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篇论文主要论述了在2005—2012年间发表的关于龟兹石窟的文章,以龟兹石窟为主题,分为龟兹石窟壁画风格研究、龟兹石窟艺术研究,龟兹石窟文化源流研究、龟兹石窟壁画的佛教思想研究和龟兹石窟与其他石窟相比研究等方面,梳理龟兹石窟研究成果。这篇论文便是龟兹石窟文化研究综述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
广元、巴中两地石窟造像在题材布局、窟龛形制等方面多有相似,但是两地造像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本重点讨论了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认为传播路径的不同是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这提示我们在考察四川地区的石窟造像时一定要充分注意它们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3.
《风景名胜》2008,(6):58-59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佛教传入中国后,石窟作为佛教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一并传入中国,因此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从北魏至隋唐,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甘肃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以其规模之庞大、历史延续之悠久、艺术成就之高被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在今天,这四大石窟早已超出了佛教范畴,成为属于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而这四大石窟各自不同的命运,也记录着中国千年的命运变革。  相似文献   

4.
关于新疆龟兹石窟的吐蕃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库车、拜城一带的龟兹石窟中,有没有吐蕃占领期间开凿的洞窟?弄清这一问题,对了解古代青藏高原与天山南部两个地区之间的交往,揭示西域多元文化汇聚、融合的丰富内涵,阐明龟兹石窟形成、发展的面貌,应有重要意义,值得探讨和研究。若干年前曾有人认定克孜尔尕哈石窟第31、32窟为吐蕃窟,并从窟的形制、壁画内容、风格以及人物服饰等方面作了论述。笔者对这一问题也留意多时,本文即试图通过在龟兹石窟壁画上所见虎头皮帽一端,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霍洁 《东方收藏》2023,(5):96-98
云冈石窟是我国著名的石窟文化集合地,经历1500余年的风霜,至今仍具有较好的保存度和相对完整的石窟文化优势,这应当归功于当地对石窟文化的保护和历朝历代的修缮。文章对于有历史记载的云冈石窟修缮保护进行脉络梳理,并主要针对云冈石窟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剖析,其中,重点对位于云冈石窟中段的五华洞清代施泥敷彩的保护与修缮进行研究,旨在传承石窟文化,进一步推动云冈石窟的修缮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中国石窟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一点甚至是印度佛教艺术也望尘莫及的。但要真正了解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必须了解佛教石窟艺术之源─—龟兹石窟艺术。全文从这种观点出发,论述了龟兹石窟艺术模式。  相似文献   

7.
石窟寺,梵语称"僧伽蓝",是在洞窟之中陈示佛教雕刻、塑像或壁画,以此宣传和弘扬佛法的一种佛教寺院建筑。公元3世纪,佛教在西域落户,随着佛教的东传,我国最早的石窟寺也在西域诞生。最初的石窟寺现存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名为克孜尔石窟。继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我国盛极一时,石窟开凿也在这一时期经西域传到甘肃。  相似文献   

8.
"麦积山石窟"出版后,有的同志提出了一些意见,多数是对年代的看法不同,也有对图版题材说明有不同看法的,例如"童女""童子"等是否恰当?现在刊出何汉南同志的意见,他所举的几个作品也确有唐代的可能。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引起各方面的争鸣,从而把这一处重要石窟中的各个艺术作品,都得到较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的雕刻匠师在祖国各地镌造丰富的石窟艺术,但他们很少在自己的作品上留名镌记,如我国著名的早、中期石窟——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至今未发现雕塑工匠师姓名。各地石窟艺术又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发出灿烂的光芒,为今天旅游开放,学术研究,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当歌颂史册无名的雕塑大师,他们的苦心经营、辛勤劳动,呕心沥血镌造许多石窟艺术精品,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目前新发现民间雕刻大师的留名镌记石窟有好几处,如延安地区石窟子长县北钟山万佛岩,北宋治平四年至靖康元年(1067—1126年)镌造,碑  相似文献   

10.
我院青年学者杨富学与甘肃省大地湾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程晓钟合著的《庄浪石窟》一书将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这是令人欣喜的事。庄浪县之有石窟 ,而且有多处石窟 ,这是早有所闻的事 ,但多年来我是只知其名 ,而不知其实。何也 ?学界素无专门的研究成果问世。即使偶尔有人作过介绍 ,也都是只言片语或支离破碎的 ,在头脑中很难构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未引起重视。因此之故 ,从事石窟考古工作 37年 ,竟没有———其实也没有想着有———机会到庄浪石窟去一饱眼福。这无疑是一个缺憾。有幸的是 ,这一缺憾今日通过《庄浪石窟》一书可得到弥补。而…  相似文献   

11.
几位年轻的摄影师,虔诚的佛教徒,启动了一场关于石窟的寻佛之旅。他们用摄像头,记录下散落在山野间的点滴佛光。这是一场罕见的石窟寻踪和摄影之旅,也是一次对佛教艺术的忠实记录。第一站——河北。在那里,有北齐宏伟壮丽的皇家石窟、造像健美婀娜的隋唐石窟、世俗而亲切的宋窟……无独有偶,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内,几位佛教考古专业的学者也对河北石窟做了考察。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目的,却共同探索着关于河北石窟的奥秘。  相似文献   

12.
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从造像题材、组合内容等方面反映了禅观的思想。本文从禅观经典的翻译和翻译者的出身地论述中国早期石窟所反映的禅观思想来源于犍陀罗。麦积山石窟也不例外,同样受到了犍陀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程云霞 《文博》2010,(3):65-67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条传播线路上一座座屹立千年的石窟,成为佛教传播的路标,清晰地显示了佛教在华传播发展的脉络。这些石窟中著名者主要有"龟兹模式"的代表新疆地区的克孜儿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榆林窟,甘肃永靖的炳灵寺,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宁夏固原的须弥山石窟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成熟与辉煌的体现。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中国化,在佛教石窟方面主要表现为:石窟形制的变化;造像题材的变化;造像形象的变化。佛教文化艺术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早中期甘肃石窟的考察与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石窟的发现与考察始于1900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之后不久甘肃其它重要的石窟,如名的麦积山、炳灵寺、南北石窟寺以及河西中小型石窟等众多石窟也先后被发现,并且由于其价值的重要性,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本即对甘肃省境内除敦煌石窟以外的其它石窟在20世纪早中期的考察与研究做一简要的总结,因为这一时期的工作很多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许多新材料不断被公布,成为我们现在及将来研究的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佛教传入吐蕃 ,随之而来的 ,是佛教艺术也传入了吐蕃。起源于印度佛教开凿石窟、设像行教的仪轨 ,也通过不同的途径开始影响传播到西藏高原。从考古调查的资料表明 ,吐蕃时期 ,已经出现了早期的石窟造像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遗存 ,是被称为“吐蕃第一窟”的拉萨市札那路浦石窟。近年来 ,笔者利用在西藏高原进行考古调查之便 ,对这一石窟作了实地考察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有一些新的认识 ,特撰成此文 ,以求正于方家识者。一、关于札那路浦石窟的早期造像札那路浦石窟位于今拉萨市布达拉宫西南药王山的东麓 ,石窟开凿在距地面约 2 0米处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艺术诸如在石窟建筑、壁画艺术、重修情况等方面的程式化表现 ,并以曹氏归义军时期“画行”“画院”、曹氏政权自身特点、五代宋时敦煌佛教的世俗化与社会化、曹氏重修活动等方面探讨这一时期石窟艺术程式化表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老君庙石窟位于四川省剑阁县,现存15个道教造像龛和1方造像题记。学术界将题刻的年代释读为东晋大兴年间,从而将老君庙道教石窟的时代也判定为东晋时期。作者通过实地考察,从龛窟形制、造像风格以及题刻本身等方面可以确认老君庙石窟和题刻的真实年代应为唐朝贞观年间。  相似文献   

18.
石窟艺术沿着丝绸之路传人中国,在固原这个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扎根发芽。须弥山石窟艺术历时1500余年,是我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为精美绝伦的一页。作为中国内地石窟开凿最早的佛教石窟寺之一,须弥山石窟的开凿和形成,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产物,也是丝绸之路繁荣的见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麦积山石窟保存现状进行调查,主要从石窟病害、壁画病害及泥塑病害三方面提出目前麦积山石窟所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做好麦积山石窟保护管理工作,使麦积山石窟艺术能够更加久远地保存下去。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精神文化需求增加,相关人员也进行了文化内容的制作试图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一些人将目光聚焦在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上,在对现存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了解那个年代的文化及人们的习惯。天梯山石窟素有石窟鼻祖之称,历史悠久,其壁画研究价值极高。它是石窟艺术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它的存在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有待开发。文章就以天梯山石窟的北魏壁画的发展历史作为切入点,从天梯山石窟的现存壁画中了解以天梯山石窟的壁画为代表的北魏壁画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结合大量的文献参考以及相关的实践经验给从事艺术方面的、想了解北魏壁画的人员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