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四大四小歌这首歌是土族姑娘出嫁的晚上,女方歌手们戏弄娶亲人时所唱,唱时四人对唱对舞。问:天宫里什么大来什么小?什么多来什么少?什么引着什么来?什么出来等着个他呀?等着(个)他来(者)便不饶呀?答:天宫里玉皇老爷大来双角星小,万宝的星星多来日月少。攒毛星引着三星来,黑虎扫星出来等着他呀,等着他来便不饶。问:山中里什么大来什么小?什么多来什么少?什么引着什么来?什么出来等着个他呀?等着(个)他来(者)便不饶呀?答:山中里山神老爷大来土地爷小,山林树木多来狼虫虎豹少。牧童引着羊群了来,狼虫虎豹出来等着他呀,等着他了便不饶。问:朝中…  相似文献   

2.
我先说几个故事:去年春节和今年春节,我听到了两位刚刚退下来的省委书记和中央的一位部长与我咬耳朵的话。这位省委书记说:"我在台上的这几年,真话不敢说,假话我不说,只能不说话。"什么问题?第二位中央的一位部长说:"我从地方上回到中央来十年了,说话、说真话越来越难。"还有个同志已经逝世了,他是《人民日  相似文献   

3.
1941年,美、日两国政府举行了绵延八个多月的妥协谈判,史称“远东慕尼黑”。由于这一谈判与中国抗战的前途及国民政府的命运休戚相关,重庆当局为影响和阻滞美日妥协、推动两国走向战争对抗而苦心孤诣,倾注了心血。那末,重庆政府是怎样对美日谈判施加外交影响的?它阻遏美日谈判的潜在动机又是什么?这场“无形战争”对中国抗战及战时中美关系的前景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4.
陈四益 《世界》2006,(9):64-64
(一)经济学家几年前讲的话,记得的人似乎不多,偏巧我还记得一点儿,但也不真切了。那大意是说,什么是小康?就是一个人有两套住房。这标准从何而来?两套房子派什么用场?我没弄清。模模糊糊觉得大概一套自己住,一套可以出租吧。但如果人人都有了两套,又租给谁呢?  相似文献   

5.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了20年。当年地震后是个什么情况?在交通、通讯中断的情况下灾情是如何上报中央的?中央又是如何组织抗震救灾的?根据当事人亲身回忆整理的《当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后》一文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6.
请问,您知道不知道:──二十世纪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是什么书?──一本“小红书”是怎样复盖全国又流向全球的?──这本搅得周天红彻的书当初是怎么搞出来的?──由此书又生发演变出了什么样的喜剧闹剧和悲剧惨剧?──这本书的猛涨急落到底反映和说明了什么? ──…… 猛涨急落的红色海洋 六十年代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 图书是中国的一本小红书──《毛 主席语录》。据报载,仅“文革”几年 之内,国内外就出版了用50多种文 字印成的500多种版本,总印数为 50余亿册。在当时,全世界30多亿 人口,男女老幼人均1.5册有余,被 国际上公认为:“是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7.
陈大斌 《炎黄春秋》2003,(11):18-23
1962年7月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之后,全国上下猛烈批判“包产到户”为代表的“单干风”。毛泽东主席点名批判了邓子恢等全国性“代表人物”,也批判了地方上的一些“小人物”,其中一桩著名历史公案是对浙江所谓“两个半单干理论家”的批判。被毛泽东点名批判的这“两个半”是些什么人?被批之后他们的境遇如何?今天,他们又在哪里呢?近年来有些文章、著作披露了此事。《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凌志军著,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版)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事情闹到中南海里,毛泽东指着浙江省委书记说,‘浙江出了两个半单干理…  相似文献   

8.
姜安 《日本学论坛》1991,(1):51-53,18
去年10月3日,两德实现了统一。其统一速度之快、程度之剧烈,超乎人们的预料。西方舆论形容说,德国统一,“三个月前还是一个乌托邦,两个月前尚是个朦胧的梦,一个月前是一个希望,而今则是肯定的了。”那么,为什么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会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比较“顺利地”实现统一了呢?也就是说,两德迅速统一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促使两德实现统一的原因很多,也比较复杂,但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在一生64个春秋中仅仅去过两个国家:日本和苏联。青年时代他五次前往日本,主要为了进行政治避难并寻求真理。按照中央决定,1922年11月至1923年1月,陈独秀曾经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这是陈独秀一生之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前往苏联。他为什么要去苏联?在苏联期间做了些什么?苏联之行对他到底有哪些影响?这些问题的确值得去深入细致地探究,但是,直至今日尚未发现国内有专门研究陈独秀此行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面孔     
拿什么画给小伊伊?一个多月过去了,从7·23甬温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幸存的两岁女孩项炜伊已经接受多次手术,她腿部的肌肉和神经开始重生、缠绕、连结,但未来能否像正常人那样自由地奔跑,仍未可知。动车未曾停歇,仍然狂奔在祖国广阔  相似文献   

11.
所谓秘诀     
中国的公款吃喝令人触目惊心。《嘹望》报道说,中国2004年的公款吃喝高达3700亿元。这是什么概念呢?2004年中国公布的军费也就2117亿元,同年财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才100亿元。这还没说公车购置、出国考察、政绩工程呢。一个国内的朋友问我:中国公款消费这么严重,不知道美国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治理经验?我说,美国基本上没有这个问题,又谈何“治理”?朋友又说:没有这个问题?难道美国官员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的悲哀是什么? 三个高材生参加最后的应聘面试,只有最后一人被录用。只因为他比另两位多说了三个字:“早上好”和多做了三个动作:起身双手接名片,越身欠身向中途进门的秘书致意,临走时将一次性纸杯丢入废物术桶。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表现了良好的修养?难道不应为多数人感到悲哀吗? 如果我们仅为这表面现象而有所感触,难免有些浅显。要我们深思的是,教育制度和体系,否则这种悲  相似文献   

13.
闫峰 《中国西藏》2013,(1):60-63
"妻子",一提到这个词,在雪域边防的警官们无不显露出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表情。年轻的摇摇头,年长的叹口气。这是他们多么想提而又不愿提起的两个字呀!警官每年两个月的假。可是一次次带着期盼下山,又一回回带着失望而归,爱情的红丝线和边防的橄榄绿好像是那么的无缘。而这其中的"鸿沟"是什么呢?是千里迢迢的遥远?还是每年一次探亲假的短暂,或是两地分居那难抑的黄昏和黎明、寂寞和忧愁?  相似文献   

14.
孙建雄 《风景名胜》2008,(7):122-123
提到南非,会让人想到什么:开普敦?好望角与葡萄牙人迪亚士?钻石、黄金?克鲁格国家公园?……"原始"、"野性"、"财富"、"神秘"点缀着这片美丽的非洲大陆,带着诸多好奇和考察任务,我们一行六人开始了为期半个多月的南非之旅。此次考察的重点是非洲、欧洲和亚洲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南非建筑,谁想到整理之下,南非可爱的动物才是我照片里的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5.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狂热地宣扬孔孟之道,从1969年10月到1970年元旦,在两个多月里,接二连三地把孔老二鼓吹的"克己复礼"写成条幅,挂在卧室墙壁上或者送给他的死党。"克己复礼"究竟是什么货色?林彪鼓吹"克己复礼"的居心何在?我们贫下中农是十分清楚的。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博物馆的年观众数已近一亿人,作为博物馆教育者来说,这一重要的变化有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呢?观众数也许只是博物馆成绩单上的一颗红星。博物馆了解那些跨进大门的几千万人吗?还有那将可能入门的几亿人?他们为什么来?他们希望得到什么?他们得到了什么?他们又以什么方式、方法寻求自己需要的东西?能够给予完整答案的博物馆可能不多。教育的使命是通过对其对象的规范影响而达到的。为了实现博物馆教育的目的,难道我们不需要认识、明确教育的对象吗?难道我们没有责任关心、研究教育的对象吗?从教育的角度,思考  相似文献   

17.
陈霖 《环球人物》2020,(5):53-55
谷歌、苹果、脸书的高管很少同时出现在一个场合。2月17日,谷歌首席执行官桑达尔 皮查伊、苹果AI高级副总裁约翰 詹南德雷亚、脸书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 扎克伯格风尘仆仆赶到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大厦,神色紧张。1个多月前,一份欧盟的白皮书草稿流出,内文显示欧盟可能在未来3—5年内禁止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这对三家美国科技巨头意味着什么?以苹果为例,这些年陆续收购20多家AI初创企业,涉及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今年初更以2亿美元(1美元约合7.01元人民币)收购专攻低功耗AI技术的Xnorai公司。  相似文献   

18.
《南方人物周刊》2009,(52):72-72
2009年是华人经济学家陈志武非常活跃的一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如何面对挑战?机遇是什么?如何扩大内需?中央政  相似文献   

19.
网络到底给了我们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峰 《世界》2006,(6):37-41
这一话题很有意思,也很重要。在今天,中国的网民人数已逾1亿,这表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可以称为“网络社会”之形成。确实有那么多的人在“网络社会”上生活。面对这一现象,议论很多,正形成一个关注的热点。各种各样的观点部出现了。我想,对这一现象,还应当从根本上去思考一下,也就是要追问: 网络对于当代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 不妨先来看一看,网络实际上给了我们什么。  相似文献   

20.
说铤     
我国货币史上多见金铤、银铤、铤银等名称,金银的计量除了使用斤、两等计重单位外,也经常使用铤、锭等计数单位。但是,铤是什么?铤什么形状?铤这一称谓使用于金银的时间怎样?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相当含混,故有加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