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乾隆京城全图》(以下简称((京城图》)是乾隆朝绘制的北京城区地图,原图保折装册页式本,上下十七排,每排由左、中、右三册组合,共计五十一册。其左、右两册展开长度为一丈三尺,中册展开长度为一丈六尺二寸;各册宽度皆二尺六寸,故其总体拼合尺度为四丈二尺二寸(东西向)乘四丈四尺二寸(南北向),折合公制即13.504米×14.144米(按一营造尺合0.32米计)。以此图面尺寸与《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相似文献   

2.
“丈”在古代是一个长度单位,周朝时,计量长度是以手掌撑开时,拇指与中指间的距离为一尺,一尺等于六寸,一丈等于十尺。当时的婚姻制度不像现在一夫一妻制,而是尚有原始社会婚姻制度的遗存,即“抢婚”、“掠夺婚”、“野合”、“走访婚”、“对偶婚”等各种婚姻样式并存。  相似文献   

3.
古今的尺     
在我国,最早的尺就是自己的手。张开大拇指和中指就是一拃,一拃算一尺。夏朝的时候,第一个帝王禹把自己的身高定为一丈,一丈分为十等分,每份即一尺。据说,身高一丈的男子被称为“丈夫”,后来,就把成年已婚的男子统称为“丈夫”了。“丈夫”一词即由此而始。汉朝时曾规定把一百粒粟(即谷子)排在一起的长度定为一尺。  相似文献   

4.
<正>吉林博物院收藏有一件东汉时期的尺子,其材质为铜质,铜色呈紫色,表面略有锈蚀,征集入藏时便已残断(见图1、图2)。铜尺全长20.5厘米,宽2.5厘米,重为33.6克。尺身刻有分寸刻度,每分的刻度为5毫米,每寸的刻度为2.2厘米(见图3~图5)。铜尺上的铭文为"始建国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公尺",共计14字,字体为小篆(见图6、图7)。这件铜尺自从1953年被吉林博物院收藏以来,未  相似文献   

5.
正嘉靖《宁夏新志》记载打硙口关"旧设石砌关墙三道","各底阔六丈,顶阔一丈八尺,高二丈,女墙五尺"~(1),文中"六丈"应为"三丈"之误。目前存世最早的嘉靖《宁夏方志》是宁波天一阁藏本,为明嘉靖十九年(1540)刊刻本的存世孤本,也是当代学者校勘、研究嘉靖《宁夏新志》的唯一底本。该本中打硙口关底宽记载为"各底阔元丈"~(2)。在陈明猷校勘本改作"六丈"后,邵敏校注本嘉靖《宁夏新志》中也以为"六丈"~(3),《中国长城志》文献卷中则将"元、六"二字并存。  相似文献   

6.
正"郧阳有个钟鼓楼,半截子插在云里头。"这是郧阳府城老百姓引以自豪的民谣。郧阳府城的钟鼓楼,一直是明清以来府城的地标性建筑。它横跨南北大街,高矗城中偏东方,俯瞰全城东西南北。其下方是高一丈四尺的梯形台基,下有拱形门洞贯通东西大街。台基南北长六丈七尺,东西宽四丈五尺。台基之上,有二十八根三丈多高、合抱粗的大柱子撑起两层歇山式四坡飞檐重楼。东西临大街为正面,上下都是朱  相似文献   

7.
有关宝船的尺寸,目前人们最熟悉的,据专家分析也是出现年代最早的字记录,是曾跟随郑和多次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一书里所描述:“宝船六十三号,大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还有《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二》所记,郑和“造大舶,  相似文献   

8.
佛光寺东大殿实测数据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2004年、清华大学2005—2006年对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手工测绘和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本文借鉴前辈学者对于佛光寺东大殿原始设计尺寸权衡的论述,在今天毫米级精度的测量数据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东大殿所用营造尺长298毫米,中五间开间1丈7尺,标准柱高同之;斗拱材宽7寸;斗拱下昂斜度等于总举斜度,基本斜度可描述成“平出47分~(?),抬高21分~(?)”,总举为此基本斜度的11倍,稍间、进深各间尺寸因此定为1丈4尺8寸;中平槫到柱头的高度等于总举高。通过上述的分析与结论,本文强调提高古建筑测绘数据全面性和精度的重要意义及深远的科研前景。  相似文献   

9.
秦汉度量衡制度的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是中国度量衡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自商鞅变法实施"平斗桶、权衡、丈尺"的政策以来,秦汉帝国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度量衡的统一。本文依据出土和传世的度量衡实物对秦汉时期的度量衡制度作了探讨,并概述其特点,如"以度审容"、进位关系、测量基准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立即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①等措施,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制造和颁发了一大批度量衡的标准器,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潘家戴庄大惨案遗址 ,坐落在河北省滦南县城北 8公里的潘家戴庄村中 ,由抗日战争殉难同胞纪念碑、碑屏、“千人坑”遗址和圆丘坟墓组成。潘家戴庄大惨案 ,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东地区最大的惨案。 194 2年 12月 5日 ,日军为报复我迁滦卢基干队和地方游击队的伏击 ,纠集驻张各庄、司各庄等地的日伪军 2 5 0余人 ,在日军第 2 7师团第 2 7步兵团所属第一联队骑兵队长铃木信的指挥下 ,包围潘家戴庄 ,把全村群众驱赶到村东大场。敌人用棍棒、刺刀杀死村民 10多人后 ,又逼迫群众挖掘长 10丈、宽 7尺、深 6尺和长 2丈、宽 1 5丈、深 5尺的大坑各一个 ,…  相似文献   

12.
白云翔 《东南文化》2014,(2):91-100
汉代的尺度,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与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增多而逐步得到深化。汉代尺度的考古发现及其分析表明,两汉时期日常用尺主要有铜尺、骨尺和木尺,其材质、装饰等既有时代性差异,又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且多作为女性用品陪葬。其时一尺的实际长度,西汉和新莽时期一般为23厘米,东汉一般为23.4厘米,可以视作当时的标准量值。在考古学研究中,应当以此计算和理解汉代器具和建筑物等的尺寸,但又不宜完全拘泥于这个标准量值。因此,考古学研究中需要有科学的"尺度观",即既要运用当时的尺度及其观念对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各种遗迹和遗物进行观察和分析,但在实践中又不宜绝对化。  相似文献   

13.
汉代的尺度,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与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增多而逐步得到深化.汉代尺度的考古发现及其分析表明,两汉时期日常用尺主要有铜尺、骨尺和木尺,其材质、装饰等既有时代性差异,又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且多作为女性用品陪葬.其时一尺的实际长度,西汉和新莽时期一般为23厘米,东汉一般为23.4厘米,可以视作当时的标准量值.在考古学研究中,应当以此计算和理解汉代器具和建筑物等的尺寸,但又不宜完全拘泥于这个标准量值.因此,考古学研究中需要有科学的"尺度观",即既要运用当时的尺度及其观念对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各种遗迹和遗物进行观察和分析,但在实践中又不宜绝对化.  相似文献   

14.
江西境内有两座万年桥:一在南城县,一在分宜县,是有名的两座劵拱石桥。其规模之大,结构之精,不仅在我省是数一数二的,就在江南来说,也是为数不多的。南城万年桥在南城县城的东面,离城约三公里,是横跨抚河的一座大型石桥。有万年桥志一书,记载此桥"计长一百拾八丈三尺,宽一丈八尺三寸。……诚为江右第一大桥也"。又据南城县志及万年桥志的记载,在明成化二年时(1466年),有  相似文献   

15.
陈鸿 《神州》2012,(7):33-33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丈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丈言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阅读浅显易懂的文言丈,能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相似文献   

16.
北文 《文物》1973,(1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进步措施来巩固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些措施当中,包括"书同文字"这件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远影响的大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后,当年就进行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  相似文献   

17.
笔儿寻根记     
在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里,有一个热闹非凡的王国。这个王国的家庭成员可不简单,全都学识渊博,有橡皮弟弟、铅笔妹妹、尺子姐姐、毛笔爷爷……他们一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天天过得很开心。可是,有一天王国里却来了一位陌生的客人,他穿着一件厚厚的透明"衣裳",头戴一顶黑"帽子",身  相似文献   

18.
尺度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所必需的长度单位.人类最初产生测度长短要求时,不可能事先规定统一的标准尺寸.依据人们生活的自然习惯,总是用自身去衡量客观事物.诚如《说文序》所说:“近取诸身”.《史记·夏本纪》说:“禹……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说文》也说:“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不仅我国风俗如此,外国也有类似的生活习惯.譬如英码为英皇亨利第一从鼻端到手指尖的长度,英尺则是英人脚的长度.而日本的尺度也始于人手.可见测度单位取法于人体是完全符合度量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19.
崔立波 《黑龙江史志》2013,(13):274-274
<正>宾州功德碑林清置宾州府府城宾州西门外一里余(现宾县二小学西南角),有一碑林,计九座。高者两座,高约两丈七尺余。低者七座,高矮不一。高者两碑,体方。碑自下至上共五层,基础为三级,为方条石砌就,阔丈余,高三尺;基础上一整体方石,阔六尺,高八尺;整体方石上,高丈余的整体碑文石,下端为四尺,上端三尺有余;碑帽上端为铁质装饰。为"无锡太守宾州知府李澍恩德政碑","常州太守宾州知府许元震德政碑",太守者离任官员之尊讳也。  相似文献   

20.
在1992年敦煌吐鲁番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日本东京大学的池田温先生向大会介绍了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图书室所藏的一件敦煌文书,该文书记录的是敦煌石窟某座窟檐所用材木情况。笔者通过宿白先生得到这份资料后,遵宿白先生嘱,对这座窟檐建筑进行复原分析。该文书共有27行文字,其中第26行被涂抹掉。全文字体俊丽而不失遒劲之气,隶、楷之风兼具(图一)。录文如下: 1 新大德造窟檐计料材木多少起大栿要肆,各长壹丈贰尺五寸,俓(径)壹尺贰寸柱肆个,旧有阑额叁,旧者堪用棦栿方子叁条,各长壹丈贰尺伍寸,俓(径)头要捌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