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宗教看古罗马社会的性别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性别和阶级等不同的视角对古罗马宗教中的性别关系以及古罗马妇女的宗教地位作了探讨 ,指出在以家长制为重要文化特征的古罗马社会中 ,男性主宰着宗教世界。不过 ,由于女性在生育等方面的作用 ,她们仍然被包括在宗教领域之中 ,她们的祭祀活动也是古罗马宗教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维斯塔女祭司、朱庇特女祭司和西比尔女预言家等在古罗马宗教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 ,女性的宗教活动主要与生育、贞洁相联系 ,这体现了在父权制社会中 ,男性对女性的角色期望。由于阶级、家庭等身份和婚姻状况的不同 ,古罗马女性不同群体的宗教地位也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2.
奴隶制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上阶级分裂后的产物,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就把人类社会推进到奴役压迫阶级斗争的历史范畴。「在奴隶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占有生产工作者,这生产工作者便是奴隶主所能当作牲畜来买卖屠杀的奴隶」(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本身,而奴隶则被降到生产工具的地位,这就决定着在奴隶制  相似文献   

3.
在新大陆未被“发现”之前,美洲大陆的土著居民信奉各式各样的原始宗教。到了15世纪末,随着西方殖民者葡萄牙的侵入,拉丁美洲就开始了天主教化的进程,天主教逐渐在拉丁美洲占统治地位,天主教会还成为殖民统治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年的本世纪,出现了罗马天主教会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变化,有人主张改变保守的天主教传统。六十年代后,根据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的精神,拉美天主教会其内部也逐渐出现多种分化,与此同时,来自欧洲和美国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基督教新教也对本地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拉美本土传统宗教并不多,但在某些地区至今仍保留着传统土著宗教遗迹。此外,在许多印度人和黑人,产生了一种信仰和天主教的传统结合的宗教。  相似文献   

4.
《圣经》的中文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译介的问题,而且涉及西方宗教与中国文化之间的适应和转化,以及如何被中国本土社会所认同。在基督宗教唯一尊神的汉语译名问题上,天主教和基督教产生了长达300年的激烈争论。在西方宗教理念的阐释下,中国传统词汇“天主”、“上帝”逐渐地被基督教化,失去了其原有本土宗教的内涵,再生演变为象征西方文化的新词语。除被天主教和基督教接受外,“上帝”译名还被更大范围的中国本土世俗社会接受。考察译名争议和被接受的过程,可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外来新概念及内涵对社会改变所产生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从罗马共和中期到帝国早期,西班牙行省逐渐发展成为罗马帝国西部地区罗马化程度最彻底的行省。宗教崇拜罗马化是西班牙行省罗马化的重要方面,对于帝国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宗教崇拜的罗马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罗马多神教与当地宗教的融合;罗马皇帝崇拜的兴起与发展;基督教的传入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杨凤岗博士关于美国华人改信基督教动因研究、“叠合身份”理论与美国华人教会中的多重身份构建研究、教会中的第二代美国华人文化认同等问题研究的学术成果与观点;论述了其理论成就与贡献;也对其研究中存在的诸如“叠合身份”理论的时效性、教会潜在的社会和经济功能、美国华人宗教研究中的阶级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一方面是在罗马奴隶制度崩溃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也是在日耳曼部落的氏族制度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并由这两个社会形态瓦解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晚期西罗马奴隶制度其所以迅速的土崩瓦解,这是由于奴隶主对奴隶极端残酷的剥削而引起奴隶劳动生产率的极度低下,对生产工具的不断破坏,奴隶劳动再生产的  相似文献   

8.
话说景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教”是专指唐代时传入中国的罗马基督教“聂斯托利派”而言。关于景教与聂斯托利的关系 ,则要从5世纪时罗马教会说起。当时罗马基督教内部因神学见解的不同而形成以西里禄为首的神秘主义和以聂斯托利为首的开明主义两大阵营。聂斯托利终因宫廷斗争的失势而被革职流放 ,聂氏的学说和宗教思想也被罗马帝国斥为异端。聂斯托利的追随者向东逃亡 ,在恒河流域的波斯、印度一带传教 ,后来形成了古代基督教东方体系 ,这个体系被世人称为“聂斯托利派”。由于他们百折不挠的传教热忱而被后人又称为“火的教会”。两个世纪后 ,他们的传教活动遍及…  相似文献   

9.
上海广东浸信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自身创办的崇德女校附属小学的儿童为对象,以其宗教儿童观为指导,组织日光会开展宗教教育活动。在宗教儿童观方面,日光会从儿童定位、儿童权利、儿童责任三个方面,将儿童视为上帝的附庸和宗教教育的中心,承认基督教儿童的童年价值、发展权利和男女平等,强调基督教儿童对家庭、教会和“基督中国”的宗教责任。在此基础上,日光会采用适合基督教儿童的教育方法,贯彻以基督教儿童为中心、宗教为归属的教育方针,通过讲述宗教故事、唱诗、祷告、手工、游戏等教育活动,力图塑造拥有坚定基督教信仰、具有基督教倡导品德、开阔眼光和具有主动服务基督教精神的理想宗教儿童。日光会的所有活动,都是宗教权威主义价值观的单向投射,反射出儿童成长中预设的宗教前提,目的是为上帝塑造真正的小子民,可能带来对儿童心理世界的干涉和压抑,造成形式上的恭顺与服从。  相似文献   

10.
秦代,封建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阶级关系错综复杂,显示出秦代社会的一些特点。就其阶级结构来说,有地主阶级、残余的奴隶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残余的奴隶阶级。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阶级矛盾,有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阶级矛盾。在这些阶级和阶级矛盾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秦代社会的基本阶级,两者之间的矛盾是秦代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弄清这两个阶级的状况,是我们了解秦  相似文献   

11.
人们通常所说的“希腊宗教”是指古希腊人从古风时期(公元前776至479年)到基督教胜利之前的宗教。它拥有前希腊宗教、印欧宗教、米诺斯-迈锡尼宗教和近东宗教等多个源头。它是黑暗时代(约公元前1100年至前776年)至古风时代初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新老宗教元素融会和革新性重组的产物。到公元前8世纪,希腊宗教成型。一直到基督教最终取代它时,其间它虽经历了持续的发展,但在性质、特征、基本内容和总体框架上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基督教之所以能够取代希腊宗教,并不在于基督教具有优于希腊宗教的天然的优越性,而主要是由于罗马帝国官方基督教化政策对希腊宗教的强行压制和取缔。基督教取代希腊宗教并非一蹴而就,并且遭遇到了来自希腊宗教的抵抗,希腊宗教的若干因素最终仍得以保留并为基督教所吸收,这些也都证实了希腊宗教的“长时段”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以奴隶殉葬或杀奴隶祭祀,是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压迫、残害奴隶的普遍现象。这也是我们研究奴隶社会中阶级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大量的考古材料证明,在我国商代曾普遍存在杀殉奴隶的现象;但是关于西周奴隶殉葬,还是一个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由于近年来在西安沣西和北京琉璃河等地发现了一批西  相似文献   

13.
一、“基督哲学”——反经院神学伊拉斯谟(1467—1536年),作为欧洲北方文艺复兴的伟大代表,他留下的最重要的历史遗产不是其古拉丁语文学作品,而是其独树一帜的宗教思想。他的宗教思想,不仅对同时代新教革命产生了直接的巨大的影响,同后世历代欧洲思想文化运动,例如,18世纪启蒙运动、19世纪自由天主教运动,以及20世纪以来方兴未艾的普世的基督教运动之间,都存在着显著而深刻的渊源关系。因此,深入、细致地考察他的宗教思想,对理解欧洲近现代思想史,特别是基督教历史的演变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伊拉斯谟的宗教…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斗争异常剧烈。腐朽的奴隶制的生产关系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阶级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激起了奴隶反抗奴隶主、平民反抗贵族的斗争。奴隶的解放斗争,特别是他们的暴力斗争,有力地破坏和动摇了奴隶制的基础,为建立新的封建制开辟了道路,推动了历史前进。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逐步壮大,向奴隶主阶级展开长期的,反复的夺权斗争。他们通过频繁的战争先后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统治。一种新  相似文献   

15.
一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古罗马奴隶制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一带,并很快在帝国境内得到传播。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分化为希腊语地区的东派和拉丁语地区的西派。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自称为“公教”(我国译作“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为  相似文献   

16.
陈志杰 《史学月刊》2002,1(9):72-79
压迫与反抗无疑是奴隶制的重要特征。然而,美国黑人奴隶制之所以能够维系二百余年,其重要原因在于奴隶主和奴隶都在不断地调整彼此相处的策略。所以,美国内战前南部种植园中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形成了一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妥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单鼓舞是建国以前流传的汉、满民族“烧香”中一种祭祀性舞蹈。它是属于一种源于宗教意识的由巫教活动中派生的艺术形式。从宗教史的意义上来看,宗教的形式和完善化是经过自然宗教和人为宗教两大阶段的,是原始人同大自然斗争的天真手段。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它又被赋予了其它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说:“事情很清楚,自发的宗教,如黑人对偶像的膜拜或雅利安人共有的原始宗教,在它产生的时候,并没有欺骗的成分,但在以后的发展中,很快地免不了有僧侣的欺骗和伪装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  相似文献   

18.
谭前学 《收藏家》2003,(12):20-25
陶俑是用陶土模仿人或动物形象制作的随葬品,是人殉和杀牲的替代物。人殉,就是用活人为死人殉葬。人殉现象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晚期,到商代达到鼎盛,凡是奴隶主的墓葬,几乎都使用了人殉,少者1、2人,多者数十人,以至数百人。被用作人殉的主要是奴隶,他们或被活活地砍下头颅后埋入墓内,或者直接活埋在墓内,其方式极其野蛮残酷,所以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当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奴隶成了生产中的主要“工具”,奴隶主认识到让奴隶从事生产劳动可以获取更多的财富时,再也舍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奴隶制社会,经过夏、商两代一千余年的发展,在西周初年达到它的极盛时期。周昭王、穆王以后,社会矛盾逐渐表面化,由于广大奴隶的英勇斗争,以周王为最高代表的奴隶主贵族势力遭到削弱。厉王被"国人"赶走,出现了奴隶主阶级的共和行政,周王室的统治动摇了。虽有宣王短时期  相似文献   

20.
郑州商城遗址内发现商代夯土台基和奴隶头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4,(9)
郑州商城遗址,是我国已发现城址中时代最早的,距今已有三千五百多年了。残留的夯土城墙,多被掩埋在现今的地面之下。这是在商代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主阶级迫使成千上万的奴隶兴建起来的规模巨大的夯土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