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广东南澳总兵府世称“一府管三省”(广东、福建与台湾).其府前碑廊竖立着一通石碑——《南澳镇城汉寿亭侯祠记》。据介绍,这是南澳至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碑记。碑文曰:“夷考闽粤在汉季始入舆图……  相似文献   

2.
李春凤 《沧桑》2014,(5):182-184
石碑作为一种独特的石刻形式,源远流长,历代相承。本文从祁隽藻《子史粹言》四条屏石刻的基本情况、书迹释读、书迹内容考释、流传经过、祁隽藻的书法艺术与石刻的书法风格五个方面对现存于太原市双塔寺碑廊里祁隽藻所书《子史粹言》石刻,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阐述祁隽藻《子史粹言》石刻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祁隽藻在书法上的高深造诣及对后代书坛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通刻了十二年的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保定路总管府题名之记》碑,是1986年重建保定市前卫路大桥时发现的,同年移入古莲池西碑廊。碑已残,下部有一直径约20  相似文献   

4.
在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的第二道门前立有两通石碑:一是《大唐咸通启送歧阳真身志文》碑,二是唐咸通十五年(874)《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衣物帐》碑(以下简称《物帐》碑)。由于工作之便,最近笔者把《物帐》碑中所记之物和发掘出土的文物作了核对,发现碑文记载与出土物之间有一定差异,本文试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5.
一、石经的建立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李巡等奏求正定儒家经典,并凿石立于洛阳太学,经过八、九年时间,四十六通石碑耸立于讲堂东侧,上刻《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经,以隶体字书写,遂为定本。对这件震动社会的大事,史书多有记载: 《后汉书·灵帝纪》:“熹平四年春三月,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  相似文献   

6.
一“刻石纪功”记载的歧义与影响曹魏毌丘俭征高句丽的历史学界讨论较多,其中关于“刻石纪功”的问题是一个重要议题。核心争议点是在该历史事件中究竟刊刻了几通石碑以及石碑所在位置等问题,同时也牵扯到高句丽都城国内城是否是不耐城的讨论。笔者认为造成目前争议的根源在于《三国志》的记载存在歧义,后史在传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理解,使得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  相似文献   

7.
1996年3月28日,一块刻有华西协会大学英文校名的石碑在府南河工地上出士,引起了成都新闻媒介的广泛关注。《成都晚报》、《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和成都经济电视台的记者们纷纷前来,宁静的华西校园显得异常热闹。石碑出土的消息,迅速传向海内外。新华社3月30日,以晚报专线向全国20多家晚报发出消息,并向美国和东南亚等地区发出报道。据悉香港有两家报纸进行了转载。各届人士对石碑出土的文物价值作了充分的肯定。经华西医科大学校档案馆人员现场考查,证实这块石碑正是华西协合大学建校初老校;司正上方镶嵌的校牌。华西协会大学…  相似文献   

8.
青州兵镇江抗英传说浅析李凤琪,李葵第一次鸦片战争,青州驻防八旗出兵镇江,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誓死捍卫国土,用鲜血谱写了一曲壮烈的战歌.山东青州博物馆现存有两方道光年间镌刻的石碑,一方是《钞刻镇江府建立青州驻防八旗忠烈词石碑》(简称“忠烈碑”);一方是...  相似文献   

9.
<正>在东山县铜陵镇风动石景区碑廊,有一方高115厘米、宽80厘米的《渔网碑》,由于受风雨侵蚀,部分字迹已斑驳难辨。最近,有研究人员通过恢复碑文字迹查阅资料对比发现,该碑和金门清代同治年间的《严禁渔网陋规碑记》同出一辙,记载着历史上东山和金门水师共同保护着渔民赖以生存的海域,为研究两岸历史文化和清代福建渔业史提供了新例证。一、铜山《渔网碑》考据东山县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陈立群介绍,  相似文献   

10.
永祚寺内现存的《宝贤堂集古法帖》和《古宝贤堂法帖》,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傅公祠迁置于永祚寺碑廊。2016年,太原市双塔寺文物保管所对永祚寺内碑廊进行了改陈工程,以期最大限度地呈现《宝贤堂集古法帖》的原貌。本文即以晋王府发展、《宝贤堂集古法帖》的刊刻与流传为主线,进一步阐述改陈过程及内容,以使读者明晰此番改陈之前因与成果。  相似文献   

11.
<正> 蔚县南百庄镇单堠村石表,树於本村关帝庙院内,当地人称石旗杆。关帝庙对面40米处建有一清代戏楼。寺庙对面建戏楼屡见不鲜,唯独单堠村关帝庙立有石表,这样就使庙、表、楼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建筑风格。 关帝庙、石表、戏楼建于何时,《蔚县志》和《蔚州志》都不曾有记载,村人说法不一。一九九一年八月在加固石表,维修庙院围墙时,发现了《关帝庙建立石表碑记》和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修禅房并创建戏楼碑》两方石碑。其中《关帝庙建立石表碑记》最有参考价值。石碑青石质地,无底座。高1.74米,宽0.72米,厚0.24米。首体相连。  相似文献   

12.
戴建兵 《丝绸之路》2014,(23):47-54
夏源村位于河北省蔚县西合营正南3公里,关帝庙坐北朝南,现存有前殿、正殿和东西配殿,正殿和前殿已残破不堪,庙内有石碑二通,最有价值的是东、西配殿的南北山墙上,发现了绘制完整的《百工图》壁画,壁画为四行四列分布,每面墙绘制16幅,共有64幅图,共计四组,其中两组保存完整,一组保存12幅,一组保存8幅。  相似文献   

13.
正《武汉文史资料》2015年第10期上发表了熊仁强先生的《柏泉发现的晚清石碑》一文。该文告诉我们一个很好的信息:柏泉民间发现了清咸丰七年的一块石碑。熊先生对石碑文字进行了考证,并对官职、内容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解释,大多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解释不够准确,特别是对碑文中"如"字的解释明显是错误的。碑文第一行"总办湖北清察局善后局兼总粮台事务汉阳府正堂军功随带加一级加一级  相似文献   

14.
<正>石经是我国文字石刻中的一项重要类别,是指古代刻在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经籍和佛道经典。我国古代镌刻的儒家经典石经,有《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广政石经》《嘉祐石经》《南宋石经》《乾隆石经》等,零星刻经多为《孝经》。佛教刻经在北魏开凿石窟风气影响下出现,其形式主要有壁面刻、摩崖刻、碑版刻、幢柱刻等。现存佛教石经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北京云居寺《房山石经》。  相似文献   

15.
《一法通·万法通》是晚清湖南学者、大教育家吴獬编著的一本学童蒙学精品。其中收集的民间俗谚,文籍典故,无不富含哲理,精采十分。读来是琅琅上口,细想又拍案叫绝。比之《三字经》、《增广贤文》等浅显易懂,而又更能显示出民族大众文化的智慧与博大精深,因而在清末民初广泛流传于民间。毛泽东少时即熟读此书,受其影响乃至一生。我们打开毛泽东的著作,发现引用《一法通·万法通》的地方还真是不少。《一法通·万法通》(以下简称《通》书)116页有句:“人非尧舜,谁能无过?”毛泽东借此教导大家:谁都可能犯错误,但改了就好。《通》…  相似文献   

16.
明朝在永乐年间于奴儿干都司所在地黑龙江下游出海口附近(距海约100公里)的特林的一座观音庙的基础上建造了永宁寺,并于1413年(永乐九年)在寺旁树立了一块石碑,《满洲金石志》称之为刻有《敕修永宁寺记》碑文的石碑。1433年(宣德八年),明朝在此又树立了第二块石碑,史书记载碑题为《重建永宁寺记》的石碑。永宁寺已经荡然无存了,但是,记载永宁寺修建过程的永宁寺碑却不时地引起人们的兴趣。外国人曾感兴趣于它的内容,中国人却关心它的去向和下落。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21,(8)
正汉《刘熊碑》全称:酸枣令刘熊碑,是著名的汉碑之一。碑文取隶书,现存拓本已是石碑断为二石后所拓,上块残石存5行,每行12字;下块残石存原碑的下半截23行、每行17个字。对于此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便已有记载,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城的《金石录》等也有著录。南宋洪适的《隶释》又详记了碑文,可知此碑在南宋前尚未断毁,后来不知何时残断为两块,断毁的残石亦下落不明。该石碑流传至今的墨拓本极稀少,清代金石学家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中有双钩摹本,翁亦未曾见过原拓本。  相似文献   

18.
《文物》1982年第6期《高句丽丸都山城》一文中,有"在小板岔岭发现了北魏毋丘俭刻石碑残段"的注释,此说年代不确。按毋丘俭三国魏闻喜人,字仲恭。《三国志·魏志》卷  相似文献   

19.
《大唐天竺使出铭》摩崖石碑的考古发现霍巍在西藏高原近年来的考古调查中,由西藏文管会与四川大学考古工作者组成的一支小分队在吉隆县境内发现了一通额题为《大唐天竺使出铭》的唐代初年摩崖石碑。这一重要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早期唐番关系、中印古代交通等问题提供了...  相似文献   

20.
姑苏寒山寺内有两处集中陈列名人碑刻。即:钟房对面和普明塔院内的碑廊。这些碑刻不仅是宝贵的实物史料,而且是珍贵的艺术作品。现存碑刻中著名的有张继《枫桥夜泊》诗碑、宋岳飞诗碑、康有为诗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