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儿女客居异域,这在山歌中就有反映。“苦劝涯哥莫过番,番邦唔得转唐山;水远山遥无依靠,辛苦日子唔得满。”“郎在番邦妹在唐,两人共天各一方;妹在唐山无双对,郎在番邦打流郎。”这两首山歌,表达了女人劝丈夫不要过番,到番邦以后难得转唐山的苦衷,抒发了两人天各一方的凄楚感情。  相似文献   

2.
白芳 《收藏家》2004,(3):61-64
端砚是我国的四大名砚之一,它和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与山东青州砚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其中以端砚位居第一。因其产于广东肇庆市,肇庆古称端州,故有此名。端砚以老坑历史最长,石质最好,有“磨墨不滞,易于发墨”,“发墨不损毫”,“久用锋芒不退”①的特点。古时文人雅士竞相在砚上镌诗题铭,点画勾勒,遂使一方顽石,成为集诗、书、画、雕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由于古人刻砚格外慎重,“必使砚与人并传,文与字兼绝,加以刻工精妙,斯可以铭”②,因而研究端砚铭文不但利于我们认识端砚自身具有的历史文物价值;而且对了解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一定裨益。本文试从广东省博物馆所藏有铭端砚入手,分类爬梳,以观其意。  相似文献   

3.
跃进 《东南文化》2003,(3):78-78
“暗香浮动月正圆”端砚,质地优良、构图巧妙、雕工精湛,实为端砚之上品。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方志》2000,(5):9-9
全国第一个端砚专业网站“端砚网”于 2 0 0 0年 4月 3日开通 ,网址为www .duanyan .net.cn。端砚网站是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地方志办公室在《端砚志》多媒体电子光盘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 ,是在对地方志载体形式的创新方面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该网站收录了端砚历史大事记、名砚选粹、端砚鉴赏等内容 ,同时开展了网上商务。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向全世界宣传祖国的文化瑰宝、传统工艺品———端砚 ,对发展地方经济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是利用志书服务社会的一项新举措端砚网站正式开通$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志办…  相似文献   

5.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收藏的柱纹端砚宋代的端砚很有名气,出土和传世的端砚也不少,但上品端砚却不多。这件砚台的石质最佳,我们常见的端砚往往只出现一种纹理,而这件端砚是多种纹理体现在一台砚上,纹理非常齐全。有眼,一个眼就留下一个柱、在这个砚台上就留有十多个...  相似文献   

6.
砚,是中国古代社会发明创造的,是我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砚、纸、笔、墨)之一,是传统的文书工具和工艺美术品。砚台为我华夏文化的绵延和升华,发挥了重要作用。砚为文房四宝中的宝中宝(砚坚固耐用),尤其是名砚,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极高,砚文化光彩照人。广东境内所产的端砚,在唐代已享有盛名,一直深得中外文人雅士的重视和珍爱,享有极高的评价,蜚声中外。作为以收藏、研究广东省历代民间工艺品为主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端砚是我馆藏品征集范围之一。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征集和社会人士的捐赠及支持,我馆端砚藏品得以充实与丰富。  相似文献   

7.
小亚 《环球人物》2020,(3):116-117
嘴里含玉,打一字--“国!”千条线,万条线,跌落地下搵唔见(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下雨!”九九重阳,打个两字的常用语……众人安静数秒,突然有人大喊一声:“这不是东北话嘛,我家是东北的,我知道,谜底是‘旮旯’!”  相似文献   

8.
杨乃运  李晔 《旅游》2006,(1):66-69
肇庆人对来肇庆的人的话题是离不开端砚的,那是他们的骄傲。 天下人都知端砚,未必知端州,都知道端砚,却未必都见过端砚。我是见过端砚的,我又不大确信见过的 真就是端砚。到肇庆,到古端州,憋足了劲,就想好好看看端砚。  相似文献   

9.
最美是德天     
德天瀑布因德天村而得名。“德天”是壮族语言的音译,是“发光的石头”的意思。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把瀑布比喻成了发光的石头。千百年来,这里的壮族人祖祖辈辈就是听着这瀑布的水声长大的。尤其是在夜晚的月光下,他们觉得这德天瀑布就像天上掉下来的发光石头一样。其实,这样的想象一点不过分。  相似文献   

10.
“识者冯了性,唔识误了命”,这首烩炙人口的民谣在我省早已广为流传。然而,冯了性的祖籍及身世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1.
小时侯的我就是在一片草海茵茵的牧场上度过了纯稚的童年。记得那是一片如诗如画的世界,四面的丘岭各具其名。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北面的那座小丘,被孩子们亲切地称做爷爷的石头塔,那是因为孩子们最喜爱的爷爷总是在那上面垒起不高的石头塔,不过那样做究竟是为什么,到现在也不明白。还有西面的揪热  相似文献   

12.
肖晴 《福建史志》2003,(4):59-59,62
“两方”是人不是石头。那么,不是石头,何谓奠基呢?这是一种比喻,比喻“两方”是修志的基石,他们提供的资料,奠定了《福建省志&;#183;出版志》古代部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行客 《收藏家》2003,(6):FJ04-FJ04
何以能够说得清哪年哪月哪日他将一枚石头作为一粒种子埋下,像埋下一个梦。多少年来,他手握画笔,看着这枚石头生长.看着这个梦绽开像石头一样灿烂的花纹。一个人灵魂的种子有它先在的定向,这是一种不变的信仰犹如精神的雕像形成我们的人格,这座雕像在外部世界的冲击下坚定不动如磐石。从童年时代起,当他第一次打开这扇梦的门扉,他就见如云似雾的五彩石扑面而来,他顿时晕眩,一梦不醒。这之后,他日月抚摸,朝夕浸淫,几回回嗅得石头的清味,几回回触得石头的痛感,几回回勒紧石头的绳缰奔走山川……尝与先生谈绘事,先生言:一纸当前,便见满眼画图。于是者思之,则天地山川乃无字至文,无  相似文献   

14.
碑帖与书法     
钟明善 《文博》2004,(4):15-20
关于碑帖,其概念有阶段性的不同。从严格意义上讲,“碑”是指特定的碑。在汉代的时候,古人下葬时要在墓穴边上立一块长方形的石头,石头上还要打个洞,叫作“穿”,是向墓穴安放棺材的一个支点。后来,人们才在石头上刻字,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丰功伟绩,并寄托对故人的哀思,这就是“碑”。  相似文献   

15.
沈岩 《文物世界》2015,(2):74-76
砚台是我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也是历代文化艺术发展成就的结晶。中国自古有四大名砚之说,分别为以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制成的砚台。位居四大名砚第一位是端砚,端砚也有"百砚之首"之称。烟台市博物馆藏有数量众多的明清时期的端砚,其中不乏精品、珍品,代表了这一时期古砚的雕刻风格和技艺水平。  相似文献   

16.
濛濛的暮色曳曳地拖弄着纤软的影子,窗棂之间,阳光悠悠斜斜地砌成一个薄如蝉翼的斜面,88个琴键浸润在阳光里,我咧着嘴,快活地弹着舞曲。“吱”,门开的声音。琴声戛然而止。“爸!”“唔。”“回来了?”妈从厨房里探出半个身子。“唔。”爸是个不善言辞也不善隐瞒的人,我和妈一眼就看出他的不悦:他眉宇之间蹙集着阴云,嘴像那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声音也是硬生生地迸出来的。“怎么了?”妈含笑着问。“调动了……”“调到哪儿了?”“粮食局……”我知趣地走开,感到身后是一片压抑的沉默。“没事的……”这是妈的声音。他们之后的谈话被琴声淹没。待到夕阳这个守财奴敛起他最后一块碎金,黑色也吞噬了小小的琴房。妈开了灯,整个  相似文献   

17.
来信     
石头也疯狂……“疯狂的石头”风靡一时,但他并不是完美无缺,与尚未雕琢的翡翠一样。我们曾经很严肃,似乎很严肃才有思想。但其实,不同颜色的幽默,尤其是中国特色的黑色幽默,俨然已是今天中国的不可或缺。“疯狂的石头”就是这样,价廉物美,充满意想不到的荒诞。草根文化的应运而生,通俗文化以“搞怪”和荒诞的方式粉墨登场,这也是风云激荡年代的需求。我们不仅需要石头的疯狂,更需要从疯狂的石头中,忘却现实的荒诞,去寻觅每个人心目中那一块消逝已久的翡翠。比一般石头还精贵的翡翠却让人焦虑。焦虑感倍增,是整个社会失衡之后的必然病症。  相似文献   

18.
程茵 《东方收藏》2023,(2):21-23
端砚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独特的魅力,被列入“中国四大名砚”,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并以其“发墨如油、不损毫”的特点被历代制砚名家视为珍品,更在于其石质坚实、石品丰富、纹理美观、石纹多变等。端砚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因素的影响,并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胡云珠 《百年潮》2001,(1):30-31
爷爷已经去世了。只是我不愿相信这个事实。生活一如继往地进行:工作、学习、上班、下班,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所以我也理所当然地以为爷爷正如往常一样,坐在窗前的大书桌前读书、写字。午后的阳光在屋内流动,绿色盆景中淙淙的流水似乎永不停歇。我总是以爷爷硕大的头颅为目标,从背后走过去,在他身后大声说:“爷爷,我回来了!”爷爷耳朵不好,所以常常还得在书桌旁  相似文献   

20.
提起姓氏,人们会悠然想起“百家姓”。其实,姓氏何止百家,仅罗定市,截至2000年4月止,就有姓氏508个。“围底陈,唔使问。”这句在罗定颇为流传的俗语,俨然似全国姓排列的“赵钱孙李”及广东姓的排列“陈李黄何张,欧周胡马梁”一样,耳熟能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