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造币厂在国民政府时代名“中央造币厂”,于1933年3月1日正式开工后生产俗称“船洋”的国币。由于实施废两改元政策,新制银元需要量极大,中央造币厂的生产供不应求,乃另铸厂条对应。1934年8月开始生产成色九九九。每条含纯银重量等于银本位币一千元的银条(即甲种厂条)。因发行后不受欢迎。仅制成3621条即告停产。  相似文献   

2.
评上海银钱业之间关于废两改元的争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吴景平 《近代史研究》2001,3(5):113-143
1933年废两改元之前银两制与银元制的并存,是钱庄业得以维系其传统优势与特权的重要原因。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上海银行业便就废两改元问题与钱庄业协商,但后始终持消极态度。1932年上海银行业与钱庄业之间围绕是否实施废两改元问题爆发了激烈的争辩.由于银钱业之间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民政府既定方针的导向,上海银行业取得了优势,得以参与拟订废两改元方案,但这场争辩客观上也为国民政府实施对银行业的统制做了相应的准备。  相似文献   

3.
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币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继“废两改元”之后实施的又一项重要货币政策 ,同时也是我国货币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它对于我国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就其法币政策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作用与影响等分别进行考察和分析 ,并求教于学界同仁。一、法币政策的实施背景1 93 3年春 ,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 ,确立了以银元为国币本位单位的新的银本位制 ,然而 ,“废两改元”仅仅是着重解决了银本位制下的货币本位单位问题 ,纸币的发行和流通仍未统一 ,…  相似文献   

4.
银元主币流通与上海洋厘行市的更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晓昇 《史学月刊》2006,3(8):36-42
墨西哥鹰洋成为近代中国流通最广的银元主币,历时长达60余年之久。1914年后开铸的袁世凯像新币,逐渐取代鹰洋成为流通中的主币。上海钱业公所和其后的上海钱业公会深谙流通中主币的消长变化态势,审时度势,先后于1915年和1919年取消龙洋和鹰洋行市。鹰洋行市的取消进一步促使国币通行成为主币,使货币兑换市场逐步走向统一,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同时也为废两改元准备了条件,促进了近代货币统一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1933年的废两改元,结束了长期以来银两与银元并用的混乱局面,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当时世界各国有的实行金本位制,有的已经放弃金本位而改用管理通货,相比之下,中国的银本位制毕竟是一种落后的货币制度,有着许多无法克服的弊端。加之在三十年  相似文献   

6.
石涛 《中国钱币》2009,(4):18-24
废两改元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实行的一次重大的币制改革。关于废两改元的缘起、准备、成功原因及其意义等问题,学术界已有较多研究成果。然而关于废两改元的实施经过,则多论述简略,语焉不详,似乎废两改元在国民政府一纸命令颁行后即大功告成。本文试图通过对有关档案史料的爬梳,对废两改元的实施经过加以考察探析,以加深对这次币制改革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7.
2008年第2期《新疆钱币》刊登了宋康年先生的《我国银元的末茬儿——新疆省造壹圆银币》一文,介绍了新疆解放前夕铸行“新疆省造壹圆银币”。并作出结论说:“新疆省造壹圆银元铸行不到半年时间,应算是我国银元铸造发行史上铸行时间最晚,流通时间最短的一种货币,堪称是我国银元家族中的末茬儿。”笔者认为这种结论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8.
随着清末废两改元,近代广西货币开始从银铜复本位转向银、铜、银元、铜元、军用票并用的多元货币体系。以陆荣廷为首的旧桂系在广西发行的纸币与西亳,出现了贬值通胀情况。但这一货币政策有利于广西货币统一,抵御外币在广西的流通,进而初步奠定近代广西货币制度的基础,并且有利于广西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废两改元     
货币制度关乎国计民生 ,历来都十分重要。汉唐之所以强盛 ,原因固然很多 ,但“五铢”、“开元”也功不可没。我国近代积贫积弱 ,从其币制紊乱也可窥见一斑。废两改元看似容易 ,其实艰难 ,数经波折 ,始得成功 ,由此也可见改革之难 ,一项好制度之不易得。本文不揣冒昧 ,以一得之见就教方家。废两改元的步骤和内容清朝末年 ,两元并立 ,币制紊乱 ,历届政府多次改革币制 ,终无成就。 1 93 2年 ,各地再次要求废两改元。同年 7月 7日 ,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 ,在上海召集金融界代表谈话时 ,明确表示了废两改元的决心 ,并确定废两改元的原则是 :(一…  相似文献   

10.
“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正值日本扩大侵华战争的前夕,国民政府对币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在全国实行法币政策、推动法币。这一改革对日后爆发的抗日战争关系甚大,“法币”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一、国民政府推动法币改革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内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全境。面对日本扩大侵略的形势,国民政府加快了币制改革的步伐。先是1933年4月6日,快刀斩乱麻地宣布实行“废两改元”。“废两改元”的成功,实现了在全国通行形状、重量和成色划一的银元,大大简化了货币种类,改善了通货市场的紊乱状况,这既有利于商品流通…  相似文献   

11.
南京国民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了两次重要的币制改革,第一次废两改元,确立了银本位制;第二次是以管理通货制度取代了银元本位制,建立了法币体系,实现了中国币制近代化的重要一步.中国的这两次币制改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危机,稳定了社会发展,对实现中国金融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促使国民党政府进行...  相似文献   

12.
实行“废两改元”政策是国民党政府为了改变国内市场“两元”并用混乱局面而进行的一项重要金融改革。1932年7月,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在上海主持讨论与布置“废两改元”工作,引起上海各业,尤其是金融业的特别关注。次年3月起,“废两改元”正式在上海实行,而后苏州等地亦相继实行。这一政策实施后,国内币制得以统一,中央政府掌握了国内货币铸造发行权,对促进当时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为四大家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本组史料选自我馆所藏吴县商会档案,反映了“废两改元”政策在沪、苏两地实施情况,现予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疆铸造银元始于1889年,由于设备落后,除了迪化银元局后期(1907年)铸造了部分机铸银元外,其余各局均采用土法机器打压铸造银元,而土法机器打造模版易损、模版更换频繁,造成新疆银元版式繁多。私铸银元的出现更是成为新疆钱币收藏和研究竞相搜寻的目标,笔近年来陆续收集了几枚新疆私铸银元,现与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14.
清末,政府采用机器自制银铜币,这对于维护本国的货币经济确实起了重大作用。但当时各省纷纷开铸,银元的重量、成色、形制并不统一,而吉林,云南等省的银元成色尤劣,在交纳发放换算过程中常需增加贴水等麻烦。故中央政府竭力想统一全国币制,在光绪丙午、丁未年间(1906—1907),即铸有大清银币两套标准币,欲全国各省仿照铸行,但迄未实施,惟大清铜币已在全国推行。  相似文献   

15.
新疆铸造银元始自1889年,由于设备落后,除了迪化银元局后期(1907年)铸造了部分机铸银元外,其余各局均采用土法机器打压铸造银元。而土法机器打造模版易损、模版更换频繁,造成新疆银元版式繁多,吸引了众多钱币收藏的青睐,私铸银元的出现更成为新握钱币收藏和研究竞相搜寻的目标,笔近年陆续收集了几枚新疆私铸银元,现与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16.
旧上海的公估局潘连贵在1933年中国实行废两改元以前,上海乾记弄有家规模简单的公估局。这是一个专门从事鉴定宝银的金融机构,行使其评估价格的公证职能。中国历史上是长期用银的国家,各地所铸宝银的形状、大小、重量与成色均参差不一,异常紊乱。上海开埠后,随着...  相似文献   

17.
中国银元从开铸到停止流通行用,不过半个世纪。银元收兑也历经半个多世纪,直到今日,仍有为数颇多的数量存世。期间,围绕着银元收兑发生了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事件。为了更好地说明和充实笔者在《中国收藏·钱币》第17期刊登的《白银帝国银元数量》一文内容,作为姊妹篇,本文将以国共两党在不同时期所出台的银元收兑管理  相似文献   

18.
宣统年间除迪化银元局机铸的饷银系列币外,喀什亦广铸银元,名称有宣统银币、宣统元宝、饷银、银元等,其特点是:(1)主要铸造五钱银元,因其使用最多,需要量大。也新铸少量的二钱、三钱小银元,但均不是系列币。(2)仍用土法机器打压,不是正式机铸。  相似文献   

19.
有关井冈山“工”字银元的史料,笔者最早见于1979年《辞海》“工字银元”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上井造币厂的银铸币。为了与赝造银元相区别,造币厂在银元上戳一个‘工’字”。1980年9月,刘鸿儒著《社会主义货币与银行问题》(以下简称《问题》)在“我国革命根据地银行的建立和成长”一节中,曾有较详细的论述:“在铸好的银元上戳一个‘工’字,意思是‘工农苏维埃’,以表示同各地军阀遗留下来的银元相区别”。以上两文均无附图。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财政部科学研究所联合编写的《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下册(以下简称《根据地货币》)对“工”字银元也有与  相似文献   

20.
戴建兵 《中国钱币》2006,9(1):15-19
流通数量反映了银元在流通领域中的地位,但由于当时统计资料的分散,更由于地方造币厂为地方利益而滥铸、盗铸及浮报、伪造统计报表,准确详实的铸币数量极难获得,仅能依据现有资料做出一般性的大趋势估计。彭信威先生认为:清末货币总量(包括中外银元、银锭、银角、铜币、纸币等)为20·97亿银元,“全国人口若以四亿计,每人约占五元二角四分”,如果以其中30%的货币在上海流通,则上海流通货币量有6亿元。①《银行周报》认为:自光绪十五年张之洞在广东开铸银元,到1913年底时,全国共铸银元约2·2亿元,小洋约铸2·3亿元。1913年至1916年,银元共铸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