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史研究》2007,(2):F0003-F0003
  相似文献   

2.
储著武 《安徽史学》2006,39(2):120-128
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呈现出一种畸形的发展状况。近代史研究不被时人看重,但却有不少近代史著述出版。到1928年,通过对近代史史料的整理工作,由斯而发,罗家伦明确提出了要科学地研究中国近代史,开启了近代史研究的新局面;从史学史的角度对这些近代史著述的特点作出总结,知人论世,可以窥见20年代近代史研究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中国近代史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成熟的学科体系,研究队伍强大,学术成果层出不穷,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获益于社会的进步,获益于平等的学术对话,获益于社会的开放与对外学术交流的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学术高度,并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夏冬波 《江淮文史》2006,(3):126-132
说到中国近代史,不能不提袁世凯,说到袁世凯,不能不提吴长庆。据吴长庆孙女、吴保初长女吴弱男《见闻录·袁世凯轶事数则》记载,“袁世凯系我祖父(长庆)义子,庶出,行四,我七八岁时曾见之,称之曰四伯。因袁童年好玩不好学,为父所不喜,我祖父则赏识之,谓可以习武,因乞为义子,移居我家多年。值南通张季直在我祖幕府中,即延其课袁读书。袁有胆识,敢于担当,我祖病重,由朝鲜任所,以遗折向清廷保荐,因获任用,由此腾达……”从这里可以知道,袁世凯很小时就到了吴家,是在吴家长大的,吴长庆对袁世凯有培植、举荐之功,且两家有世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5.
论延安时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时期 ,中国近代史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毛泽东倡导大力加强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和研究 ,强调近代史研究必须有组织地进行。延安学人范文澜、张闻天、何干之、艾思奇、叶蠖生、杨松等分部门有组织地对中国近代通史、近代革命史、近代经济史、近代思想文化史等领域进行探讨 ,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学术成就。他们的治学路径和治学方法各具特色 ,但又有若干学术共同点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汉全 《近代史研究》2003,4(3):154-179
李大钊在20世纪20年代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进行了许多研究,对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进行了探索;特别是他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中华民族革命史、中国近代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奠定了以后(特别是30年代)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从李鸿章谈到中国近代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前,中央和地方电视台播出了近代中国历史题材的影片、纪录片及连续剧,引起不少人的兴趣,人们对剧中人物如李鸿章、袁世凯等议论纷纷。解放前我在大学里学的是文史系,对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也很有兴趣,关于李鸿章也收集过一些资料,这次我把有关材料找了出来。  相似文献   

8.
禹江  赵士国 《世界历史》2007,(3):147-149
由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中国世界近代史学术年会于2006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召开。应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余位专家学者,共收到论文近50篇。此次会议主要就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论林纾的诗     
林纾(公元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又取“枫落吴江冷”诗意自号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相似文献   

10.
周佛海与汪精卫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在他们结合的过程中,有时互相攻击谩骂,更多的则是互相利用吹捧,恩恩怨怨,不一而足,这方面周佛海表现得尤为突出,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1.
蔡锷的受教育是多元的。中学西学都有根底,又能互相参照,取长去短,以修身立已,治国平天下,是十分理想的事。蔡锷得到的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所能得到的相当全面完善的教育。这是蔡锷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天资卓越的人物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将才",其造就,有祖先血缘、家庭环境和后天教育三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来信     
近代史从南方起步 雷锋开篇的标题“广州只相信改变”,对本期封面主题作了精准的归纳。 改变贯穿着广州的历史,中国近代史任何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析和进步,总是从南方起步,也和广州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任放 《近代史研究》2004,(4):90-122
施坚雅模式包括集市体系理论和区域体系理论。该模式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近代中国市场史、城市史、人口史3个方面。客观而论,受施坚雅模式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研究在诸多方面获得了拓展。尽管施坚雅模式存在局限性,但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一模式仍是我们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可以借鉴的有效资源。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占着不可忽视的一席。对此公到底如何认识?史界似有新的端倪。本文就力图为袁氏摘去“窃国”的大帽。读者读毕,意下如何?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研究》2000,(1):33-45
针对日本右翼团体1月23日在大阪集会否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事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召集部分研究人员举行座谈,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和日本右翼否认历史真相反映出的日本社会右倾化问题进行了研讨。这里选录了张海鹏、张振鹍、庄建平、齐福霖、王建朗.研究员及本刊副主编荣维木的发言。发言标题均由发言者根据发言内容自行拟定。  相似文献   

16.
民国年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与时代主题"救亡图存"密切相关,侧重于外交史、帝国主义侵华史等的研究,以为现实政治服务;同时中国近代史学科经历了从开创到完善的过程;这证明关注现实生活是史学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的研究取向发生的重大转变之一,即是由80年代以“化热”为特征的激进主义转向以“国学热”为特征的保守主义。这一研究取向在历史研究领域直接引发了对中国近代史上激进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对这一时期保守主义的梳理与评价,并出现了一种强烈的反激进而扬保守的思想倾向。系统梳理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这一现象,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争议,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与激进,而且对于正确处理今天化建设中的保守与激进的关系,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窦坤 《近代史研究》2000,(1):312-312
日前,本刊编辑部与北京大学历史系20多位学,就《近代史研究》杂志如何推进21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加强学术刊物与教学科研机构及学之间的沟通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与  相似文献   

19.
荣孟源先生笃信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有深入钻研,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方法从事近代史研究,勤勉治学,多有建树,同时对版本目录、校勘辑佚、考证辨伪等传统学问颇有根柢,并数十年潜心于近代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订编纂,卓然成家。他主持编纂的这些资料著述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为学界所推重。  相似文献   

20.
回顾中国近代走过的历史,民族主义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它深深的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可以说,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主导力量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行研究,从民族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近代政治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