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整理分区划定和整理潜力测算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核心内容。本文综合地形位、缓冲区、可达性、景观指数和Voronoi图,引入空间分异特征指数,定量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实现整理区合理划分;改进潜力测算模型,结合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农户意愿因素,构建整理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秦巴山区竹溪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竹溪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异特征指数值位于0.0433—0.8038之间;全县农村居民点可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优化调控区和城镇发展区,现实潜力904.63 hm2,仅为传统潜力的65.42%;根据各乡镇潜力系数,划分为3级潜力区。空间分异的潜力测算、整理区和潜力区划分,为确定因地制宜的整理模式和符合实际的整理时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空间特征的秦巴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与潜力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分区划定和整理潜力测算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核心内容。本文综合地形位、缓冲区、可达性、景观指数和Voronoi 图,引入空间分异特征指数,定量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实现整理区合理划分;改进潜力测算模型,结合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农户意愿因素,构建整理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秦巴山区竹溪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竹溪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异特征指数值位于0.0433-0.8038 之间;全县农村居民点可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优化调控区和城镇发展区,现实潜力904.63 hm2,仅为传统潜力的65.42%;根据各乡镇潜力系数,划分为3 级潜力区。空间分异的潜力测算、整理区和潜力区划分,为确定因地制宜的整理模式和符合实际的整理时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双重内涵及其文化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克思是在双重的涵义上阐述其历史理论的 :在形而上的层面 ,他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划分为人与人相互依赖、人与物相互依赖和人的自由自觉的存在三个阶段 ;在现实的层面 ,他强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分析 ,区分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 ,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人自身发展的三阶段理论。马克思对人自身发展阶段的划分 ,具有深刻的文化学意义 ,它为我们研究人类文化模式的演进提供了一个标准。依此 ,我们可以将文化模式分为前现代的文化模式、现代的文化模式和未来的文化模式。后现代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前现代文化模式的回复 ,并未超越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4.
黄薇霖  毛健 《旅游纵览》2013,(6):316-317
南充市地处川北低山丘陵地区,土地分割零散且田坎面积较大。通过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有利于实现南充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在土地整理潜力中,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占了很大的比重。本文利用南充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变更数据,结合坡度分级和田坎系数测算了南充市的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并且对预期的整理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可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专项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人口越来越多,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剧,人均可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文章分析了土地发开整理的概念与含义和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针对土地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措施。为使读者重视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冀增胜  杜文剑 《神州》2014,(9):244-244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耕地的绝对和相对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保护耕地,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整理工作已成为土地管理的中心内容。为从更高的宏观管理层次对农用地进行规划利用,给管理决策者提供一种客观科学的决策工具,以适应土地整理工作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原大战后的河南省,进入了相对性的稳定期,慢慢开始进行了一些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方面的革新,整理土地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整理土地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民生和增加政府收入。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章则,想通过试办的方式,以达到快速整理全省土地。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社会主义模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查阅和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近20年来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模式”提法的由来与认同,社会主义模式的内涵、类型与社会主义特征和本质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整理。  相似文献   

9.
毛蒋兴  闫小培 《人文地理》2005,20(3):107-111,116
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交通模式间客观存在互动机制,土地利用模式是交通模式形成的基础,交通模式的选择将会改变土地利用模式,因此土地利用模式特征是影响城市可持续交通模式选择的至关因素。本文在全面分析广州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特征基础上,综合考虑汽车产业政策、能源及环境等影响因素提出了广州可持续交通模式:公共交通优先,小汽车、自行车适度发展,交通方式合理分工的高效化、节能化和环保化绿色交通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刘太兵  张晓燕 《攀登》2007,26(1):129-132
笔者在查阅和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近20年来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模式”提法的由来与认同,社会主义模式的内涵、类型与社会主义特征和本质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整理。  相似文献   

11.
生态敏感性高的城市地域的土地利用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经常因为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的矛盾而使之处于两难的境地。本文在总结和思辨一般性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基础上,借助GIS技术对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显示,因特定的水域和人工林环境导致净月区总体上生态敏感性较高,按照划分的极高、高、中、低、非敏感5种生态敏感区,其中度及以上生态敏感区占全区50%左右。作者进一步以生态敏感性分区为前提,总结提出其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模式、类型结构模式和管理模式,并指出其中后二者尚在不断完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明代华南的土地开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面貌。本文对明代华南土地开发和利用的情况进行了系统考察 ,在整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 ,论述了明代华南各地土地开发的历程、垦田面积的变化、垦殖指数的消长以及土地开发的地区差异 ,分析了明代华南土地开发的结果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国外土地利用规划发展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波  唐莹 《人文地理》2010,25(3):24-28
世界各国在社会制度、土地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和发展历史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土地利用规划并没有统一的模式。所以学习国外经验,了解国外模式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大量文献综述,阐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俄罗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内容概况,对这些国家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新理念、技术、方法的共同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经验对我国规划借鉴的七个方面,以期为我国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提供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借助于GIS技术进行土地整理规划,具有很多优点.本文对GIS的技术特点以及在土地整治规划项目中的布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指出提高GIS在土地规划中的运用,提高土地规划的布局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赵楠  冯健 《人文地理》2016,31(6):29-38
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地方政府普遍重视通过土地整理和迁村并点实现用地集约,而忽视对村庄内部村民居住生活空间的优化。本文以邓州市桑庄镇8个村作为调研区域,对当地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归纳出空心村背景下乡村居住生活空间的形态变化和利用模式,分析其反映出的乡村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乡村居住生活空间的重构思路,为空心村整治过程中乡村社区的重建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计算评价了江苏省地区级中心城市的中心性,并利用重力模型划分主要中心城市腹地范围,通过分析人口密度函数的变化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中心城市的增长模式和集聚扩散特征。江苏省中心城市增长模式和集聚扩散特征存在南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关中模式”在资料匹配性、土地买卖频率、分析工具、区域社会特征认识等方面尚有待进一步商榷。研究表明,有的地册只记载了村庄的某一田块,不能反映村庄整体的地权状况。另外,民国年问同地、同条件下的常田地权分配不均,和“关中模式”的特征不符。地册资料记载的土地买卖信息数量不全面,确定交易时间的上下限较困难,据此计算的土地买卖频率并不准确。利用吉尼系数进行地权分配研究存在局限性,吉尼系数高低并不能反映土地占有的具体状况。山、陕黄河沿岸区域社会特征的形成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外部压力所致,并不完全是由于村庄共同体束缚的内部压力。  相似文献   

18.
较为全面系统地收集了辽代墓葬天井资料,根据天井形制特征的差别,将其划分为庭院式、竖井式和漏斗式三大类,对各大类天井进行了型、式的划分,并对其时代及演变等情况进行分析。另外对各类型天井的分布、族属及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美国历史上的土地测量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测量是美国公地处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为地产的划分和土地的买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手段.土地测量在美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起到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美国土地测量中的村镇制度经历了村镇移植到村镇划分的嬗变过程,即由先前的人的移植变为后来纯粹的土地的划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档案关于1736-1911年洪涝灾害史料的记载,以州县为空间单元,对清代淮河中游皖北地区的洪涝灾害进行初步的研究。首先,从灾害学研究的角度,针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特征,根据研究的需要,突破以往学术界关于水旱灾害气象学的等级划分模式,建立了一个洪涝灾害的灾害学等级划分体系,并对皖北地区洪涝灾害进行了逐年等级划分。以此为基础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此间皖北洪涝灾害频繁,其发生具有普遍、连年和集中的特征;灾害的年际、年内持续时间起伏较大;除广泛性外,灾害空间分布还有明显的区际间不平衡性;其洪涝灾害的类型以涝、偏涝为主,大涝次之,特大涝约30余年一遇。上述洪涝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形,说明皖北地区属于典型的"积歉之区"。连年范围广大的洪涝灾害,对皖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