正> 长城,明代又称边墙、塞垣、长垣,指筑于边境上的界墙。外长城又称外边,内长城又称内边;有几重边墙处分别称为大边或头边、二边、三边等明代长城的构造,除以城墙为基础建筑外,还在城墙上设有墙台,用以抵御进攻之敌;在城墙上或城墙一侧建筑敌台,用以战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非洲的苏丹爆发了一次举世闻名的马赫迪大起义,解放了全苏丹。斗争中打死了在中国镇压太平天国而起家的帝国主义分子英国人戈登,大长了殖民地、被压迫国家人民的志气。因而有的史家认为马赫迪起义“纯粹是反英的”。 本文作者认为马赫迪起义的起因是埃及统治者对苏丹人民的长期掠夺和剥削。起义的初期,斗争目标是反对埃及的殖民统治。在1882年英国侵略埃及、埃及统治者成了英国的傀儡后,英国直接插手镇压马赫迪起义时,斗争的矛头才指向英国侵略者。斗争的矛头所向前后是不同的,要实事求是地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9.
公元一七八六年,台湾汉族和高山族人民在林爽文的领导下,为反对清朝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而掀起了一次起义。这次起义有相当的规模,也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关于林爽文领导起义的材料,散见于中央档案馆所藏的台档和《台湾通史》《平定台湾述略》等,王良志先生曾经利用它们写成了《林爽文起义》一文(见《历史教学》1962年12月号),对起义的情况基本上交待了。  相似文献   

10.
吴八月、石柳邓、石三保等人领导的乾嘉苗民起义,开始于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失败于嘉庆元年(1797)十二月,前后达两年之久。起义以贵州松桃、湘西的花桓、凤凰、吉首为中心,涉及范围包括湘西以及黔东北和川东南的苗区。这是苗族历史上一次大规模起义。本文准备探讨起义前后湘西一带苗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分析这次起义在苗族厉史上的重要意义。清初的“改土归流”,对于苗区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政府以礼部侍郎席尔达和湖南巡抚赵申乔、提督俞益漠等统大军进攻湘镇筸地区苗族,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期以后为防御蒙古套部扰掠,在今宁夏南北分设固原、宁夏两镇,所谓“九边重镇”独占其二。同时先后修筑了包括“河东墙”及“沿河边墙”、“深沟高垒”与“横城大边”、“旧北长城”与“北长城”“西长城”“固原内边”以及“徐斌水新边”等数条备边工事。本文拟就长城资源调查中新发现与确认的明代对固原镇城附近战国秦长城的修缮利用、“徐斌水新边”长城以及“河东壕堑”三则新发现及相关情况略作介绍论述。  相似文献   

12.
台江姊妹节     
农历三月十六,我赶到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洞镇偏寨,来看苗家传统的“姊妹节”活动。位于黔东南中部的台江县,苗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6%以上,史称“苗疆腹地”。施洞是台江县的一个镇,山清水秀,风光优美,是湘黔水运交通要道.也是历史上苗、汉文化交汇之地。  相似文献   

13.
三、轰轰烈烈的「咸同十八年反正」「咸同十八年反正」——贵州苗族人民这样称呼自己这一次历时十八年之久、持续了咸丰、同治两代王朝的革命。由于这一次苗民大起义规模巨大、内容丰富,并且和汉族人民的白莲教大起义有着极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连系,所以我们尽可以用「咸同十八年反正」来概括这一次整个苗、教大起义的内容。起义爆发后,立刻得到苗民普遍的向应,所有的青壮年苗民都投入了残酷的战斗——为了土地,为了生存!在青壮年苗民当中,渐渐流传开来一首悲壮的歌曲,歌唱着青年男子向自己的爱人告别:  相似文献   

14.
旅蒙晋商,是指明清时代在蒙古地区做生意的山西商人。历史上,蒙古地区与汉族地区之间的贸易关系从未间断过,虽一度有统治者的“边禁”政策,但也无法全部阻止,一般是和睦时期相对繁荣,战乱年代则趋于萎缩。明代除贡市外,在蒙古地区设有马市,这是允许蒙汉人民在指定地点进行民间贸易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长城两边是故乡长城两边是老乡李荣葆在甘肃省华池县元城乡林沟村、南梁村和陕西省吴旗县林沟梁村分界处,有一条高约2—3米、顺山脊沿沟若隐若现、时断时续、蜿蜒伸展的土垒,酷似倒塌的土墙,当地群众叫它“边墙”,实际上它是战国时期的秦长城。长城沿分水岭而筑。现...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革命的熊熊大火照亮了十九世纪的中国,对于二百年血腥统治的满清——照马克思的说法:「这块活的顽石」——它给予了一个最有分量的、最致命的打击,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各阶层、各民族人民的革命之火都延烧起来了。和全国人民一样,贵州各族人民也挺身而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满大起义。居住在贵州的所有兄弟民族——汉、苗、仲、囘等,都一致动员起来,前仆后继地向敌人坚持了长远二千年的残酷斗争,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天国革命,并和光焰万丈的太平天国革命在历史上同垂不朽。参加这次斗争的主力军,就是苗族和汉族人民。  相似文献   

17.
长城和运河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古代文明所做的两项伟大贡献.长城已受到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承认和保护,运河则未.本文有感于此,发为议论,就教于同行与专家学者. (一)运河是文物吗?什么是“文物”各种词典都有解释,一般多认为是“遗存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其中的要素是:人类创造的,保存 在地上或地下的,具有文化价值的,遗物或遗迹.大运河完全符合上面所列的四点要素.应该算是文物,试把大运河和长城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8.
读过张岳奇同志撰写的《九股辨》一文之后,我认为这篇文章很有见地。一个汉族老学者,能通过我们苗族的社会现状,透视到一些苗族历史上有待澄清的问题,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不久前写的一篇论文,在关于“苗族鼓社”部分,也提出了“九股”应即“九鼓”的论点,只是论据与看法和张文有些不同而已。现就《九股辨》一文所涉及的考证和见解,略抒管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经实地考察、民间访问和文献考证,河南境内一些分境岭、堤岭、边墙等古代建筑遗迹,可能是战国初期魏国所筑的魏韩边界长城。它具有标示性长城(边墙)和防御性长城的双重特征,表现了长城建筑史上的过渡性,为弄清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国疆域格局提供了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20.
乾隆后期 ,清朝开始走下坡路。当时 ,土地高度集中 ,赋役繁重 ,地租高昂 ,吏治腐败 ,农民生活难以维济 ,各地纷纷揭竿而起 ,起义连绵不断 ,如 :山东王伦起义 ( 1 774年 )、苏四十三和田五领导的回族、撒拉族人民起义 ( 1 781年 )、湘黔苗族人民起义 ( 1 795年 )、川楚陕甘豫五省白莲教起义 ( 1 796年 )等。嘉庆年间河南的李文成起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李文成 ,河南滑县人 ,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其父过世甚早 ,其长兄文山、次兄文林后亦被官府迫害致死 ,所以他从小便尝尽生活的艰辛 ,担负起家庭的重任。李文成自小跟随其兄学会木工。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