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严重破坏,陷入瘫瘓边缘的基础上实现的。战争使日本的国家总财产损失约百分之四十一点五(一千三百四十亿日元),相当于一九三五年以来积累的财产价值的总和,生产指数也极度下降,平均每人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战前的百分之五十,实际消费水平为战前的百分之六十。一九四七年出版的《经济白皮书》在谈到当时的经济实况时说:“政府、企业和家庭皆有赤字。”然而,到一九五五年,工矿业生产指数比一九四六年增长六倍,为一九三四~一九三六年的百分之一百八十点七,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別是从一  相似文献   

2.
李宗仁论纲     
一、统一广西李宗仁,字德邻,广西临桂县人,1891年8月13日(清光绪十七年七月初九)生。他少时在家乡半耕半读,1908年入广西陆军小学堂,1910年在陆小加入同盟会。1913年秋毕业于广西陆军速成学校,在南宁将校讲习所任下级军官,后随桂系陆荣廷所部参加过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1918年升任营长。1921年粤桂战争时,李宗仁与他的陆小同学黄绍竑从旧桂系中分化  相似文献   

3.
(一) 雍正一朝时间不长.地位重要.它在清前期以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起了重要作用。清前期的康雍乾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兴盛时期,为时达百年之久。雍正在康乾两朝之间,承先启后。继往创新,匡失纠偏,没有雍正一朝的业绩,就谈不到“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其实该是“康雍乾盛世”。雍正朝的地位和作用,当然同雍正帝分不开。雍正帝继承了康熙帝的未竟之业,克服了康熙后期的危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乾隆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康熙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的功业,使我们现代中国人仍然身受其惠。但康熙晚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都在激化,形势十分严竣。由于天灾人祸和吏治腐败,各地闹事、民变、起义此伏彼起。准噶尔蒙古上层分裂国家的活动仍然猖獗,波及青海、西藏。北方沙俄虽相对安静,但其扩张野心  相似文献   

4.
环境考古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首先是一种思想意识,然后将特定的理论和方法贯彻到考古发掘的方案设计,资料的提取、整理、分析和解释的每一个阶段。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环境考古学贯彻始终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黄河文化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文化,是缘黄河而起、打上了黄河水文地理特征的一种旱地农业文化,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体系。它具有起源早,成熟快;政治色彩鲜明;具有强大的同化能力等文化特色。其历史发展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人仰韶文化到河南龙山文化的原始发展时期;夏商周三代独立文化系统的形成时期;从春秋战国到唐宋的鼎盛繁荣时期;元代以后的迟滞与哀落时期;近代以来的挑战与再生时期。  相似文献   

6.
沈颂金 《华夏考古》2001,(1):102-109
考古学(Archae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意即研究古代或古代事物的一门科学.17世纪后,其涵义稍有改变,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进行的研究.严格说来,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但这仅为狭义考古学的定义.广义考古学是指对考古调查发掘所发现的一切遗物、遗迹,包括对各种动植物、矿物等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门学问,它有充实的内容,周密的方法,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目标.上述为传统意义上的考古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考古学家采用放射性碳十四测定年代法、统计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系统等先进科学方法,发展了一种更加精确的技术,应用于古代人类制品的研究.这些现代技术根本上改变了对历史证据的看法,标志着考古学从研究文化史到研究文化发展过程的转变,这便是"新考古学".  相似文献   

7.
关于色彩的学问,就广义而言,是个相当宽泛和复杂的课题。本文仅从狭义着眼,就方志色彩之学,提纲挈领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先秦服饰作为我国服饰文化的滥觞和发展期,在服装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探索和研究先秦服饰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了解炎黄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足弘扬和光大优秀的民族服装的需要。一、衣服的起源关于衣服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迄今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有三种意见。一是说为了御寒,一说是受羞耻观的支配,再就是说出于美观和装饰自己。综合人类社会发展史,羞耻感是人类由群婚向对偶婚发展时才出现的。由于在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的一切行为和目的都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因此还没有美化自己的愿望,也没有装饰自己的条件。衣服的起源,其根本的原因是出于实用。大量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表明,早在石器时代。我国远古先民  相似文献   

9.
方志的聚合开发利用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用生物学上的“聚合”概念,说明随着新方志日益衍生的新内涵,续志更贴近现实而越呈现出开放性。地方之间相互依存、协调共进的机制日益强化;科技活动也不限于人的本籍所在地。新方志特别是续志,在自系统内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可在自系统外聚合开发利用。方志的聚合开发所谋求的是最大功能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原史时代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耀鹏 《文博》2002,(2):12-16,80
在考古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研究日渐成为重要的学术课题之一。但在文明起源问题研究过程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困惑,即如“文明”与“史前”的概念冲突等等。因此,人们不得不重新检讨以文字或文字制度为标准的史前与历史时代这一划分方案的准确性,并由此引发了有关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以划分“原史时代”必要性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十八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屈指可数的黄金时代之一。它的起讫,大致相当于清代康熙中叶至乾隆末年,也就是旧世史家、史著所称的“康乾盛世”。在这一百年间,清朝统治阶级在继承、总结前代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奋发图强,励精图治,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发展的高峰。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亚洲观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是一位气魄宏伟、眼光远大的革命家,他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同时,始终注视世界大势的发展,尤其关注亚洲问题。他的足迹到过亚洲不少国家与地区,与亚洲各国的朝野人士有过各种交往,逐渐形成自己的亚洲观。孙中山的亚洲观,概而言之,是他对亚洲在世界上地位的认识,振兴亚洲的思想、方针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我们对于中国民俗学的时间导向经历了"过去"(遗留物)向"当下"(生活文化)的转变,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不够的,其实中国民俗学一直是"未来"导向的,就像中国的现代学术的总体时间意识是面向未来的一样。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革命、学术生产都是为了在未来有一个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民俗学不是在这个大局之外,而是恰恰一直在这个大局之内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今天清醒地认识这种历史宿命,继而要把宿命转化为使命,通过学术自觉成全民俗学学科在时间意识上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环境史学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史学在西方兴起于 2 0世纪晚期 ,在中国也许起步更早些 ,但其受到国内史学从业者兴趣日增的关注 ,则是近年来的事 :一方面是缘于西方环境史学发展的促动 ,一方面是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等现实因素的推动。但环境史究竟是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还是一种新的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视角或方法 ,或者一种新的史学范式和新的通史观念 ,国内外环境史研究者均未形成共识。这组“笔谈”的发表 ,无疑将有助于人们深化对这一新的历史研究领域的认识。“笔谈”的作者包括老中青三代史学从业者 ,虽来自不同的史学领域 ,但都较早涉足环境史研究 :或早在 1973年就开始涉足沙漠研究 ,并多次深入我国北方沙漠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提出了著名的“沙漠化二重性”论断 ;或长期致力于美国环境史著作的译介 ;或率先在国内高校历史系开设《环境史研究导论》课程 ,培养环境史研究新人 ;或较早运用自然与社会互动关系理论 ,系统地对自然灾害与民国乡村社会变迁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从而拓宽了乡村社会史畛域。因此 ,这组“笔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国内环境史研究者对于环境史的思想认识及其所达到的水平。“笔谈”的组织 ,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梅雪芹副教授的热情支持和全力协助 ,本刊谨此致谢。  相似文献   

15.
林纾文化研究,除了指一般意义上的对林纾采用文化(历史)的研究角度,同时还应该是对"林纾文化"的研究。林纾在73年的生涯中留下了一笔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涉及诗词文戏曲小说绘画等几乎各个领域的创造成果,实际上已形成了后人研究的一个文化本体对象标本——独一无二的"林纾文化"。只有这种林纾文化研究,才真正有助于还原林纾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6.
袁伟时 《炎黄春秋》2005,(10):73-74
孔子身后,“儒分为八”,没有统一的儒学;19、20世纪亦不例外。展望儒学未来,应该以儒门各派近200年间在中国的际遇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农奴制度是封建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封建社会史,应当首先考虑这一问题。 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农奴制度,哪些朝代有农奴制度,史学界具有很大分歧。有的史学家认为西周存在着庄园农奴制度;也有的认为西周是奴隶制社会,魏晋到隋唐才具有庄园农奴制度。至于五代以后是否存在农奴制度,迄今尚未提出具体看法。 我们认为,战国末年进入封建社会,建立封建政权。但是,当时封建制度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两汉是封建化进展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才完成封建化,形成农奴制度。南北朝以后,农奴制度继续发展,直到清朝。下面试简要说明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汉代豪民研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彦辉 《史学月刊》2001,(4):128-133
汉代豪民在类型上可划分为工商豪民和乡里豪民。汉武帝官营工商以前,工商豪民是豪民阶层的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尽管伴生了兼并土地、骄横不法等问题,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是主要的。官营工商之后,豪民经济结构发生逆转,乡里豪民成为豪民阶层的主体,田宅逾制、豪民役使、豪民私债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随着豪民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开始不断以自身的存在影响国家政策、法令的调整,逐渐改善自己的地位,进而踏上仕途,上升为公卿士大夫,演变为门阀士族。  相似文献   

19.
土地改革史若干问题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土地改革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 以及与武装斗争等方面的关系 以往的论著往往认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实质上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把这些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问题  相似文献   

20.
清末地方自治运动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政治发展的中心课题,是如何建设一个民主、统一的现代国家。现代国家的塑造,势必要涉及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新调整,如何重新分配国家的政治权力,如何设计地方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实现社会的动员与整合,建立协调稳固的政治基础,这不仅是新兴资产阶级努力探索的问题,而且也是封建统治阶级面临的严峻挑战。现代政治发展理论认为,一定形式的地方自治,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清朝末年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