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红档》杂志是专门为公布历史档案而办的一种杂志。就是说,“这是苏联系统地公布关于布尔什维克党和苏联各族人民的历史、关于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关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历史、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的历史方面的档案的唯一的专门历史杂志。”它的创办人和主编是著名历史学家M·H·波克罗夫斯基,副主编是B·B马克萨可夫。该刊还拥有一个阵容强大的编委会,委员共五十二人,囊括了苏联学术界的知名人士。从1922年创刊,至1941  相似文献   

2.
江宁 《神州》2008,(5):102-105
在中国,关于红的响亮的名词很多:红色根据地、红色区域、红色家庭、红色阵地……可是,恐怕任何一种关于红色的事物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厚度都不能和北大红楼相比肩——北大红楼是一栋具有极不平凡历史的建筑:五四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一批新文化巨人由此掀开了现代中国的伟大历史。让我们一起沿着中国新文化巨人  相似文献   

3.
正哈尔滨是一座年轻而富有包容和活力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吸引着人们去接近、留恋和探索。哈尔滨近代城市历史纪元问题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紧密相联,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一、关于哈尔滨近代城市纪元的几种观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哈尔滨近代城市历史纪元的争论持续了20余年,媒体也曾围绕这一话题组织过多次讨论。在多次争  相似文献   

4.
先秦诸子承认历史盛衰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其历史盛衰论产生的思想前提。先秦诸子还认识到盛衰变化和转化的必然性。对于决定历史盛衰的因素,先秦诸子从历史与哲学的高度进行了深刻、多维的思考,他们关于历史盛衰的总结和思考,对我国民族的历史思维及后世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2 0世纪中国史学最显著的进步是历史观的进步中国史学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史学上的历史观点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 1 9世纪末至 2 0世纪初 ,这种历史观点的发展、进步发生了两次重大变革。一次是西方近代进化论的传入 ,改变了中国人对于历史的看法 ;另一次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入 ,在更加深刻的意义上改变了中国人对于历史的看法。关于前者 ,梁启超、顾颉刚都有论述 ① ;关于后者 ,李大钊、郭沫若、翦伯赞等也各有阐说② 。由于进化论和唯物史观的引入 ,尤其是唯物史观的引入 ,不仅加快了中国史学发展的步伐 ,而且推动了中国史学的…  相似文献   

6.
顾晓伟 《世界历史》2016,(4):143-154,160
"历史解释"与"历史叙述"的论争是英美分析派历史哲学关于历史知识性质的核心议题。首先,分析的历史哲学关于"历史解释"的讨论是对欧洲大陆历史主义传统中将自然(自然科学)与历史(历史科学)分成两撅的反叛,它摒弃了批判的历史哲学的"历史认识"路径,聚焦于经验主义传统的"历史方法"。其次,分析的历史哲学关于"历史叙述"的讨论仍聚焦在"历史解释"的框架内,历史叙述本质上还是一种历史解释,这虽说与叙述主义历史哲学有交集,但已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7.
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术界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中的根本问题,这一研究经历了兴盛、低落和复兴三个阶段。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大体可以概括为历史认识主体的定义、历史认识主体的特点、历史主体意识的结构及其作用、历史认识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四个基本方面,这些讨论深化和拓展了大陆学术界关于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的研究,其不足主要是原创性思想不够。  相似文献   

8.
“海峡两岸尧文化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0年 3月 2 9日至 4月 2日在山西临汾市举行 ,来自我国北京、陕西、江苏、内蒙古、山西太原、临汾、运城各地和台湾地区的近 80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的 5 5篇论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关于唐尧时代的社会性质和帝尧的历史地位这是关于尧文化的历史定位问题 ,是研讨会的一个中心论题。学者们多依循苏秉琦先生关于“文明起源问题”是打开历史与文化迷宫的金钥匙的论断 ,集中围绕中国文明起源或文明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主要有两种见解 :(一 )认为唐尧时代已正式进入文明社会 ,帝尧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认识主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术界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中的根本问题,这一研究经历了兴盛、低落和复兴三个阶段.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大体可以概括为历史认识主体的定义、历史认识主体的特点、历史主体意识的结构及其作用、历史认识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四个基本方面,这些讨论深化和拓展了大陆学术界关于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的研究,其不足主要是原创性思想不够.  相似文献   

10.
<正> (一) 理解知识与知觉知识 第三种知识类型 实在知识是关于历史地理现象的具体的、特征性知识,抽象知识是关于历史地理现象的普遍性、规律性知识。无论实在知识还是抽象知识,都是由外部考察历史地理  相似文献   

11.
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 关于“中间势力”(1 995年 3月 2 2日于武汉 )  这本书讲的是从 1 91 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 30年的历史。关于这段历史 ,现在已出过很多书。讲中共党史的不少 ,又有中华民国史 ,讲国民党历史的也有了。再来写这本书 ,有一定的困难。这段历史的材料太多了 ,不可能都看。怎么写呢 ?我想还是主要讲政治史 ,涉及经济、思想、文化 ,特别是与政治有关的。这本书要讲出一点新的意思。现在讲这段历史的书 ,主要讲国民党和共产党 ,讲它们间的矛盾斗争 ;论阶级 ,这是两极 ,一个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一个是无产阶级。其实 ,在这两极…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开学典礼上,专门讲了领导干部学习历史的问题,这个讲话十分重要、必要和及时。关于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此处不赘述,我想每个人都会想到两句话,一句是毛泽东教导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一句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言简意赅而又意味深长,耐人思索。  相似文献   

13.
《人论》     
正历史学的确是一部关于激情的历史,但如果历史学本身试图变得充满激情,那它就不再是历史了。历史学家本人绝对不能表现出他所描绘的那些感情、暴怒和疯狂。他的同情是充满理性和想象的,而不是富于情感的。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纪念建党80周年,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纪念历史决议通过10周年。中国共产党有两个历史决议,一是1945年七大以前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二是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二个历史决议对于我们更加切近。只有很好地理解历史决议,才能在历史决议的基础上前进。  相似文献   

15.
赵克毅、辛益撰写的《意大利统一史》,最近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关于意大利史的专著。解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出版了不少关于亚、欧、美、非各个历史时期和主要国家的历史专著和译作;但对意大利这样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欧洲大国历史的研究,却是个薄弱的环节。《意大利统一史》的出版,填补了这个空白,可说是我国世界史研究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是一项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所谓历史评价,即是对历史现象的影响、历史事件的结果和历史人物行为的是非所做的分析和评判。历史评价是历史研究中的一项核心任务,同时它也是历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历史评价的对象、主旨和意义等,我国史学界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很多认识。如有学者认为,历史评价“是要在一定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对以往众多的历史人物和丰富的历史事实表示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评的态度,正确认识人类复杂、丰富、生动的历史进程,并决定如何借鉴历史经验和教训,为解决现实问题、治理国家与增长智慧所取资”。  相似文献   

17.
李卫军 《攀登》2014,33(4):45-49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的基本观点,表现为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论断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牢固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实质上说,就是在理论上深入理解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论断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切实践行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的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述了 2 0世纪历史文学研究的历程 ,把 2 0世纪史家关于历史文学的观点归纳为三种 :一是强调科学性而不主张使用文学笔法 ,代表人物是陈垣、何炳松 ;二是强调历史写作的艺术性 ,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张荫麟 ;三是既强调科学性 ,又重视艺术性 ,提出“准确、凝练、生动”的历史文学原则 ,代表人物是白寿彝。认为应当继承和发扬 2 0世纪史家在历史著述方面的优良学风  相似文献   

19.
关于"时代精神与历史研究"这一主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什么是时代精神?二、为什么说历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和认识不可能脱离时代精神的制约?三、既然历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和认识不可能脱离时代精神的制约,他还能不能认识历史的真理?  相似文献   

20.
杜扬 《贵阳文史》2009,(6):55-56
《香港与祖国同行》是全国政协文史委香港小组继2007年庆祝香港回归十年,撰写《香江历程》之后,又一部关于香港历史的力作.也是第一部关于香港与祖国关系史的重要历史文献,是倾注了作者爱国激情的关于香港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中华民族近现代命运的史诗,是为新中国六十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