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旺角的“女人街”里,穿插着近十间“二楼书店”的招牌,那是港人低调的文化去处。书店被“逼上二楼”,着实是一种妥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知识分子采用办书店的方法进行社会启蒙;为节省租金,店面只能选在偏僻的二楼、三楼甚至更高。半个世纪后,“二楼书店”群体成为独特的文化风景。这其中,便有田园书屋。  相似文献   

2.
<正>攀登是人类的本能,攀登是很多人的向往。人们一切关于攀登的学习、培训都是为了更好、更安全的享受攀登,同时攀登技能的提高,实践的成分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户外运动非常发达的西方,户外的攀爬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为人们所推崇。去到不同的地方攀登,可以接触不同情况和攀爬方式,领略各种关于攀登、自然、人文的乐趣,同时这也是一个优秀攀登者养成的必经之路。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理论基础,在良好的安全保障下尽可能多的攀爬、攀爬、再攀爬,是我们所推荐的。  相似文献   

3.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即带有商品属性,其发展亦与社会经济密不可分。尊重和正视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属性与现代文化创意潜力,打破"断面式"保护的思维模式,允许并助推其适应现代审美需求和生活需要的自洽性转变,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性商业化,方可实现生产性保护与"非遗"的传承和振兴。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所涉及的“传统手工艺”(craftsmanship)一词实际上存在一个如何与中国的“技术”知识传统对接的问题。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生产制作技艺”之发明过程及其在当地的实践为例,中国传统手工艺应同时涵括“技”(Tethnology)与“术”(Witchcraft)两个部分。“技”的发明是在“书写文本”与“口头知识”的相互对比、参照、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除了强调专业性的生产技能外,传统手工艺这一概念还涉及“术”的范畴,包括物质环境、仪式传统、行业神信仰、风俗习惯等。  相似文献   

5.
1950年初,解放军奉命进军西藏,完成祖国大陆统一的历史使命时,毛主席指示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11万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族民工,用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劈开悬崖峭壁,降服险川大河,耗时数年建成川藏公路。公路穿越整个横断山脉的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等14座大山,横跨岷江、大渡河等江河,横穿8条大断裂带。工程之巨大、艰险,在中国筑路史上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6.
谢卓潇 《神州》2014,(9):29-30
真实性是吸引游客民俗旅游的唯一动因么?民俗旅游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活动?游客为什么选择这种活动?本文通过引入“游客凝视”和“发明传统”两个概念,阐释民俗旅游活动游客与当地人的互动,描绘和解构民俗旅游的表征及背后的文化意义。笔者认为,我认为在“凝视”的角度上,“发明传统”对于活动主体有多重意义:它是游客与旅游地“合作”表演,在凝视与被凝视之间,一些民族文化(形象、符号)得以传播。它也是一种当地人的集体行动,能标示和强化自我的身份。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世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中国人又如何为解决这些问题作出贡献?"2014年1月,笔者带着这两个大问题,开始了第二次欧洲之旅:在德国不莱梅的雅各布大学,讲授《大历史导论》和《中国古典哲学文献选读》。前一个问题是由"大历史"提出的;后一个问题正契合中国人由来已久的"大同梦",尤其是近来为人们所热议的"中国梦"。尽管这两个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而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对人类未来的关切之情。不  相似文献   

8.
他24年无偿献血9800毫升,他的血液拯救了一批批陌生人的生命,让需要帮助的人继续健康地活着;他11年中协助贫困伤者申请救助金2000万元,让797位车祸伤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一次次减少了悲剧的发生;他志愿服务41年,用自己的热血和爱心担负起了社会的责任,诠释了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真谛,却说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他就是泰州市兴化市人民医院原财务部主任蔡鹏洋。近日,他被评为2022年第二季度“兴化好人”。  相似文献   

9.
章可 《史学月刊》2020,(4):123-131
古代汉语中已有"传"和"统"两字连用的情况,但所指的都是皇位的传递。日语里"传统"的词义在19世纪90年代开始发生变化,到大正时期新义"传统"真正流行,汉语受此影响,作为新词的"传统"从1920年后才开始频繁出现在报端著述,到20世纪30年代之后才进入辞典,并成为"tradition"的译词。"传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开始流行,有其历史缘由,它为经过"新旧之争"冲击的文化保守主义表述提供了一个更适合的词汇选择。但同时,围绕"传统"和"现代"迅速形成了二元对立的观念和话语体系,这使得"传统"不断被重新定义,增加了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刘仁皓 《中华遗产》2023,(9):I0003-I0004
中国传统园林擅长用诗情画意来营造风景,风景就是建在地上的文学,故有“景面文心”之说。乾隆花园即是例证,建筑命名多用典故,从中既可看到乾隆皇帝的文人修养,又可读出他营建这座花园的初心。  相似文献   

11.
叶扬  于汐 《中华遗产》2008,(7):94-111
虽然瓦砾还未从视野中完全清理,但是重建已不能再等待。当5.12汶川大地震过去一个多月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从巨大的悲情中苏醒,理性思考瓦砾的新生。怎样才能为失去家园的人真正找回故乡与家园的感觉?请跟随作者的见闻与思索,细细思量。  相似文献   

12.
韩艳  陈力华 《神州》2012,(4):48-53
古装影视剧里,经常有这样一个镜头:在私塾里,一位威严的白胡子老先生,正拿着一把戒尺打一名淘气孩子的手掌,被打的孩子畏畏缩缩,只能乖乖受教……如果问一些老年人,或参考下鲁迅的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12月7—8日,由复旦大学历史系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西方史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六十多名学者与会。在首先进行的圆桌会议上,学者们以"西方史学史研究的中国视野"为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复旦大学历史系张广智教授和北京大学历史系李剑鸣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张广智从西方史学史之史的角度,对近百年来中国的  相似文献   

14.
徐国利 《史学理论研究》2023,(1):113-125+160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编纂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传统史书体裁和编纂作了较全面分析,将其概括为以“理乱兴衰”和“典章经制”两类史实(事)为架构的编纂模式。这种编纂模式虽存在偏重政治史之弊,但能从纵横两方面较全面地反映历史。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撰述批判继承了该编纂模式。他以社会文化史观为指导,吸收纪事本末体和典志体等体裁的优点,创造出综合体中国通史编纂的新模式。不过,该通史编纂模式也存在缺陷,只将史事作为记述内容,忽视了人的历史主体性,未将传记体纳入综合体中国通史编纂体系中。  相似文献   

15.
正《文化的帝国:20世纪全球"美国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文化的帝国》)是王晓德教授历经多年的精心思考与研究创作的一部近千万字的鸿篇巨著。该书以其丰厚的学术含量、精到的创新性观点、宏大的论述构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堪称一部学术精品。20世纪以来,"文化"的内涵越来越深地注入到"帝国主义"这一概念之中。"文化帝国主义"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术语,围绕着  相似文献   

16.
关昕 《东南文化》2018,(6):98-103,127-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博物馆展览的主题已成为常态。经过多年的发展,"非遗"主题展览已经形成了相对模式化的叙事类型和同质化的发展特征。这一现状反映了多重话语博弈下的行业惯习,同时也体现了非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行政话语所应有的限度。"非遗"主题展览应与强调多元、互动与阐释性的新博物馆学发展趋势相呼应,关注非遗变化与改造的实践性,摆脱"非遗"话语与行业惯习接驳的逻辑自洽,反思性的回归博物馆多线和声的智识传统,从而使非遗与展览的关联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虽然瓦砾还未从视野中完全清理,但是重建已不能再等待。当5·12汶川大地震过去一个多月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从巨大的悲情中苏醒,理性思考瓦砾的新生。怎样才能为失去家园的人真正找回故乡与家园的感觉?请跟随作者的见闻与思索,细细思量。  相似文献   

18.
刘畅 《环球人物》2012,(31):80-81
熟悉陈峰的人都知道,读书、记录心得、写毛笔字,是他每晚的必修课。作为海航集团的董事长,陈峰潜心中国传统文化,自言从中悟出了独特的商道。在近20年的时间里,陈峰倡导"内修中华传统文化精粹,外  相似文献   

19.
在小草数字公司董事长、蒙草集团执行总裁高俊刚眼里,草原也有语言,它想告诉人类的话都可以数据化。“草原的草长得怎样,哪里有退化或化,草产量是多少,牧民该养多少牛,牧场要买多少草,‘云端’如何数羊找羊,每只羊、每头牛的健康状况如何,再宏大的生态蓝图也要靠这些细节绘就。”高俊刚说。目前,高俊刚和他的团队正用“生态指数”建立产业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20.
郭建 《文史天地》2015,(2):83-87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被史家评为治安良好、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时期,只有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本长篇连载讲述的是"文景之治"。文,是指汉文帝刘恒;景,是指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刘启,这两个皇帝先后统治汉朝整整四十年。"文景之治"后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政治的典范。历史可以照亮现实,"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为此,本刊特连载复旦大学法学系郭建教授的《正说"文景之治"四十年》,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