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怪人吴稚晖     
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的第一怪,是一生不做官。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吴稚晖也在大总统府帮忙。孙中山要他出任教育总长,吴雅晖回答说:“我愿任奔走之劳,做官我是做不像的。”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函邀老朋友去当学监,吴稚晖婉辞了。后来蔡元培做大学院院长,又请吴稚晖担任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主任。他想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国民党元老、历届中央监察委员吴稚晖,言行怪诞,异于常人。他创造了注音符号,在学术上有所贡献,但在政治上却助纣为虐,帮助蒋介石干了不少坏事。蒋介石尊他为“良师”,“革命圣人”。老百姓则称他是“无齿(耻)之徒”,“吴疯子”。吴稚晖,名敏恒,生于1865年,江苏武进县雪堰桥人,以耕读传家。吴稚晖7岁时入私塾,后从张鼎臣、侯翔千、孙伯箫等名师学习经史和书法。18岁开始自己设馆授徒,23岁考中秀才,27岁考中举人。吴稚晖在南箐书院读书时,一次,江阴知县过孔庙而未下轿,吴稚晖认为这是“非圣无法”的举动,便和…  相似文献   

3.
吴稚晖是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政治家、教育家,在国民党政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孙中山、蒋介石等国民党政要对他都特别尊敬.作为政治家的吴稚晖,其功绩早已为人所熟知;其实,作为教育家的吴稚晖,其贡献也同样值得我们铭记.  相似文献   

4.
吴稚晖是国民党元老,在中央尊荣言重;李济深为地方实力派,在北伐前后的政局中举足轻重。二人为姻亲,关系特殊。李曾引吴为其中央之奥援,吴多少亦以此自重。此一背景是吴稚晖能说服李济深于蒋桂矛盾激化之际犯险入京的重要原因。在汤山事件前,吴稚晖引李入京被拘,于友道有亏;汤山事件后,吴稚晖虽陪李同居,但有半陪半监且图名之象。当然,吴稚晖为李济深恢复自由亦曾极力调和。其间的暗流涌动、纷繁复杂,揭示了近代中国政局之波谲云诡,突显了中国传统政治现代转型的困境与多歧。  相似文献   

5.
一 吴稚晖日记中保存的复陈独秀函稿吴稚晖是国民党元老 ,陈独秀是中共领袖 ,二人关系一度密切。然而 ,四一二政变前夕 ,吴稚晖却与蔡元培、李石曾等一起 ,“检举”陈独秀和中共 ,成为蒋介石“清党”的舆论制造者。研究吴、陈二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有助于了解 192 7年春国共关系破裂的一个侧面。吴稚晖未刊日记 ① 中保存了 192 7年 2月 2 5日复陈独秀函稿一通。函云 :仲甫先生 :前日去汪先生处 ,候一小时 ,知其时风声甚紧 ,不便行路 ,即弟亦仅望作剧谈 ,并无要言 ,不欲先生之冒险 ,故与汪先生谈闲话甚畅而归。前日由罗先生奉到赐书 ,未早复…  相似文献   

6.
蒋介石的假做作 1948年,国民党元老、中央监察委员吴稚晖曾和我谈起蒋介石竞选总统时的一段假做作。吴对我说:“老弟,你知道上海有种专做反戏的人,叫做‘仙人跳’的吗?如说‘仙人跳’中的老法师,那就要算蒋先生了。”他接着告诉了我下面的事。 在国民大会召开以前,蒋介石曾找吴稚晖谈话说,自己准备不竞选总统,特此征询他的意见。吴当时听到蒋的语气好像很诚恳,所以并未作多大考虑,就表示自己的看法说:“很好。抗战胜利后,先生你已成了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元老、中央监察委员吴稚晖,年轻时追随孙中山先生,对孙中山声容笑貌自然熟悉。可在1933年闹了个大笑话,竟连孙先生的遗像都认不清楚。那年,吴稚晖参加五省铁路通车典礼剪彩,路过宣城。宣城县长周君南,为炫耀自己的“政绩”,邀请吴一行人员游览自己一手建造起来的鳌峰公园  相似文献   

8.
吴稚晖这个名字在大陆已经不大提起了.他是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我们的史书上通常将他视为国民党政客.他虽早年鼓吹无政府主义,1924年却到国民党里做了官,1927年又极力赞同蒋介石的血腥镇压.  相似文献   

9.
1949年2月4日,国民党元老、蒋介石的"师爷"吴稚晖乘坐美龄号专机到了台湾,让他难以料到的是,他将自己的一生押在蒋介石身上,蒋介石不但没有真正让他在台安度晚年,而且残忍地让他提前结束了生命。  相似文献   

10.
去年5月4日,在纪念五四运动87周年之际,中国国民党在台北举办了五四名人书札展览,展出了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钱玄同、罗家伦、傅斯年,以及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吴稚晖、叶楚伧等17人的书法手迹。在展  相似文献   

11.
姚华飞 《文史博览》2009,(12):24-25
随着电影《建国大业》的上映,剧中民盟领导人张澜、罗隆基在特务的严密监视下被成功营救的情节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特别是由陈道明饰演的主持营救工作的国民党军官阎锦文,更是以其酷酷的造型、机智的言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阎锦文在历史上确有其人,1914年出生,早年混迹于上海滩,加入帮会,得以结识帮会头面人物杨虎,被杨虎引为心腹。抗战胜利后,他依靠杨虎的关系进入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稽查处担任第三警备大队大队副。而这个稽查处正是军统(后来的保密局)在上海的公开特务机关,专事执行搜捕共产党和反蒋人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公司的主要人物南京江南汽车公司,是一个典型的官僚资本企业。这个公司的主要人物,最初是张静江(人杰)、吴稚晖(敬恒)、李石曾(煜瀛)等。这三个人都属国民党右派。吴稚晖以清客姿态追随蒋介石,自比为大观园中刘姥姥。张静江在1921年与蒋介石共同搞过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中的恒泰号经纪人组织,经济上帮助过蒋介石。他出身于浙江吴兴的大地主家庭(南浔镇庞、张、刘、邱四大家之一),清朝末年在法国开古董店时,曾经支援过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元老。  相似文献   

13.
在英年早逝的中国革命先烈中,有一位烈士死得很惨烈,他是被人出卖、暴露身份后被乱刀砍死的,此人就是陈独秀的长子、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陈延年。  相似文献   

14.
吴稚晖     
吴稚晖,名眺,后改名敬恒,以字行,别号朏(?),清同治四年(1865)二月二十八日出生于江苏武进县雪堰桥的一个农民家庭。他6岁丧母、由居住在无锡城区江尖上的外祖母抚育成人。他自称既是武进人,也是无锡人。吴稚晖幼年时比较顽皮,经外祖母严厉管教始用功读书。7岁入私塾,先后从张鼎臣、侯翔千,孙伯肃等名师学习经史和古文辞。16岁就能写出好文章,后在孙伯肃的指点下又练就了一手好书法。18岁时设馆教授学生,23岁考取秀才,25岁进入江阴南菁书院学习。在南菁期间,曾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后曾去北京会试,但却名落孙山。光绪十八年(1892),吴稚晖与同学钮永建在孔庙前看见江苏学政溥良由此经过时未曾下轿,认为他对“至圣先师”大不恭敬,从地上捡起石头就掷。被差役拘拿送回书院。后见江苏学政杨颐又在画舫上挟妓取乐,吴稚晖闻讯后穿了一条四开裤(里面不穿裤子)和一件箭袖袍,头插松枝,手拿草纸,上船要求杨颐赐酒时,有意跌个仰面朝天,引得围观者哄笑  相似文献   

15.
<正>由学生运动的"总理",到AB团头目,到国民党政府官员,段锡朋的人生轨迹让人深思。"生平无缺德,举世失完人"这是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写给蔡元培先生的挽联,而有一  相似文献   

16.
徐世强  杨芃 《文史春秋》2011,(12):45-49
在众多起义的国民党将领中,杨虎算是个特例。纵观杨虎的一生,可以说善恶功罪集于一身,历史档案红黑相间,特别是晚年曾致信蒋介石悔过,重新走上反共道路,落了个“晚节不保”的坏名声。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对这位“摇摆不定”的起义将领已很少提及了,因此,杨虎的相关史料也就少之又少。今天,拂去历史的烟尘,以尊重史实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位复杂多变的历史人物,杨虎的“中间好,两头差”的人生轨迹便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7.
吴稚晖是民国政坛上一位颇为奇特的人物。其性格亦庄亦谐,为人处世特立独行。他原本是个晚清举人,却在本世纪之第一年自费出洋留学,从此竭力倡导科学,崇尚语出自然。他言谈举止不同常人,不管是袁世凯要授勋,还是蒋介石要他出任中央大学校长,他都嘻笑怒骂撰文调侃……多少年来,人们对于这位1953年去世于台湾的老人,多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拥护维新变法的举人吴稚晖,原名眺,后名敬恒,字稚晖,晚号 盒,1865年3月25日(清同治四年二月廿八日)生,江苏阳湖县(后并入武进)人。吴稚晖家境清贫,6岁丧母,由外祖母抚育长…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蒋介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政权刚建立不久的时候,胡适派曾向国民党反动政府争取过人权,他们在「新月月刊」上发表了许多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甚至宣布国民党的政权为反动的政权。国民党当时对他们也不客气,胡适派的作者被逮捕,他们的书店被搜查、刊物被没收。因此,有人认为胡适派的「人权论」是反国民党的言论,这时胡适派是站在反国民党的立场上的。究竟胡适派「人权论」的实质何在呢?这个问题实有辨白一下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罗平汉 《文史天地》2005,(12):25-29
“谈笑或鸿儒,往来亦白丁。可以弹对牛之琴,可以背癞痢之经……”这是一段《斗室铭》。写下这种洒脱不拘的文字的人,就是学富五车,特行独立,在蒋介石背后摇鹅毛扇的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与吴稚晖是一对革命的挚友,终身致力于中国的自由平等。但一开始,举人出身、自以为是读书之人的吴稚晖并没有把自小喝洋水、读洋书长大的孙中山放在眼里。从吴稚晖来说,对孙中山的认识经历了从不愿相识到相识、相知并终身追随的过程,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则完全在于孙中山伟大的人格魅力。在吴稚晖看来,孙中山的伟大是不能形容之伟大,称作“自然伟大”最为适当。是伟人绅士还是“绿林好汉”吴稚晖出身于清朝科举,参加过康有为的“公车上书”,曾以维新党自许,游学日本时因不满清廷曾愤而投水,至而转向鼓吹革命,组织爱国学社,于上海倡言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