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的牙托     
父母亲是在我读初中时离异的.原因是人到中年的母亲患了更年期综合征,特喜欢唠叨,且事无巨细都要管,父亲劳累一天回到家耳根却没有片刻清净,以至于父亲一听到母亲唠叨的声音就会害怕.一次吃晚饭  相似文献   

2.
货郎     
陈半生先生在《吆喝声中忆旧京》中写道:过年节,小贩挑着盛有清水红金鱼的木盆儿在胡同里吆喝“哎嗨,大小嗳,小金鱼来卖”!三月三东便门外的“蟠桃庙会”可听到“嗳这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来”的叫卖声。盲人算命吹笛子,耍猴的打大锣,打木邦子的是卖油的,卖碎布针头线脑的摇拨浪鼓……而我的记忆里,走街串乡的货郎,在故乡山路上留下的除了阵阵拨浪鼓声还有一声声的叫卖:“针线布头糖块,红头绳嘞———”这熟悉的声音从村前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传来,飘荡在村子上空,钻进村民耳中。尤其是女人孩子,听到声音会不约而同的走出家门翘首张望。性急的…  相似文献   

3.
“补锅——锔碗——“这是儿时经常听到的小炉匠有节奏的吆喝声。小炉匠进镇入村后不紧不慢地走着,肩上的扁担一弯一弯地颤着,扁担两端的风箱和煤灶一上一下颠  相似文献   

4.
"补锅——锔碗——"这是儿时经常听到的小炉匠有节奏的吆喝声。小炉匠进镇入村后不紧不慢地走着,肩上的扁担一弯一弯地颤着,扁担两端的风箱和煤灶一上一下颠  相似文献   

5.
冬夜听宝卷     
那还是很小的时候。一个冬日的傍晚,外祖父家忙忙碌碌,备这备那,听大人们说,似是要请什么先生来念卷。我不知道什么叫念卷,只感到外祖父一家人都很高兴,像要办喜事似的,便也在默默中期盼这念卷先生的到来。就在这期盼中,家里又来了许多人,都是外祖父家的街坊邻居和一些亲友。大家喝着茶,你一句我一句地聊天、等待,屋里顿显热闹。念卷的先生也终于来了,我记得有两位,提着个包袱,黑而瘦,也是寻常打扮,却很精神。大约天黑下来的时候,念卷开始了,是在外祖父家的炕上念的。炕中央摆着一张小炕桌,桌上摆着几本发了黄的卷书、茶水、果品等。念卷的先生坐在炕桌后边,其他人,有的也坐在炕上,坐不下的便坐在炕沿上或地下的椅子上。这时天已黑下来了,寒风在外面呼呼地刮,吹得窗子上的纸哗哗地响,而屋子里的炉火却旺旺的,炕也烫烫的,显得热气腾腾。念卷开始了,准确地说,那不叫念,而应该叫唱,中间夹一些道白。那是一种有着固定韵律与节奏的调子。先生念得很熟,似乎并不看卷书,他们声音宏亮,滔滔不绝,有一种口若悬河的气势。先生念着,听的人也不能闲,一边听,还要接声。所谓接声,就是听的人要随着先生的调子,在每一唱段的结尾,齐声念唱“阿弥陀佛”。听着听着,家里人忽地随着...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舞台上有一个重要的幕后人物赵凤昌,在近年出版的有关辛亥革命的著作中已很少提及。赵凤昌是江苏常州人,系我外祖父赵映沅(1851—1934年)的族弟,故与我外祖父家几代人有来往。我幼年就听母亲赵奂辰叫他“四叔叔”,有一年族人间有人忽然惊慌地告诉我母亲:“‘洋行’里的  相似文献   

7.
说起补锅,年岁稍长的人就会想起补锅师傅拉风箱、打铁花的场景,耳畔仿佛又听到了补锅师傅走村串户吆喝补锅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离开青藏公路穿过当雄县城向北驶去是一条隐隐约约伸向娜根拉山谷的驮队古道。在过去的岁月里,年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牦牛驮队组成上百方阵前往盐湖驮盐。如今,已经萧条的古道上再也难以听到驮盐人撼人心魄的吆喝声和哨声,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寂静、崎岖的简易公路把游人们引向念青唐拉山脉的娜根拉山口。 站在娜根拉山口、向北眺望,前方有念青唐古拉山脉主峰——唐拉雅秀和世界第一大咸水湖——纳木错。“纳木错”是藏语,意思是天湖,对湖面海拔4700米  相似文献   

9.
中国最有影响力新闻节目的模式化制作,及其主播的模式化成长事先我们就得知,她“从不接受媒体采访”,我们没有畏难,面对我们不同形式的富有诚意的采访申请(或者骚扰),她依然坚持原则毫不动摇,一如她的语音的铿锵有力,一如她所供职节目的爱憎分明。事实上,我们甚至没有直接听到她拒绝的声音(她是通过助手转达的),我们是多么想听到她在生活中的声音,哪怕这句话只有一个“不”字,可惜,我们只能冀  相似文献   

10.
TAZ   《旅游》2012,(4):94-95
"我所能听到的是风声。这声音就没有离开过我。我在阿里旅行了一个月,那是西藏的最西边,最不可及和最神秘的境域。在那儿,风声是我唯一能听到的声音。风声就像大树上的苔藓牢牢地附着在我的身上,无时无刻绕在我的心头,无论是跋涉沙漠,还是翻越雪山,风声无时不在,时时在。"——龙安志这是我在山庄茶馆里在夕阳下喝酥油茶时在墙上读到的一句主人写下的话。  相似文献   

11.
用心去聆听     
已经不知道这是第多少天了,男孩的心情特别烦躁,原因是在他午休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让人心烦的声音传来,那声音搅乱了他的美梦。所以,每当听到这样的声音,男孩都会随口骂道:"真是没有公德心!"于是,他把耳朵一捂并用被子蒙上头,算是对这声音的一种反抗。这让人烦躁的声音是从楼上传来的,男孩家住  相似文献   

12.
北京西城区景山后街的一条胡同里,有一座灰色大门、灰色围墙的院子。院里种了很多树,高大茂密的树枝伸出院墙,洒下片片绿荫。这里就是小平同志在北京生活了20年的家。他生前的警卫秘书张宝忠将军,就住在隔壁工作人员居住的院子里。2008年7月31日早晨,记者如约前来采访张宝忠将军。"欢迎,欢迎,屋里请!"刚走到屋外的葡萄架下,就听到一个洪亮的声音,张宝忠将军已热情地迎了出来。将军身材魁梧,体格健朗,行动灵活。记者怎么也看不出,眼前是位74岁的老人。  相似文献   

13.
在商业发达的武汉三镇,无论是漫步在繁华的闹市区还是在僻静的居民小区,随处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吆喝声和卖货声.闹市区的吆喝声有的是通过录音机反复播放出来的叫卖声,有的是通过电喇叭传出来的售货员的吆喝声,有的则是通过“大减价”、“大放血”等叫卖声来吸引顾客,兜售商品.这些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叫卖声,犹如一曲现代商业都市粗扩而嘈杂的交响乐章,它吸引着众多的行人驻足回首,激起人们阵阵的消费欲望.与商业闹市区新潮的叫卖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居民小区、街头巷尾那别具一格的叫卖声,这种叫卖声依货郎售货内容不同而各具特色,有卖蛋的、有卖煤的、有卖米的、还有卖竹篙的,等等.总之,平常百姓家日常生活中用得上的,大都在商贩的兜售之列.这形形色色、不同行业、不同内容的叫卖声给僻静的居民小区  相似文献   

14.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每当人们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精典老歌,就会想起电影《上甘岭》中的女卫生员王兰。王兰的生活原型王清珍老英雄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5.
有趣的夏天     
正夏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热的一个天气,但也是一年四季中最有趣的季节。当你散步的时候可以听到青蛙呱呱叫的声音,但只有夏天能听到。当你走过一片绿树成荫的树林时可以听到知了吱吱叫的声音,也只是夏天能听到的。当晚上在花园边望星星时,可以听到花儿沙沙的声音,但还是在夏天能听到的。晚上躺在床上可以听到一丝丝小雨从天而降的声音,还是在夏天能  相似文献   

16.
在民间文艺百花丛中有一朵小花,四季长开不败。它就是被人们称为无伴奏的城市山歌——吆喝声。吆喝声伴随着我从童年步入到老年,几十年来,很多往事都已淡忘了,唯有这吆喝声还在我耳边声声回响,让我一次次沉浸在身边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中。  相似文献   

17.
<正>说起补锅,年岁稍长的人就会想起补锅师傅拉风箱、打铁花的场景,耳畔仿佛又听到了补锅师傅走村串户吆喝补锅的声音。在湘东一提到补锅就会想到茶陵潞水人,潞水补锅在湘东乃至全国都有点名气,耳熟能详的  相似文献   

18.
家有祖传铜质香炉,雕花镂空,小巧玲珑,是外祖父的珍爱,传给了外婆。再后,外婆传给了母亲。外祖父是大清光绪年人,生于1887年,殁于日寇飞机轰炸绍兴城的那一年。今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第一次见到并捧起了这尊香炉,揭开紧合的炉盖,悉心抚摸里里外外,我知道我是在抚摸一段历史,在挚情地怀想一个人,虽然远在天国的他,看不到也永远不想知道他走后发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19.
一、序论 2008年夏天,北京举办了奥运会,华丽的奥运开幕式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他们由此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印象呢?在耳边不时会听到"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的声音的现实中,这一问题也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晶先生是个张扬的人,气场强大。他善于配合。也长于对抗。哪种姿态出现,取决于他对来人动机的判断。在娱乐节目《康熙来了》上,他提到,赶片多的时候,听到摄影机转动的声音就想吐。为了突出娱乐效果,他会再附赠一句自我调侃:这时掏出钱看看,又有动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