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俘遣返是朝鲜停战谈判时敌我双方斗争最尖锐、牵扯面最广、拖得时间最久的一个问题。原河北省军区政委贺明同志,作为当时我方解释代表团第一大组的组长,曾于1953年6月至1954年2月间在开城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解释工作。那时,一大批忠心爱国、铁骨铮铮的志愿军被俘人员,曾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全面反映那段史实,真实地纪录志愿军被俘人员的情况,年逾古稀的贺明同志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寻访了当年那些熟悉的人物,撰写了《他们同样是最可爱的人》一书(待出)。本刊将选其中部分章节予以发表,以飨读者。本文是其中的一章。  相似文献   

2.
红色战俘营     
本刊上期发表了贺明同志写的《中朝与美军在遣返战俘问题上的斗争》一文,是《他们同样是最可爱的人》(待出)一书中的一章。《红色战俘营》一文是该书的另一章。该文详细地记述了志愿军战士们在战俘营的斗争情况。  相似文献   

3.
本刊二、三期曾发了贺明同志撰写的《他们同样是最可爱的人》(待出)一书中的两章。本期续发《在敌营刻下永久痕迹的人》,主要介绍了三位战俘在敌营的斗争情况。  相似文献   

4.
朝鲜族民间舞蹈《剑舞》,又称《剑器舞》、《黄倡郎舞》。原为男性舞蹈,在长期流传中,逐渐衍变成女性舞蹈。表演形式很多,一般为四人舞。舞者头戴战笠,身穿战眼,腰缠钱带,手持短剑。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可以自由甩动、旋转,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舞姿相谐,形成一种战斗气氛。表演程序大体是,短剑先置于台上,舞者两两相对跳“序舞”,后拾剑在“燕风台舞”(前后弯腰并飞速转动身体)的旋律中结束。舞蹈风格端庄、典雅,并有一种战斗气氛。音乐以“打令”曲调与剑声结合,浑然一体,独具异彩。另有“寺党”(流浪艺人)流传…  相似文献   

5.
经过一整育在雨中行车,破晓时我在妻子陪同下来到齐、鲁之乡的省会济南,又经过足足有半天的寻寻觅觅,才见到了我久所期盼一见的美国友人温纳瑞斯。一、话半世纪沧桑种种温纳瑞斯真称得起是一个真诚的人。他是1953年朝鲜停战后,拒绝遣返回美国,经过深思熟虑,毅然选择中国,又与中国人民一道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长过程中挥洒汗水,结成深厚友谊,至今矢志不移,并以“要洒骨灰于黄河中流”为最终归宿的人。美国罗得岛《普罗维亚斯星期日报》1981年12月13日在以《中国》为题的一篇文章中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当代史”,又说他“经历过…  相似文献   

6.
1952年至1954年初,我参加了为遣返朝鲜战争战俘服务的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的工作,并在由停战双方按照《停战协定》的有关条款所共同组成的“联合红十字会”中担任其中一个工作小组(中组)的中方组长。  相似文献   

7.
李长明 《史学月刊》2007,(11):134-136
剑虹(1875~1926),云南大理人。原名李夔羲,号剑虹。1904年留学日本,在东京音乐学院就读。1907年入同盟会。同时期写有《滇声歌》、《云南大纪念歌》等学堂乐歌,分别发表于《云南》1907年12月31日第11号、1907年2月13日第4号,其论著《论国民之责任》,发表于《云南》1907年7月20日第7号。他曾为岳飞的《满江红》谱曲,其爱国之情凝结于曲调之间,影响广泛。剑虹1908年回国,在昆明省垣各校任音乐教员。1909年出版音乐理论书籍《乐典》,此后在军政界就职。剑虹编著的《雪耻唱歌集》,1928年由革命军事新闻社出版,于右任为其题词:“音乐之道感人深矣…  相似文献   

8.
万历二十七年,壬辰倭乱中的朝鲜战俘鲁认在明人援助下从日本逃至中国福建,并与当地士子和官员进行文化交流,其《锦溪日记》和《锦溪集》生动地记录了这段传奇经历。鲁认选择迂道中国,他对忠孝节义的诗文表达、对《朱子家礼》的恪遵、对"止修"学说的接受、对佛教的排斥,皆表现出朝鲜士人强烈的朱子学背景。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小华"观念,使鲁认的中国之行,成为"以小华观中华"的文化之旅,藉此可以考察朝鲜和明朝两国文化的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9.
1997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汪东兴同志的《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一书,作者在正文前有一篇题词:“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研究历史,总结、提高、发展。”该书所写到的历史,是当代中国那一场“史无前例”的十年“文革”中的一段。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结束21年之后,在对“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作出政治结论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公布16年之后出版这本书,自然应有新的“研究”,新的“总结、提高、发展”。然而,读了这本书,却使人感到惊异与迷惑不解:在这部12…  相似文献   

10.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林林总总的作中,由中共中央党校萧一平、郭德宏教授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全史》(以下称《全史》)一书值得关注。这是一部从1985年就开始酝酿,积20年之功才撰写完毕的作。二十年磨一剑,“剑”锋所指,颇有几多亮点。  相似文献   

11.
朝鲜停战谈判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持续两年之久,创两军停战谈判史的世界之最。五项谈判议程中,又以战俘遣返问题,斗争最为尖锐、激烈,持续时间为540多个日夜。 根据《日内瓦战俘公约》,交战双方在停止战斗后,应无条件地遣返对方战俘。但美军和李承晚认为俘获的战俘数量多于朝中方面,“奇货可居”,便蓄意制造借口,强迫扣留朝中被俘人员。谈判开始他们就提出“一对一交换”、“同等数量交换”等无理要求,在遭到我方痛加驳斥后,美、韩、台特务机构又与军方勾结,在战俘营中制造恐怖活动,打出“不强迫遣返”、“在自愿…  相似文献   

12.
八方风雨话文宗──略谈抗战中的老舍阎焕东小引抗日战争胜利后,老舍写过一篇长文,题为《八方风雨》,记述了他在八年抗伐中的经历。作为一个作家,他说,他“只有一枝笔”,这是他谋生的“本钱”,也是他“抗敌的武器”。他始终紧握这支笔进行战斗,从抗战一开始,他便...  相似文献   

13.
徐孔同志所写的、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朝鲜战事》即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一部著作从写作到出版,经历了近半世纪的沧桑,在我为之祝贺之时,难免思绪万端,一种压抑不住的冲动要将这经历写出来,它无论对反映历史,文学和出版,都应该是有苦、有泪、有喜、而最终以圆满结局构成的一段佳话,用以供读者一阅三思,未必不是有益的。徐孔所著的这部长篇小说,在反映抗美援朝的众多文艺作品中,应该属于上乘的佳作。我在这里不准备评论作品本身,只叙徐孔这一本书、半世纪的故事,一个并不离奇却令人深思的故事。我和徐孔相识是1945…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我国媒体不时出现“中国境内发现罗马战俘城”的报道 ,有的说我国境内仍有罗马战俘后裔繁衍生息。这一问题对于中国与欧洲交流史关涉甚大 ,确有认真探讨之必要。兹略陈管见如下 ,就正于方家。一、“罗马战俘城”说在我国的出现与流布“中国境内发现罗马战俘城”的报导在我国见于 2 0世纪 80年代末。①1 989年 9月 3 0日《参考消息》报道 ,澳大利亚人戴维·哈里斯于 1 981年参加学术研讨会时听到有一支古罗马帝国军队东征失败 ,对其命运产生兴趣。 1 989年 3月他到中国考察 ,从中国学者那里听说曾存在一座叫做“利坚”(应为“骊”…  相似文献   

15.
《芳草》主编钱鹏喜是以长篇小说《河祭》步人武汉坛的。古人云:“十年磨一剑”,而《河祭》从酝酿到成书经历了20年。正如他自己说:“我胸中磨剑石的凝成,十年复加十年。”《河祭》是1986年动笔,1987年酷暑写出初稿,深秋定稿,翌年被编辑看中,于1989年在《当代作家》第2期全发表。令钱鹏喜惊喜的是书稿发表后,他的一群师长和朋友就为《河祭》召集  相似文献   

16.
20 0 2年 8月 ,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刘宝辰、林凤升合著的《日本掳役中国战俘劳工调查研究》一书 ,这是刘宝辰先生继 1993年出版《花冈暴动》一书之后 ,在研究二战时期日本掳役中国战俘劳工问题的又一新成果。近年来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掳役华工的问题 ,日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吉林大学陈景彦所著《二战期间在日中国劳工问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年出版 )一书 ,就是有代表性的力作。该书主要是用日本方面的有关文字资料 ,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强掳和迫害华工罪行的学术专著。刘宝辰、林凤升合著的《日本掳役…  相似文献   

17.
《朝鲜现代纪念币标准目录》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作者钱币司令。这是一本汇集朝鲜现代纪念币的收藏研究综合用书,主要面向钱币行业从业人员与钱币收藏爱好者等人士。书中有朝鲜钱币名词中英文互译,便于读者参考;对朝鲜现代纪念币独创编号,适合钱币评级公司做工具书、参考手册与编号目录;钱币按年分类,便于查阅,方便读者永久珍藏。  相似文献   

18.
韬奋是一个真诚的爱国主义者,为了争取言论出版自由,为了民族解放、民主政治和进步文化事业,他英勇奋斗了一生,最终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韬奋于1926年接编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生活》周刊,并于1932年建立生活书店。之后,他不断地创办报刊,又不断被迫停刊,经历了入狱和六次流亡生活。在这条文化战线上,他与黑暗势力作殊死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九·一八”事变后,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明确表明了坚决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为劳苦大众的利益奋斗的立场。《生活调刊适应着时代的要求,一天天和社会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受到读…  相似文献   

19.
<正>剑到底源于何时,为什么要称之为“剑”,这一直是困扰古兵器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先秦史籍《逸周书·克殷解》里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记载,大意是“诛一夫纣”的武王攻入朝歌后,“先入适王所,乃克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折,县诸太白”,此处文字描述了武王使用“轻吕”“黄钺”对纣王的尸体施行击斩,学界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古老的复仇习俗。《史记·周本纪》对这段记载后进行采用(图1),但太史公司马迁在文字当中把“轻吕”改成了“轻剑”,甚至在后文种干脆写成“击以剑”,以及“散宜生、太颠、闳夭皆执剑以卫武王”的内容,这充分说明司马迁认为早在西周初期剑就诞生了,“轻吕”就是剑。唐代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也注意到了司马迁的这一改动,同样认为“轻吕”乃剑名。  相似文献   

20.
我国早期的刊物中有本《东方杂志》。它的第8期有篇文章《向国华系狱记略》,此系作者本人讲他坐洋牢的经过。中国人坐洋牢不算稀奇,奇的是作者向国华的非凡经历引人注意。他是我市彭家场人,不仅留学数国,而且头上还有顶“举人老爷”的帽子,这就很不一般了。向国华生于公元1878年,少年时到武昌两湖书院读经史,被张之洞选派去日本留学。24岁(1902年)时又应清廷之召,回到国内参加乡试,因“策论”立足点高,视野开阔,文风活泼,因中光绪壬寅科举人。张之洞身为湖广总督,为得此“门人”而高兴,遂又派他和石破等数名举人去英国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