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琰 《丝绸之路》2011,(19):39-40
香包又叫“绌绌”。“绌绌”又叫藏针绣,把针脚全部藏个无影无踪,龙啊、凤啊、花啊、草啊的就从香包上跃然而出。像是用精益求精的针线功夫反驳,越叫“绌绌”,就越细致入微。  相似文献   

2.
庆阳香包     
《文史月刊》2011,(12):2-F0002
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庆阳当地俗称“绌绌”、“绌儿”、“耍活”。  相似文献   

3.
香包是我国传统手工艺品的杰出之作,作为一种原生态的艺术品,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价值因"商业化运作"而趋于单一。古代社会中的香包有着丰富的意蕴,从最初的医药功能,到后世礼仪、爱情、祈福等功能的并行,作为独立性极强的历史存在物,香包可谓是中华民族多层面、多思维、多元化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构筑。本文通过考究传世文献中有关香包的史料,对古代香包的功能进行较为完善的阐释,以期为香包的多元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沈阳清故宫,是满族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前,在东北塞外营建的最大一座皇宫。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满、蒙、藏等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史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同时,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汉族文化,也为满族人民,包括其统治阶级学习和吸收。因此,在沈阳清故宫内,不仅在大内宫阙,楼台亭榭等建筑中多采用大木架结构,飞檐,斗拱等汉族传统的建筑形式,而且诗文题  相似文献   

5.
庆阳香包     
地处黄土高原的甘肃庆阳地区,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艺术积淀深厚。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香包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香包为古代庆阳人民重要的佩饰之一,起源较早。《中国风俗大辞典》载:“三国繁钦《定情》诗即咏‘何以致扣扣,香囊系肘后’。唐宋以降,风气大开,薰香佩带,更为流行。”明清以后,男女佩带香包极为普遍,香包常常被用作信物相赠。38鱼儿钻莲庆阳香包@高仲选  相似文献   

6.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大西北沙海中一颗明珠,它又像一株奇葩在中国佛教艺术中吐放出芳香异彩。它虽然受龟兹佛教艺术的影响,但决不是简单地模仿与照搬,而是经过古代艺术匠师的“各驰奇思”,在汉晋时代扎根敦煌于中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西域艺术创造出来的,它具有中国的作风和气派。本文仅就莫高窟中的中原传统文化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刘宵宁 《神州》2011,(5):9-9
民间音乐,作为音乐领域的一个特定艺术形式,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主要构成部分。汉族民间音乐,是千百年来由汉族群众创造和传播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民间音乐艺术。黑龙江地区作为古代边疆流人聚集区,蕴育了大量的流人文化,流人音乐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文化形式,有着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历史文化认同传统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的五篇文章,从历史文化认同传统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历史文化认同观念与历史发展连续性的关系、历史文化认同传统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等方面作了讨论。瞿林东教授的文章指出,不同历史时期对国家的认同乃至对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认同,都是以历史文化认同为基础的。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认同传统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自觉、自信和自尊,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易宁教授的文章分析《尚书·周书》对历史之"同"及历史连续性的认识,指出中国古代建立在人文基础之上的历史认同观念所蕴含的异中见"同"和从变化中把握相对不变真理的思维特点源于殷周之际周人的历史思维。汪高鑫教授的文章指出,汉代大一统政治的建立,加强了以汉民族为中心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汉代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明显增强,具体表现为对治统、思想、民族和地理等方面的认同。向燕南教授的文章指出,五代至鸦片战争前虽然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占主导地位,然而各少数民族均普遍认同汉族的历史文化。在此长达近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认同意识构成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旋律。张越教授的文章指出,近代历史研究重视探讨以汉族为主体,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强调民族文化认同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的重要基础。这五篇文章,对于深入认识中国历史文化认同传统及其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关系,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宗族群体的凝聚方式,字辈与排行在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日常称谓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辽代汉族因继承传统的宗族习俗,比较严格地使用字辈和排行。契丹族、渤海族和奚族均已广泛使用字辈取名,并流行以排行相称甚至取名。从辽代各主要民族的情况看,辽人取名明显带有各民族相互影响的特征,而字辈和排行习俗一方面体现出各民族日常生活的趋同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汉族文化对其他民族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00年5月,在甘肃华池县双塔遗址二号塔的第六层塔体内清理出土了一件绣包,面世时色艳如新,被誉为"千岁香包"。庆阳是中国香包刺绣之乡,金代华池佛教信徒向佛塔敬献香包,是为了向佛表示崇敬和祈福的诚意。华池县双塔遗址出土"千岁香包"异常珍贵,对于研究庆阳民俗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燕 《神州》2014,(7):18-20
<正>自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以来,文化部每年春节期间都会组织非遗展演、展示等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年画、织锦、风筝、剪纸、灯彩、面人、泥塑、香包、陶瓷、漆器、茶叶制作等80余项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石景山体育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文化展示周"进行活态展演。该展览由文化部主办,以春节、年俗为主题,选调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12.
双陆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博戏 ,从古印度传入。人们对它的认识 ,经历了由“胡戏” ,到视为汉族文化的象征 ,再到成为品评“天下”士人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标准之一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中折射出中国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及外来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及融会不同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鲁班,是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工匠,即公输班。关于他的民间传说,不只在汉族人民中广泛流传,在白、彝、壮、布依、瑶、水、土家等少数民族人民中也有流传。我们通过汉、白两族鲁班传说的比较,深深感到,白族鲁班传说很明显地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但它们也具有十分突出的民族特点:白族人民心目中的鲁班形象,或者是数千年来汉族优秀工匠的聚合形象,或者是白族人民自己优秀工匠的典型;白族鲁班传说反映的是白族人民的社会生活,表达的是白族人民的思想和愿望;白族鲁班传说里飘散着白族儿女聚居地区的泥土芳香,弥漫着白族风俗习惯的特有气味;白族鲁班传说表现了白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和特殊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我国从很早的古代起,就是一个幅员广大、海疆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国家。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包括了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这许多民族的祖先,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在长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中,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共同贡献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在各个历史阶段,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广泛地传播到边疆各地,有益于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同时少数民族的优良技术和文化,也大量的传入内地,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促进了经济繁荣。因此,各族人民结下了亲如骨肉的情谊和牢不可破的团结,共同开发了边疆、捍卫了边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是取得统一的决定力量。他们都酷爱自由,反抗地主和贵族的统治,反抗  相似文献   

15.
朝鲜族音乐素享盛誉。不但内容、形式丰富多采,独具特色,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朝鲜族音乐是同朝鲜半岛音乐一脉相承的,是在本民族音乐基础上,吸收、融合了汉族及古代扶余、渤海等音乐文化而形成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丰富、完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按照本民族传统分类,朝鲜族音乐共分为:民谣、歌乐、舞乐、器乐、“板索哩”(说唱音乐)和唱剧六类。下面分别做一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16.
分区是研究文化的基本方法之一.文化分区是一切与文化相关的学科所共同关注的内容.汉族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在文化上形成了许多共同的特征,但同时地区差异也十分明显.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以汉族为主体,因此,汉文化的区域形成与发展,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闯关东"与东北区域语言文字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至民国,华北人民"闯关东"的移民潮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它对东北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大量汉族移民的进入,最终造成了东北地区的语言由以满语为主向以汉语为主的转变.在满族逐步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而改说汉语的同时,满语的文化走向并没有消失,满语对汉语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和广泛的,这使得满语原来以民族为主的文化特征转化成以地域为主的文化特征.这一文化迁移现象既是汉族传统文化被异化的表征,也是满汉民族互相融合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8.
李理  魏爱霖 《收藏家》2010,(11):39-44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神话生物,是古代华夏各族共同崇拜的图腾。自古以来,除中原地区汉族之外,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甚至东亚大陆诸多民族,都将神龙视为本族瑞兽,对其顶礼摹拜,尊崇倍至。在中国古代,龙的形象很早就有较固定的模式,它虽然不长翅膀,却是天之骄子,可以自由地腾云驾雾,飞天潜水。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正北方,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北方各游牧民族发源、成长、壮大的摇篮,也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汉族的故乡。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共同创造了内蒙古地区古代的历史。本文欲从行政建置入手,窥视东汉皇朝对今天内蒙古地区的治理,探讨内蒙古地区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谬误之处,恳请匡正。  相似文献   

20.
作为汉族民系的客家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山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客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从文化地理学理论考察 ,区域文化的成型取决于主体文化要素的分别成熟。据此 ,确定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成型期在明末清初。由于历史的原因 ,梅州客家文化与梅州客家山歌具有客家区域文化代表意义。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整合造就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文化。这在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过程中有充分的体现。中原文化构建了梅州客家山歌的骨架。因此 ,梅州客家山歌的艺术风格、修辞方法、章法结构都留有“十五国风”以及迁徙途经的江南吴音印迹。客家山歌自明末清初始与吴歌分道扬镳 ,佐证了客家民系及其文化成型于明末清初说。土著文化填充了客家山歌的肉体并使其尽显地域个性。因而 ,梅州客家山歌中还大量存在土著民族的歌词、唱名、旋律及修辞方法。从过程来看 ,文化整合导致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也是客家民系长期的区域环境感应的结果。从模式与效应来看 ,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经历了前期的汉族低势位文化与土著高势位文化的整合、中期汉族与土著等势位文化的整合、后期汉族高势位文化与土著低势位文化的整合的不同模式。属于特殊的高低互位的文化整合模式 ,其效应是互相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