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梦林 《神州》2012,(35):187
竹笛的历史久远,产生于新石器时期的骨哨和骨笛。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发现了大批的骨哨。所以笛子是所有管乐的鼻祖。而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古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批骨笛,与中国  相似文献   

2.
<正>王明辉,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器乐系竹笛讲师,敦煌乐舞团办公室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竹笛演奏专业文学硕士。8岁随父亲王法宝学吹竹笛,后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马殿泉教授和张维良教授。2010年参加全国箫笛演奏邀请赛获专业组第一名;同年,独奏冯子存先生的名作《挂红灯》,由CCTV音乐频道录制播出。先后  相似文献   

3.
象雄遗歌     
说到当惹雍错,不得不提及一个神秘的古国,那就是象雄。它是青藏高原上最早的文明中心,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字,文明高度发达。而在现在当惹雍错湖畔一带的当惹穷宗,正是古象雄国的政治军事核心区之一,象雄的强盛与衰落,都与这里息息相关。甚至它的灭亡。在关注象雄古国和文明的时候,我偶然听闻在如今的藏北草原上,在当惹雍错湖畔一带,有一种神秘的乐器,即鹰笛。这种笛子以极难寻觅的鹫鹰翅骨制作,响遏行云,也称鹰骨笛,藏语称“当惹”。其来源更是神秘,据说1800年之前就已响彻在藏北草原上。2012年,我在拉萨八角街的一家古玩店终于有幸第一次见到了鹰骨笛的真面目。这根鹰骨笛比通常所见的竹笛短而细,管长约25厘米,管径2厘米左右。管身上口用木塞密封,只留一窄缝作为吹孔,管端的背面斜开一发音孔,管身正面下部开有六个按音孔,为竖笛形制。  相似文献   

4.
爱尔兰哨笛     
正爱尔兰哨笛是传统凯尔特乐器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地位在凯尔特音乐中相当于中国民乐中的竹笛、箫等。它是一种很特别的乐器,可以让听者领略到真正的爱尔兰气息,或是任何一种美妙的风景。哨笛起源于中国的箫,十一世纪传入欧洲。十五世纪爱尔兰宫廷就有关于御用哨笛手的记载,哨笛有六个孔,俗称六孔箫笛,或者六孔哨笛。十九世纪前页,一个叫Clarke的人在曼彻斯特开办了一  相似文献   

5.
贾湖遗址出土的一批骨笛,为研究我国音乐、乐器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许多学者包括发掘者本人对这批骨笛的结构性能、音乐发展水平、骨笛拥有者之身份等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分析研究。“骨笛的主要功能当是施行巫术的法器,次要功能才是乐器”。“贾湖骨笛和龟铃是中国音乐文明之源”。单从贾湖出土骨笛本身分  相似文献   

6.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最早、形态完整、现今仍可演奏的吹管乐器,是9000~7500年前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最重要的实物载体之一。由于骨笛经历数千年的埋藏,出土时多数已经破损。如何对破损的贾湖骨笛进行精确复制,是学界急待解决的难题。我们巧妙地利用CT扫描、数据处理、三维模型重建、虚拟复原与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复原出与M494:2号骨笛实物十分接近复原品。这种利用计算机虚拟修复的思想与技术为破损贾湖骨笛的复原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7.
1986年,在兴隆洼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一支骨笛。这支骨笛经研究、修复、测音,能准确演奏完美的乐曲,从而把中国古代音乐乐器制作史提前到距今8000年,是中国音乐乐器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对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国马赛的一个学生夏令营访问北京的一所学校。在那所学校的体育馆里,中法两国的孩子进行了交流表演。这所学校的教育以艺术见长,孩子们会钢琴、笛子、二胡、吉他等多种乐器。真的,中国孩子们的表演很出色,孩子发挥了自己的最好的水平,许多高难度的曲子也被孩子们演绎得行云流水。演奏结束,法国孩子的带队老师一脸疑惑地问:“你们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独奏演员?”校长说:“因为我们的每个孩子都很出色。”法国老师仍然一脸迷惑。轮到法国孩子表演了,一共六个节目,没有一个节目是独奏表演,所有的演奏均有多个孩子参与。这下轮到校长迷惑了。他问…  相似文献   

9.
叶文玲 《古今谈》2008,(2):51-54
从古到今,中国的舞台音乐,离不了民族乐器。民族乐器的“家族”林林总总,在林林总总的各种“响器”中,笛子和箫,属于小巧的“吹奏乐”的成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曾有“吹箫引凤”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有一位姓萧名史的青年,善吹箫作凤呜,秦穆公把女儿弄玉嫁给了他。在萧史的亲自教授下,弄玉也很快学会了吹箫。有一天,正当他俩吹箫时,引来了一条龙和一只凤,于是两人乘龙凤(弄玉乘凤,萧史乘龙)飞升而去。这个神话在史书上有记载,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古时的箫与今天人们所见的箫是不同的。今天人们所称的箫是单管的洞箫,“横吹笛子竖吹箫”所指的笛和箫都是在单管  相似文献   

11.
目前,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艺术团宣告成立,并举行了首场公演。 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揭示大量音乐文物展品的丰富内涵,探索博物馆文物陈列的新路子,使观众由被动地受教育者变为积极地艺术参与和鉴赏者,在真实的历史氛围中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现实与历史的对话在博物馆得到更好的实现,河南博物院早在今年年初就着手开发丰富多彩的中原古音乐文物资源,并积极营建“华夏古乐厅”。目前已复制中原上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乐器15件(套),其中包括被誉为“中华第一笛”和“中国音乐文明之源”的8700年前的骨笛,春秋时期规模最…  相似文献   

12.
李京辉 《神州》2014,(14):9-9
笛福不仅是英国文学史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之一,他的《鲁滨逊飘流记》脍炙人口,深受读者的喜爱。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以普通的中产阶级人物为主人公,以现实社会生活为主要题材,在环境的具体描写中刻画人物性格,并使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写作,从而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对英国及欧洲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其思想和艺术都无愧于世界名著之称誉。  相似文献   

13.
每逢年节,拉祜山的大村小寨、山岗田野到处飘荡着优美动人的葫芦笙乐曲。老年人用深沉的“过年调”迎佳节,庆丰收,祝愿日后生活更加富裕,青年人用轻快的“求婚调”传情表意,寻知音,求良偶,缔结美满幸福姻缘。拉祜人传说,芦笙是厄沙教扎笛造的。第一代人扎笛和娜笛兄妹俩相亲相敬,一块唱歌,一起跳舞,一天也不分离。可是当天神厄沙叫他们成亲繁衍人类时,娜笛却躲了起来。这下急坏了扎笛。他到处找娜笛,找遍了九十九座大山,九十九条深菁,九十九个坝子,喊哑了嗓子,磨破了脚底,还是没找到娜笛。正当扎笛灰心丧气时,天神厄沙叫扎笛到坝中找来葫芦,到向阳坡砍来金竹,到密林中找来蜂蜡,手把手教扎笛做了葫芦  相似文献   

14.
中国音乐学院第一个盲人大学生 毛镝,天津人,1981年出生。1岁那年,他的眼睛被意外戳伤,就医时碰上误诊,几天后双眼又发生交叉感染,最终导致失明。失明后的毛镝,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他感到很苦恼。一天,他听乐曲时发现笛子的声音很好听,清脆悦耳。他就跟妈妈说:“我想学吹笛子。”妈妈说:“你看不到乐谱,怎么吹呀?”他说:“这你不用管,我自己慢慢学呗。”  相似文献   

15.
玉屏簫笛     
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各种名产灿若繁星,数不胜数,玉屏箫笛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名胜词典》中“玉屏风光”条记载:“玉屏箫笛,工艺精巧,驰名中外,曾两度获国际手工艺品展览会奖章。”解放三十余年来,各地报刊介绍或漫话玉屏箫笛的文章,比比皆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一些省台,曾多次播放过有关节目。五十年代中期苏联的《真理报》和七十年代末香港的《大公报》也曾载文予以介绍。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文章大都只谈及它的某一方面或只作一些简述,有的甚至存在明显的失实和谬误之处。为使人们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尽我所知对玉屏箫笛作一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李宗山 《文博》2000,(2):24-30
具有数千年文明的中国,乐器出现甚为久远。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墓葬中就曾出土十余支骨笛,骨笛是用鸟腿的骨管制作的,管壁上多钻七孔,不仅发音准确、优美,而且有的已是七声音阶齐备,这在世界音乐史上都是十分珍贵的。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及仰韶文化早期遗址中还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骨哨和陶哨,骨哨是骨笛的前身,陶哨又称陶埙(一种卵圆形的单音孔或多音孔吹奏乐器)。  相似文献   

17.
正卡祖笛(KAZOO)属于管乐器中的气鸣乐器,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常用于庆典或特殊节日时的吹奏。演奏者只要能哼唱歌曲,就可以用卡祖笛演奏,很快便可以掌握演奏技巧。演奏卡祖笛不需要学乐理,不用背谱子,甚至不用练习。卡祖笛的声音类似萨克斯和小号,是吉他的小伴侣。可随时演奏,是很多国外乐手及歌手演出的客串乐器。卡祖笛结构简单,膜可换(保鲜膜、笛膜均可代替)。卡祖笛一头大,一头小,演奏时把大头含在口中,不需吹气,而是用嗓子哼曲调,声带的震动带动卡祖笛上声膜的震动从而发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笛""笙"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新 《史学月刊》2005,(10):118-119
我国古代对竖吹和横吹的笛在称呼上是混杂的。如汉代马融《长笛赋》中所指的邃,实际指的是今天的箫,关于笛、箫两件乐器的确切名称,约在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分开,称笛为横吹或横笛。对于笛的产生年代,据文献记载,过去一直认为在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后,将笛传入长安。宋《陈旸·乐书》中载:“大横吹、小横吹并以竹为之,笛之类也。”《律书乐图》云:“横吹,胡乐也。昔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汉代马融《长笛赋》也说:“近世双笛从羌起。……京房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一。君明所加孔后出, 是谓商声五音毕。”而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文帝十二年,公元168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笛类乐器两支, 可以说明在张骞通西域之前约半个世纪,笛类乐器已在我国境内流传。  相似文献   

19.
杜苗苗 《丝绸之路》2011,(22):94-95
18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开创了英国荒岛文学的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开创了中国文人的"桃源"情结。作为两位作家理想空间载体的荒岛和桃源,两者处于异质文学中,且处于不同的时代。本文试图从时代背景、创作原型、所描绘的理想空间等方面对两部作品中理想空间的建构之异同进行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20.
宋爽 《东南文化》2006,(4):89-93
前人对骨笛、骨哨的研究大多将其作为一种乐器,单纯从音乐的角度探讨当时的音乐水平。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即年代、种类和材料等方面,对中外出土的史前骨笛、骨哨进行比较,分析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贾湖骨笛的发展历程和选料上鲜明的偏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