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画与日本民众的生活、建筑环境紧密相关,据有关资料记载,在隋代日本文化就已经与中国有过交往,但真正同中国文化的交往则始于初唐。从那时起,中国文化开始系统进入日本。确切地说,日本美术从造型的感觉和内容的构成上完全继承了唐代的文化特点。日本画全以初唐美术文化为基点和核心,同属于中国文化,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日本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特性的演变,日本画随之又有了不同的变化。从初唐到晚唐,以至到宋、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日本同处于东亚汉字文化圈之内,两国的稻米文化内涵非常相似。两千余年来日本的稻作文化和汉字使用经过吸收和本土化,表现出日本独有的色彩。日本人民对稻米的崇敬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创造和发展出丰富多彩的日式稻米食品。在这些饮食文化不断创造发展的背后,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稻作文化的影子。本文以语言文字为切入点,就中国稻作文化对日本饮食文化的影响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日本学习几年期间,结识不少日本友人。其中一些日本朋友热衷于中国历代钱币的收集和研究。笔者初习钱币,虽痴迷于灿烂的祖国钱币文化,知识面却远不够广泛。在与日本泉友的交往中,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然山水画意式园林,与以几何式园林形态为基本特征的西亚伊斯兰园林和欧洲园林并称为世界三大造园系统。同属于中国造园系统的日本园林,呈现出同源异质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书画装潢受古代中国、朝鲜的文化影响,在7世纪随着写经事业的盛行而产生。此后,受佛教文化及宋文化的影响不断发展,随着日本美术的本土化,其书画装潢形成了以佛教美术为中心的美术工艺,在经过中国茶文化东渐和日本茶道的洗炼后,日本的书画装潢形成了手卷、屏风、障子以及真、行、草三体的挂轴等形式。  相似文献   

6.
唐朝时期,渤海作为唐朝的边疆民族政权,与中国的邻国日本进行了长期的交往,在交往中两者有共同的利益,也有过摩擦与争执,但是友好往来始终是其主要内容。本文通过追溯两者的交往初衷、谈论其交往内容,进而阐述两者交往的意义,渤海与日本的交往满足了双方人民的经济需要,促进了唐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日本在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其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文章围绕作为音乐与佛教载体的中国尺八文化的内涵、唐尺八与日本本土文化从并存到消亡、宋尺八与日本本土文化的结合及其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日本吸收与发展中国文化的曲折过程,以及"和魂汉才"思想下融合外来文化的文明体系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冯小琦 《收藏家》2000,(9):20-25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有着友好交往的历史。一、中日文化交流与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自秦汉以来,中口两国就有着频繁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国先进的物质文化——建筑、雕塑、漆器、织锦、陶瓷、服饰、绘画、书法等以及制造技术陆续传播到日本。唐代是我国陶瓷进一步发展时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瓷器品种更加多样  相似文献   

9.
作者亲历日本大地震,从日本人在灾难中冷静、克制、守序等表现,探讨日本人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形成的诸多特点。如喜欢樱花刹那之美的无常思想、阴翳之美与老庄思想、对待自然的态度、武士道、日本的古典文化与中国的关系等等,从许多细微之处分析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日庚子赔款述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中,日本充当了急先锋。战争结束后,饱尝了甲午战争索赔甜头的日本在列强各国中第一个提出了战争索赔要求,日本最后从中国庚子赔款的总额中得本利75944689 海关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效法英美等国,同意中国对日庚款缓付5年。战后,日本鉴于其他国家纷纷以各种形式向中国“退还”庚款,于是决定将中国对日庚款的剩余部分用于所谓“对华文化事业”。北京政府虽然与日本订立了《中日文化协定》,但实际上中国并不能自主掌握这笔赔款,庚款的处置权仍操在日本手中,庚款的去向也很少真正用于中国的文化事业,多数是投在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各种文化事业上。由于日本“退款”之举包藏文化侵略的野心,因此遭到中国各界的反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一方面废除了《中日文化协定》,另一方面照旧如数支付对日庚款,一直到1937 年9月。  相似文献   

11.
柯静雅 《黑龙江史志》2009,(11):27-27,36
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南蛮学时代”里,由耶酥会教士等传入日本的西方科技、文化和一般知识形式构成了南蛮文化,包括教育,医学,天文历法,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南蛮文化使日本人第一次与中国文化圈以外的西洋人接触,扩大了日本人的视野,刺激了日本人的求知欲,使其西洋观开始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南蛮学时代"里,由耶酥会教士等传入日本的西方科技、文化和一般知识形式构成了南蛮文化,包括教育,医学,天文历法,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南蛮文化使日本人第一次与中国文化圈以外的西洋人接触,扩大了日本人的视野,刺激了日本人的求知欲,使其西洋观开始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墨艺轩 《收藏家》2007,(3):I0007-I0009
关山月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画坛上的主流画家之一,他的绘画画艺术同中国美术的发展是同步的。关山月绘画艺术的总体特点与20世纪后期中国美术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4.
刘阳 《神州》2014,(17):44-44
日语教育,一般会侧重于讲授日语的语法、词义、阅读规律等方面,而往往忽视了日语文化知识的传授。在中日交流文化的大环境下,尽管开设有日语语言文化课,但其却偏重介绍日本文化的高等级与高层次,也就是日语语言文学、民族宗教、美术艺术特别是日本本国的社会价值观等方面,而对于风土人情、民风乡俗、吃穿住行等领域的知识点却很少涉及。所以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要把日本文化渗透到日语教育中去。  相似文献   

15.
在朱舜水东渡之前,日本弥漫着空疏学风,佛教和禅化的朱子学占据主导地位。舜水在明亡后赴日乞师,无奈居留二十余年,却得以延续中华慧命于异邦。他传播"实学"思想,积极反佛排佛,并培养大批人才,深刻改变了日本社会和文化;开启德川一代儒学,终使日本成为儒教国家;同时他也是明治维新思想的先驱者。朱舜水在一定程度上以中国文化精神改铸了日本,向日人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与殊胜,对中华文化的周边扩散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从15世纪到19世纪,惟一与日本有正式外交关系的朝鲜,曾有六十多次派遣使团赴日,这些使团中的文人留下了约四十种类似出使日记的有关文献,以及相当数量的笔谈、唱酬和绘画。这一庞大的文献资料是研究朝鲜与日本近世政治、文化、经济关系的重要史料,在日、韩学界很受关注。可是,这些文献资料至今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些看上去只是记录日、朝之间往来的资料,对中国学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本文指出,这些文献资料的意义是双重的,它既呈现了这几个世纪日本与朝鲜的政治关系与文化比赛,也让我们看到在近世东亚的政治与文化上中国的存在,日朝交往中,无论在政治领域的名分、礼仪、文书上,还是在文化领域的衣冠、风俗、学问、艺术上,现实上的“明清”虽然缺席,但历史上的“中国”却始终在发生影响。因此,在朝鲜通信使文献中,尽管看到的主要是日本与朝鲜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也可以看到中国在通信使文献中,仿佛是一个不在场的在场者。  相似文献   

17.
日本在长期侵略中国吉林乃至东北的过程中,不仅在军事上以武力野蛮屠杀,在经济上进行疯狂掠夺,同时,为了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与抗日精神,对广大沦陷区的文教事业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并强制推行奴化教育政策。日本对我国东北的文化侵略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极其野蛮、残酷和不可忽视的。在十余年的殖民统治岁月里,日本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和政治统治,总是伴随着文化渗透和文化专制而进行的。  相似文献   

18.
自同中国于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和于1978年签订《日中友好和平条约》以后,日本对华政策以加强合作、促进发展为特点,争取实现两国人民世世代代的友好,成为日中双方的共识。在实践中,日本同中国的关系发展迅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和交往全...  相似文献   

19.
王君朝 《丝绸之路》2004,(12):53-54
饮酒是一种文化,不同地区和国别人们的饮酒习俗,每每折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迥然相异的酒俗特征。日本作为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如果能抛开那些不愉快的回忆,那么在很多人的眼里,这东洋的岛国或许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一块“飞地”。然而,日本文化不仅注重引进,更注重传承主脉和表现特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夏目漱石、森鸥外和芥川龙之介三位日本明治末年和大正年间的著名作家与汉文学的渊源的叙述和分析,试图说明尽管明治时期以后欧风美雨差不多席卷了整个日本,日本的文人、即便以近代文学先进著称的这些作家,其在思想意识的深处依然积淀着非常深厚的中国文化或汉文化的底蕴。这种底蕴将会影响他们的整个世界观和人生情趣。由此可以透视出中国文化在日本的积淀之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