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二次葬习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曾经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现在只是在客家地区以及受客家文化影响的其余汉族地区和个别少数民族地区留存。据赣南地方志记载,历史上赣南政府曾经对二次葬习俗采取打压和否定政策,但却屡禁不止。二次葬习俗在客家地区长久留存是由风水信仰、地域原因、宗族组织、民俗的稳定性等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对于作为文化遗产的二次葬习俗,我们要审慎对待。  相似文献   

2.
客家先民的第二次迁徒.是由于唐朝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而发生的。迁徙到达江南一带的客家先民与继而从北方迁徙的难民流合在一起.最终来到了赣南和闽西,也就是客家传说中的葛藤坑所在地。“葛藤坑传说”被称之为客家民系的传世神话。这也标志着客家民系已临近了最后形成与诞生。石城石壁被称为客家人的祖地,也就是最终的“葛藤坑”的所在地。包括孙中山的先祖——孙誗,也是辗转迁到这个地方。  相似文献   

3.
武平中山镇军家人与客家人的民间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武平县中山镇是过去的武所(武平县城、武平卫所),它位于一个小盆地上,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有一条曾经可以通航小船的中山河(也称武溪)流贯老城的城北,城东,向南最终汇入韩江。这样,中山镇成为一个既有独立经济又和周围相互交往的小小经济、政治中心。从中原辗转迁到中山的客家人和明代初年从南京等地迁来的所谓十八将军及其随行的军户,  相似文献   

4.
凡研究客家与客家文化的学者都会不约而同地谈到客家人中普遍存在着的“崇宗敬祖”情结,认为它是“客家文化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既彰显在其民俗诸表层事象上,更潜伏于其深层心理意识之中”,因此,就一定意义而言,“不了解客家人的祖先崇拜,就不能真正地了解客家人”。然而,客家人的崇宗敬祖情结到底来源于何处,它与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关系,崇宗敬祖行为在客家地区的普遍根植对客家社会的发展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笔者以为,对于诸如此类问题的探索,对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客家与客家文化具有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客家俗话有“八山-水-分田”、“逢山必有客”,好象是说客家人特别喜欢住在多山的地方。实际上来看客家人的分布地理状况与迁移历史,也可以看出客家人分布地区大多属平原附近的山区,历经一段时间之后,因为人口繁衍,原来土地不足以供养众多人口而向外迁徙,所到之处往往又是另外一个平原边缘的地方,经过一段时日,土地又不足以供养而再次迁徙,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客家人好象永远住在山区一般,又好象是永远的不断迁徙,喜欢到处作客一般。本尝试以土地资源价值的观点,分析比较客家人分布地区的土地资源特色,并由这些土地资源的负担程度和住在其上的客家人迁徙状况,找出客家人是真的有“迁移惯性”?还是迁移是客家人面临自然资源匮乏之际为了延续命脉的应变方式。  相似文献   

6.
于都,古名雩都,系赣南客家人聚居县之一。它东邻瑞金、会昌,西毗赣县,南接安远,北连兴国、宁都,群山环绕,贡水蜿蜒流经县境;国道323线,穿境而过,经瑞金、长汀直达厦门。于都客家人与周边客家聚居县交流频繁,受到外来影响较大。但是一些传统习俗仍然得以保存和流传,其中丧葬礼仪的习俗保留得较为完整,也颇有特色。本试从介绍于都道教的渊源、派系及教义入手,进而分析于都丧葬礼仪的仪式过程及道士在其中的作用;并就丧葬礼仪的特点、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其功能和消极面进行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请专家和学界同仁不吝指教。  相似文献   

7.
成人瓮棺二次葬是郑洛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重要特征之一,葬具形式主要是"伊川缸".瓮棺作为史前时代最早采用的葬具形式,则是在二次葬普遍流行的基础上,对特定人物实施厚葬的具体反映.而这一葬俗是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半坡类型中最早萌发,并可能在其东渐过程中逐渐得以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8.
四川境内有很多传世碑刻 ,对移民入川的客家人之创业经历作了记述 ,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即对此作了一些举例探折。  相似文献   

9.
海杰 《山茶》2010,(9):I0040-I0041
徐振亚:那个始终改不了口的“梅县” “我真是地道的客家人,真的,我自己都感觉得到。可是,当我告诉我熟悉的人时,却有很多人不相信,以为我又在编造一个特殊身份。”徐振亚最近一直纠结于自己的身份问题。他语速比较快,巴黑的长发从头缝中间分向两边。  相似文献   

10.
台湾宝岛与福建隔海相望,—衣带水。福建西部,是著名的“客家祖地”——石壁的所在地。后到为客,台湾与闽西、粤东,均为开发较晚的地方,自然也成了客家人大展拳脚、开天辟地的理想之地。因此,南洋流行的民谚“客家开埠”,用在台湾也晗如其分。自15世纪开始,客家人拓殖台湾,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从海滨,到山野,无处不留下他们荜路蓝缕的踪迹,他们在台湾找到了自己休养、生息、栖居之地,确立了自身不可取代的地位,实现了自我价值;更为抗击外侮,维护国家的主权与统一,建立了辉煌的业绩并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相似文献   

11.
客家人向以重视教育自豪,客家人重视教育的理由除中原衣冠贵族的集体潜意识外,应有其实际上求生存的理由。清朝统治时期六堆客家人在举业上的表现,明显高于台湾南部时属凤山县且人数众多的闽南人。本文即在探讨清统治时期,台湾南部六堆客家人重视教育的主客观环境因素,初步探讨清时期六堆客家人重视教育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2.
《神州民俗》2009,(7):12-13
客家人的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莫过于三山国王与公王信仰,如同福佬人信妈祖一样。“公王保外乡”,一如妈祖林默娘保出海的航船平安一样,三山国王是专门保佑上外乡闯荡的客家人。但是,各地关于三山国王的“根”却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当年在潮、惠、梅交界处,有三座名山,即巾山、明山、独山,这三山国王分别为隋代的连、乔、赵三姓首领,因为救驾有功,被封为这三山之王。一说是,三山国王,分别为红脸、黑脸、白脸。红脸者为铁匠,天天面对炉火,脸焉得不红?  相似文献   

13.
<正>"在隐隐约约的远方,有我们的源头,大鹏鸟和腥日白光,回忆和遗忘都是久远的。对着这块千百年来始终沉默的天空,我们不回答,只生活,这是老老实实的、悠长的生活。"这是诗人海子的传说。在赣南的宁都,这个被称为早期"客家摇篮"之地,客家人将传说原生态地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1月底,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台北举行。这是自从1921年9月,香港“世界客属第一届恳亲大会”召开以来的第21次恳亲会。1980年代以后,恳亲会曾在大陆客家祖地的梅州、龙岩和赣州先后举行。自此,在客家人比较集中的地方,纷纷组织起客家联谊会,创办研究客家问题的刊物或网络,并呈方兴未艾之势。  相似文献   

15.
人们把客家人比作是中华民族的犹太人,千百年来几经迁徙,从中原迁往闽西赣南岭南,从闽粤赣或迁西蜀——四川,或迁往海外,以至遍及全球。人们还说客家人并不似犹太人.是根深叶茂的汉族民系,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立足生存,艰苦创业,繁衍后代。所以.客家人不仅有中原、闽西、赣南、岭南文化的根,到了海外又增添了海洋文化。真正是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还神”,在客家地区是个代名词,通常指晚上行“拜天公”或“行礼”。“还神”祭典,是客家人岁时祭典中重要的祭典,通常是在晚上深夜子时开始进行。虽然“还神”祭典是客家人重要的生命礼俗,可是祭典时除了主事的礼生、引生,其他人对仪典的礼程看似熟悉实质却是生疏的。  相似文献   

17.
于去年新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马英九先生,其祖籍在哪里?一般人部认为是大陆湖南湘潭或衡山,但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马英九曾亲口对人说:他的真正祖籍在大陆陕西扶风,他们一家都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代。  相似文献   

18.
从奥兰多·帕特森的种族定义入手,探讨加尔各答客家人种族认同的构成,就加尔各答客家人而言,有三个因素对确立和维持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即国家和民族政治、不同种族从事不同职业的分层制经济和东道国以“洁”与“不洁”之间的象征性对立为基础的宗教制度。种族、种姓、语言和宗教是维持种族认同的几个重要因素。种族认同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转变,由于职业、教育和政治环境迥然不同,客家人其认同轨道会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一、概况韶关,古代属百越之地,旧称曲江,地处粤北山区。广义的粤北地区,其范围包括清远、河源、怀集以北地区,为五岭之南的山岳地带,山峦重迭,河溪众多。本区即为粤北的中心地区,辖三区、八县市。边境北扼五岭之口,接壤湖南、江西两省;境内扼北江及其上游浈、武两江、其东北溯浈江越大庾岭可出江西、西北溯武江翻骑田岭可入湖南,南面顺北江可直达广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境内南阻海风,北隔五岭,兼具南北气候特征,有无岭北之严寒,和分风霜:无海南之恒燠,凉兼冰雪之佳誉。我们祖先利用如此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创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客家人是一崇拜祖宗,尊敬祖先之民系,在亲人亡故之后不仅要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让亡者入土为安;而且往往要寻觅吉地,将亡者或祖先之骨骸安葬妥当,一方面表现对祖先之崇拜精神,另一方面亦有向祖先祈求庇佑之义。早年客家人在中原遇难南迁逃难时,常常不辞艰难,要背负祖先骨坛逃难,不忍祖先遗骸沦落异族之手。无论客家人迁居何处,在安居之地,客家人也会用心营建祖先坟墓,缅怀祖宗功德。客家人注重先人坟墓之营建,坟墓是客家人祖先骨骸收葬之地,有各种不同之式样,客家人之坟墓祭祀文化,蕴藏着深厚之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