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世界当代考古和海洋打捞史上,"黑石号"沉船和"莫塞德斯"沉船都是无法和不可略去的一笔. 一、"黑石号"沉船和文物归属 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发现了一艘满载货物的唐代沉船,名为"BatuHitam",中文意译为"黑石"号.船只装载着运往西亚的中国货物,仅中国瓷器就达到67000多件.此次打捞出水大量长沙窑瓷器、金银器和3件完好无损的唐代青花瓷盘,船只的结构为阿拉伯商船,因出水长沙窑瓷碗上带有唐代宝历二年(826年)铭文,结合其他器物考证,沉船的年代被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  相似文献   

2.
《文物》2018,(10)
正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一块大黑礁石附近发现一艘唐代沉船,因而得名"黑石号",船上装载的中国瓷器达67000多件。其中长沙窑瓷器就有56500余件,几乎涵盖了已知的长沙窑器物造型。"黑石号"沉船出水文物多数收藏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2017年,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征集到162件(套)"黑石号"出水陶瓷器,种类丰富,品种繁多,涵盖了晚唐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河南巩县窑、广  相似文献   

3.
"黑石号"沉船出水了大量中国唐代中晚期的瓷器和一些金属器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通过对长沙窑瓷器、越窑青瓷、白瓷、绿彩瓷器、金银器、铜镜的造型、装饰及图案等的解读,阐述了中国唐中晚期外销瓷器的总体情况和所包含的文化交流内涵,分析了外销对中国部分窑口瓷业生产的影响。对采集到的两件白瓷标本进行了X射线荧光光谱元素组成分析,探讨了外销白瓷可能的产地。论文也就沉船可能的出发港和目的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1998年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出水的唐代“黑石号”沉船上的生活区,有几件提梁壶和釜之类的陶器,与广东、广西南部的信宜、高州、新会、钦州所出相同。这些陶器形制独特,为生活在岭南南部的俚人遗存。据此推断,“黑石号”上有部分船员为俚人,其原因与俚人善舟有关。结合“黑石号”所发现的岭南其他产品来看,广州港可能为“黑石号”上俚人的始发地。  相似文献   

5.
"黑石号"沉船中出水了大量珍贵的九世纪早中期器物,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使人们对东南亚海上贸易的认识大大改变。"黑石号"沉船中发现的部分铜镜、瓷器和金银器形制独特,通过对其制造、使用和流通情况的讨论,可进一步了解这一时期海上对外贸易模式。同时,结合扬州的考古发现,可知其作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见证了九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相似文献   

6.
正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位于今长沙市望城区铜官镇一带的长沙窑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并结合海内外各地出土(水)长沙窑陶瓷器得知,晚唐时期长沙窑烧造规模非常大,产量也很多,这从1998年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黑石号"沉船上一次性出水56000余件长沙窑陶瓷器可见端倪。长沙窑造型包罗万象,常见的有壶、罐、碗、枕、杯等数十种;釉彩多种多样,光单色釉就有青釉、绿釉、红釉、黑釉、白釉、褐釉、窑变釉和茶叶末釉等;  相似文献   

7.
正热烈祝贺湖南省第十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协湖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胜利召开3000亩铜官窑古镇·投资·度假·自住公寓铜官窑,又名长沙窑,兴起于盛唐时期,距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1998年,千年沉船——黑石号于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岸被打捞,船载67000件陶瓷,85%出自铜官窑,见证了长沙铜官窑的辉煌历史,使之为世界所熟知。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关于"黑石号"的讲话更让铜官窑成为世界的焦点,这块人文热土就此拉开崛起的序幕。  相似文献   

8.
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明代沉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4~7月,对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沉船进行发掘。发现的船体纵长约27米,有17道隔舱板和16个隔舱。发掘出水各类遗物1万余件,以漳州窑青花瓷为大宗,应为漳州窑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产品,沉船所属年代与此大致相同。南澳Ⅰ号沉船的发掘为研究不同地区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9.
为丰富和完善浙江宁波出水的清代"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所用木材的资料,通过与国内外类似案例的比较,分析"小白礁Ⅰ号"沉船的用材特点,利用植物解剖和光学显微技术,对后续出水的"小白礁Ⅰ号"沉船木材种类进行了补充鉴定。结果显示,除了前期调查发现的木材种类外,该船的构件中还有榄仁(Terminalia sp.)和五瓣子楝树(Decaspermum parviflorum)两种木材。这两种木材在国内同类文物的鉴定中尚未发现过,因此对这两种树木的分布和种属问题做了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众多水下沉船打捞出水,随船货物或船上大都发现了铜钱,如韩国新安沉船出水铜钱28吨之多[1],"南海Ⅰ号"出水铜钱23000枚,"南澳Ⅰ号"也出水大量铜钱等。"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后一直未曾发现铜钱,2019年,在对沉船保护实验室进行改造过程中,偶然在龙骨末端榫卯处发现了堆积在一起的几枚铜钱,其中一枚只剩下锈蚀物痕迹,其余6枚表面富集凝结物或者锈蚀物,清理后钱文"开元通宝"字样清晰可见。6枚铜钱保存各异,有两枚被白色物质黏合在一起,上面一枚直径28、厚4.86mm,下面铜钱直径26.25、厚5.4mm,重20.81g(含粘合剂),表面被黑色和黄色锈蚀层覆盖,  相似文献   

11.
含有硫和铁化合物的有机材质文物在海洋长期浸泡过程中会受到生物、化学等方面的侵蚀,发掘出水后从低氧的海洋环境到有氧的空气,这些化合物就会变得不稳定,可能会引发文物化学劣化,从而降低有机质文物的机械稳定性。目前世界上打捞出水的古代沉船大多为木质有机质材料,最著名的就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瓦萨(Vasa)"号和英国朴次茅斯"玛丽·玫瑰(Mary Rose)"号沉船,船体木材由于积累了海洋中硫酸盐还原菌转化的还原硫化合物以及来自船体腐蚀铁螺栓的铁离子(Ⅱ)从而劣化。据研究,数吨的还原态硫化物聚集在瑞典Vasa号战舰船身的木材中,280吨的船体中大约有2吨的硫或硫酸存在。中国"华光礁Ⅰ号"南宋沉船船货有大量铁器,制造船只的过程中又嵌入了大量铁钉用于加固船体,这些铁质物出水前后都会对木质船体形成隐患。为了对"华光礁Ⅰ号"沉船进行保护,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批样品对船体现状进行科学评估,为下一步制定保护方案提供依据。通过对"华光礁Ⅰ号"船体选取一定数量的样品分析其含水率,并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离子色谱仪(IC)、元素分析仪、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X射线衍射仪(XRD),分别对木材样品的分子结构变化、化学组分、离子含量、物相构成等进行分析,评估其现状情况。通过分析,发现"华光礁Ⅰ号"松木构件与正常现代松木含水率相比普遍较高,平均含水率为447.9%,与泉州湾宋代海船船体木材300%的含水率、宁波"小白礁Ⅰ号"船体木材210%含水率相比,"华光礁Ⅰ号"船体构件降解比较严重。"华光礁Ⅰ号"饱水考古木材1% NaOH的抽取物含量远高于现代木材,总纤维素平均含量仅占现代木材的27%,说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已被严重降解;木质素含量有所增加,灰分平均含量为现代松木的68倍。从红外光谱看出,"华光礁Ⅰ号"考古木材与现代松木相比木材化学成分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半纤维素严重流失,纤维素分子链有部分降解,分子链结晶结构遭到破坏。"华光礁Ⅰ号"木材浸泡液中硫酸根离子浓度较高。ICP测试结果中铁离子含量很高,说明木材内无机化合物中主要含铁,结合浸泡液较高的硫酸根浓度说明船体内铁硫化合物还没有清除干净。XRD结果证实表明了铁硫化合物黄铁矿(FeS_2)以及针铁矿、硫酸盐的在船体中的存在。相比于其他文献,本研究的"华光礁Ⅰ号"沉船是目前热带地区出水的文物,高温高盐的热带气候下海洋出水含硫铁化合物的木质文物的保护及保存都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通过对"华光礁Ⅰ号"沉船构件现状进行的科学评估,沉船保存情况不容乐观,木材糟朽程度和破坏程度均非常严重,这是文物保护工作者必须面临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宫廷用瓷的取得经历了"贡窑"、"制样需索"、"官窑"三种模式,时间上有先后也有重合。"官窑"是一种专称,由宫廷设置窑场,组织和管理生产并控制产品流向。从窑址发掘和文献记载的情况看,将废次品打碎后掩埋似乎并非官窑的一种制度,而是官窑处理废次品的一种偶然现象。南宋时,龙泉窑生产的黑胎厚釉青瓷与官窑产品非常相似,龙泉窑与官窑的关系需要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3.
安瑞军  赵凡奇 《江汉考古》2022,(2):106-113+144
晋阳古城一号建筑基址出土唐至五代刻款白瓷多件,有以往考古资料中较为常见的“盈”字款白瓷、“官”字款白瓷、“新官”款白瓷,还有首次科学发掘出土的“易定”款白瓷、“晋”字款白瓷。本文认为“盈”指“大盈库”,“盈”字款白瓷具有商品属性;“易定”指“易定镇”,“易定”款白瓷是义武节度使官手工业的产品;“晋”指“晋王”,“晋”字款白瓷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有关,应是山西本地窑场的产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南澳Ⅰ号"打捞瓷器、"宋钱"等遗物及相关历史文献、纪年瓷器、沉船资料的多方位考察、比较,围绕该船的年代、历史背景、贸易性质、航路、船货、沉船发现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探索,推断该船或为隆庆开海之际的一艘沉船,对于深入了解隆庆解除海禁之后的海外贸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认为该船首段的航线,为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环球贸易中的重要一环,对于进一步了解16世纪后半叶新航路开辟后的海洋贸易状况具有极其重要价值,为研究隆庆开海后景德镇及漳州窑的瓷业生产,特别是为了解漳州窑瓷器的早期面貌及景德镇瓷业对漳州窑的影响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同时也为研究明代造船、航海技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披露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古临安城(杭州市)发现的一件刻有“‘进’‘■’”字款的越瓷残片,论证其为南宋皇宫坤宁殿的用瓷,产于南宋初年古银锭湖寺龙口窑。  相似文献   

16.
正无论是作为文化遗产,还是当作实物遗存,"南澳一号"都让世人弥足珍贵。在沉船的出水文物中,瓷器纹款、博戏用具、果品遗骸、铜钱铜器等,无不留下鲜明的历史印记。这些新的实物证据,为撩开明代东南沿海社会经济神秘面纱的一角提供了有力证据。从中,可以一窥晚明时期民窑瓷器的生产技术、贸易活动乃至东南沿海地区的风土人情种种。一、瓷器纹款留下民窑时代文化印记一件瓷器就是一个年代的历史、风物、文化的  相似文献   

17.
“南海Ⅰ号”是目前为止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发现的年代较早、体量巨大、船体及货物等文物信息保存相对完整的沉船,出土了大量德化窑等各类外销瓷。从德化窑外销瓷在“南海Ⅰ号”的出土情况可知其在南宋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立足“南海Ⅰ号”考古发现,从出土德化窑外销瓷的胎、釉、装饰技法、装烧方法等方面探讨其工艺特征,并从造型特点、包装方式、墨书题记现象等方面探讨其贸易属性。  相似文献   

18.
2000年8月20日,马尼拉《菲询问者日报》头版新闻报道菲国考古重大发现。发现地点在巴拉湾省(PACAWSN ISCAND)北部的武旋牙岛(BUSUANGA ISCAND)偏西约8海里水下170英尺,海底一艘古代西班牙大帆船的残骸上发现两座古钟,上刻年款分别为1783年和1784年。专家推测这是一艘十八世纪往返于马尼拉至墨西哥之间的商船。沉船满载中国文物,估计达5千多件。迄今为止,已经打捞上数以千计的文物,多数是明末清初的青花瓷器,多数是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平和窑生产的外销瓷。  相似文献   

19.
"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东南约26海里的渔山列岛海域,于2008年首次发现,计划于2014年将沉船船体发掘出水。为了从多方面了解"小白礁I号"沉船的特点,考察其建造地点及造船工艺方面的有关问题,制定出水船体保护方案,为此,分别从龙骨、肋骨、隔舱板、船底板等多个部位对船体木材采样进行了种属鉴定。种属鉴定结果表明,"小白礁I号"沉船船体所用木材多为龙脑香科、马鞭草科和山榄科等阔叶硬材,且多产于东南亚热带地区而在我国较少分布,有别于我国以往考古发现的古船。"小白礁I号"沉船用材及保存状况的了解为船体发掘出水后的保护修复工作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夜,两扇柴门半掩着,一束月光,悄悄的从门缝间射入门内。这一幅场景表达的是什么?古人说就是“门缝”啊,然后用一个字(符号)“间”来指代。“间”初生时,是被写成像画一般的“晶”,其形就像月光从两扇门中透入。后来篆文将月移到门中,遂变为陨,再后来,改月为日,又至简体,就成我们今天看见的“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