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宝山灵泉寺大住圣窟石刻中浮雕线刻占有重要地位,其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在中国佛教美术史中占有突出地位,其中最为典型的浮雕"护法神王像"和"二十四世尊去世传法圣师"是隋代石刻艺术之珍品.  相似文献   

2.
王增勤 《文史春秋》2003,(11):19-24
王克勤从一名战俘迅速成长为我军一等杀敌功臣并被树为全军“尊干爱兵”一面旗,至今仍在全军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不幸英勇牺牲的消息很快上报到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刘、邓等首长十分悲痛,刘伯承司令员捶着桌子喊道:“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1件明代监察御史王忬佩带的象牙腰牌。此牌系征购所得。椭圆形,黄色,光泽明亮。宽5.8、高8.8、厚0.8厘米,重58克。上端浮雕成双兽形,有一宽、高各0.5厘米的菱形穿孔,用以穿系。牌正面竖刻篆书"给监察御史王忬佩"2行8字(图一)。背  相似文献   

4.
薛寒秋  薛翘 《南方文物》2010,(3):107-109
高尔夫球是一项高尚的贵族型运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这项运动逐渐被国人所认识,今天已成为了一种时尚的休闲式体育运动,为许多精英人士所追捧。据传现代高尔夫球运动15世纪起源于英国苏格兰,19世纪才传入亚洲。1903年英国人在日本千叶县附近创建了日本第一个高尔夫球场,11年后日本才成立了高尔夫球俱乐部。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高尔夫球是19世纪末由西方传入。其实,在中国古代体育史上曾有一个与现代高尔夫球颇为相似的体育运动,它肇始于宋代,盛于元、明时期,式微于清代,这项运动就是"捶丸"。顾名思义,"捶"就是捶棒,"丸"就是丸球,即以捶棒击打丸球。故在北宋范仲淹曾孙范公偁的《过庭录》中又称其为"击角球"。"捶丸"是中国古代一种较为后起的球类运动,也是中国古代一种高雅的休闲娱乐项目。"捶丸"的出现与盛行于唐代的球类活动有密切关系。唐代出现了一种拿球杆徒步打的球类游戏,叫做"步打球"。步打球是一种不骑马,徒步持杖打球的球类活动。这种球比赛也分两队,先胜第一球的得到奖励。唐代的这种"步打球"至宋代逐渐演化出了另一种新型的球类运动,这就是"捶丸"。宋代的"捶丸",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上一种崭新的体育运动。根据当时出版的"捶丸"专业书籍《丸经》的记述,"捶丸"的运动方式和比赛特点与现代高尔夫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两项运动对场地设备要求基本相同,起点基本相同,对地形要求相同,对球的要求基本一致。说明"捶丸"早于现代高尔夫球300多年就已经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到了清代,由于满族北方游牧民族具有雄悍的习俗,他们喜爱的是骑射狩猎、滑冰、摔跤之类对抗性激烈的运动,"捶丸"这种较为温和的传统休闲娱乐性运动失去了上层阶级的支持而日渐式微。因此,在清朝初年的文献中鲜有关于"捶丸"的记载。然而,在东亚汉文化圈地区,中国古代这种"捶丸"运动在元明时期已先后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十四世纪中叶,在高丽出版介绍元大都民情风俗的《朴通事谚解》中,就有"捶丸"的竞赛形式、器材、场地设施、打法、计分规则等详细的记载。说明这时期盛行于元大都的这种贵族式的"捶丸"运动,随着入元的高丽上层人士和商人传入朝鲜半岛。而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列岛,却在考古资料中发现了不少相关的资料。近年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现大量15至18世纪随中日贸易传入中国的日本铜镜中,就有一种铸造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捶丸"图纹日本铜镜。这不但是中国古代高尔夫球运动东渐日本的历史见证,同时也为研究中日古代体育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今天,高尔夫球运动在日本十分盛行,据资料介绍,日本每12人就有1人打高尔夫球,堪称"高尔夫球王国",甚至有人把高尔夫球称为日本国球。这不能不追溯300年前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捶丸"运动的东渐对日本现代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体育考古  相似文献   

5.
杨文宗 《文物》2011,(2):86-95
昭陵六骏是陕西省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块浮雕石刻,其原型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最喜爱的六匹战马,分别名为"飒露紫"、"什伐赤"、"白蹄乌"、"青骓"、"特勒骠"、"拳毛騧"。六骏雕刻均采用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气度非凡。  相似文献   

6.
《中华遗产》2012,(3):10-15
大约在公元7世纪,帕伦克的雕刻家发现了一种具有良好特质的石灰石,于是,玛雅的雕刻艺术在这里达到顶峰。宫殿、神庙甚至巴加尔王的棺盖上都装饰着线条圆润的浮雕作品,人们还特别喜欢在上面涂抹一种取材自蚁丘的深红色染料,以及混合了硬树脂的蓝色油漆。直到今天,在一些浮雕的凸凹处还能隐隐看到原先涂抹过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宝顶山圣寿寺为南宋时期"柳本尊"佛教之重要寺院,原寺已毁,现为后期重建。寺内旧址尚存原初石质建筑与造像若干,其中一座称作"毗卢庵"的小石室,内外壁面皆浮雕造像并多处题刻铭文。此室主体造像以毗卢佛为主尊,"柳本尊十炼图"并八大明王等为配置。从造像思想而言,体现了"柳本尊"佛教中法身佛与柳本尊在性格上所特有的互融性与合一性。  相似文献   

8.
曲阳五代王处直墓中所出十二生肖浮雕是难得的艺术精品,本文分析了这组浮雕的艺术特色,并根据其在墓室中位置的变化及墓主的死因,认为其功用并非保护墓主,而是为了震慑死者的灵魂,是墓葬的营造者——王处直养子王都为了保护自身安全而进行的特殊设计。  相似文献   

9.
他们带着一股乡下人的凶狠闯入PE行业,彻底颠覆了这个衣冠楚楚的贵族行业的生产模式。他们冒险,乐观,强硬,以惊人的潋隋、速度、执行力和创新能力,带给行业巨大的压迫感。他们不注重短期利益得失,站在30年后权衡现在。他们能够锻造出他们想锻造的公司、成为未来的王吗?  相似文献   

10.
一代书画大家费新我在初识本文作者时说:“书法能够成家,首先是人品、学品和书品的结合,也就是首先是个道德高尚的人。”成为忘年之交后,两人在诗词唱和与亲切交往中也都紧紧扣住道德文章这样一个主题,称得上是难得的君子之交,它给后人留下深长的启示尽在洋溢着惓思情绪的文字中。  相似文献   

11.
首都北京的文化遗产很多,具有浓郁地方风物和人文色彩的民间文学很值得一提。 著名的卢沟桥、王致和臭豆腐、小手工艺者锔碗儿、中秋节特有的泥塑兔儿爷等构成的北京歇后语即是例证。其歇后语为: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王致和的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锔碗儿的戴眼镜儿——没茬儿找茬儿、兔儿爷洗澡——一滩泥、兔儿爷掏耳朵——捶泥。  相似文献   

12.
房学惠 《收藏家》2011,(12):28-34
1980年,旅顺博物馆从著名收藏家章伯钧家中征集一批珍贵书画,其中包括一本肖像册,册页为蝴蝶装,内含肖像14幅,信札4通。册页的前14开为肖像,每开的右页为肖像,左页为空白页。每幅肖像纵28.8、横17.3厘米。  相似文献   

13.
清康熙年间,画家禹之鼎为诗坛祭酒王士禛绘制肖像达12幅之多,创作时间延续27年,这在画家的艺术生涯中仅此一例。作者通过对这些图像的梳理,并结合文献、文物,揭示出禹氏为王士禛绘制大量肖像的原因,其一是王氏好尚"写真",并以肖像作为揄扬盛名的手段;其二是禹氏画艺超群,得到诸多文人的首肯。  相似文献   

14.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二十代长寿王为其父“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树立的纪功碑,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四一四年)立于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城)东北四公里处。经历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风风雨雨,至今已在那里矗立了一千五百七十多年。它被重新发现、捶拓和研究,亦有一个世纪了。许多中外学者、专家十分关注好太王碑的保护与现状,因此,我们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983年9月,云南大理城内一处旧房基下发现一通碑石。碑通高3、宽1.2、厚0.2米。半圆形碑额,高、宽1.2米,正中刻楷书"加封圣诏"四字,周刻双龙捧日浮雕。碑身高1.8、宽1米,四周刻缠枝莲纹,中间刻碑文。文分上、下两段。上段刻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加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圣旨,下段刻至大二年(1309年)尚书省据旨行文各地建立加封孔子"圣诏"碑石的文告及刻立碑石职事人员名单(见图)。  相似文献   

16.
己几种接装、修补铜器的方法中国传统接装、修补铜器的方法,除了大焊(铜焊)、小焊(锡焊)外,还有银锭形扣接、嵌条补缝、方铜块填补和压码四种方法,前三种方法用于大型铸件的接装和修补,此两种焊接法有简便、坚固、细致等优点。后一种压码法用于接装和修补捶锻成的薄胎铜器。为了使铜器更加严丝合缝,例如盛水的容器保证不漏水,在施用压码法之后还可以  相似文献   

17.
黄朱清 《铁军》2020,(3):39-41
榕城福州。在一个军队干休所,找到了扈宝经的居所。一见他,发如白雪,眉毛也白了。老人年已九旬,身体却好。他乐呵呵朝我笑着,指指嘴巴,"我牙齿没一颗假牙"。我说,"你的牙真好"。扈宝经说,"刷牙,我用两种以上牙膏,每天吃点硬东西,晚上8点以后不吃东西"。他还告诉说,喜欢拿小梳子梳梳头,用小锤子在身上捶捶敲敲。自我保健,对于曾是抗战医务干部的扈宝经来说,是他自然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清康熙年间,画家禹之鼎为诗坛祭酒王士禛绘制肖像达12幅之多,创作时间延续27年,这在画家的艺术生涯中仅此一例。作者通过对这些图像的梳理,并结合文献、文物,揭示出禹氏为王士禛绘制大量肖像的原因,其一是王氏好尚"写真",并以肖像作为揄扬盛名的手段;其二是禹氏画艺超群,得到诸多文人的首肯。  相似文献   

19.
<正>开始认识王卫军以及他的书法的时候,我就有一种"人帅字帅"的感觉。我见过最多的是他的书法小品,由二王一脉派生而出,用笔俊朗、挺拔,一点一画之间无不透露出自信和对技术细节拿捏的火候。这种具有很强书写感的创作意识,显然和当前的所谓"新帖学"技法中的"做"笔意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也正是他不与人同的一个地方。我不晓得在魏晋或者二王的基础上,卫军又融合了哪些东西,他的小行书在体式上虽然没有  相似文献   

20.
王宁 《收藏家》2006,(5):57-58
宋代(960-1279年)银器使用的社会化加强了其商品化,银器的加工技术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工艺富有创新,普遍采用浮雕型凸花工艺和镂雕为主的装饰技法。器形设计巧妙,图案立体感强,构思新颖,纹饰多按器物造型构图,并将器形与纹饰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更具观赏性。鎏金新科状元游市图银盘(图1),高2.0、长19.0、宽14.5厘米,重110克。四曲菱花长形,折沿,弧壁,盘沿錾刻三线组合的锯齿纹,空处錾填细点纹。盘底中央捶揲出与盘形相适的小开光,为四曲菱花凸框。以凸花工艺塑造主题图案:春光明媚,绿树成荫,众人簇拥新科状元浩浩荡荡走来。前面一人吆喝开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