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藏民俗》创刊已经一周年了。每期刊物我都按期收到并认真地阅读,这对钟情于西藏民俗的内地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知识的补充和享受。西藏由于她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景观,被许多人视为“神秘”之境,这是不是一种文化的误解呢?因为如果观察者的出发点是他本民族的文化,那么在看待其他  相似文献   

2.
《百年潮》2002,(12):75-76
上海石泉路石泉2村巫朝文:我是从贵刊创刊时就开始自费购买,从2000年开始向贵刊邮购,我怕到邮局订有误,每期收到贵刊后我就如饥似渴,阅读贵刊大多数文章,有的还读好几遍,有时读得很晚才睡觉,我总感到读贵刊,深受教育,使我了解到近百年中国历史的史实,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坎坷建立起新中国.  相似文献   

3.
自《教育文汇》创刊以来,我始终都在关注、阅读这本装帧精美、内容丰富、价廉实用的杂志。她多年来始终如一倾情基层作者,注重作者情感体验。可以说这是她的风格特  相似文献   

4.
当《史学月刊》创刊40周年的时候,我离开河南故乡也整整40年了。正是这个偶然的巧合,再加上我学习历史专业,使我对《新史学通讯》的原貌至今还记忆犹新。我知道《新史学通讯》是在1951年创刊。1952年,我从部队转到西北大学师范学院(陕西师大前身)历史系读书。从阅览室看到《新史学通讯》,很有兴趣,始知她是在我离开老家时创刊的。那时候,大家都刚开始学习马列主义,有了一些辩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在家练就的独立性格如今书店里的识字卡片种类很多,内容也很丰富,一张卡片上有图、有拼音、有汉字,有的还有英文单词,我从来不买。我不教儿子识字,除非是他来问我。他想知道的,我教他,他也就容易记住,如果他没兴趣,教了也是白教。有时带他上街,我会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交通知识和标识,孩子爱摆弄家里的遥控器,也  相似文献   

6.
《满族研究》创刊十周年感怀王光迅今年是《满族研究》创刊十周年。在这些日子里,我总想写点东西来纪念她。说起来,我与她的缘分是很早的。1982年,我是一个国营无线电厂的青年工人,由于自幼热爱历史,工作之余搞些地方史志的研究。后来,涉及到民族语的问题,我写...  相似文献   

7.
塔吉亚娜·波波娃,俄罗斯教育专家,在培养女儿的阅读习惯时,积累了一套独特的育儿经验。Q:我怎样才能知道,我的孩子对读书感不感兴趣呢?波波娃:对我本人而言,我毫不怀疑爱书读书是需要培养的。从孩子一岁开始,我就给她念一些小故事,引导她看一些插图。现在,动画片、电视、电脑网络游戏对儿童的影响非常大,靠“父母痴迷读书”的榜样作用来影响孩子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孩子正确的阅读习惯。Q:我想教我的孩子学习字母和汉字,可是,她好像一点也不感兴趣,我该怎么办?波波娃:当我试图教我的女儿识字时,我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女儿对认识字母没有兴…  相似文献   

8.
《南京史志》具有三大特性顾双柱从《南京史志》创刊始我就是它的忠实读者,至今对它仍然喜爱有加。它立足南京,面向全国,通过每篇文章,展现历史的风采,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宣传爱国主义精神,适宜各阶层人士阅读,并从中汲取知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南...  相似文献   

9.
陪孩子去三十九中考级,坐计程车时,那个女司机告诉我,她的三个孩子都在上一流大学,而且品学兼优。我问他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她说:“我整天出车在外也没多少时间管教孩子,我只是自小就培养他们自觉学习、阅读和思考的习惯罢了。”她说,“只要有空闲,我每天一定会陪孩子读书,陪孩子做功课,我则阅读常识类的书籍、杂志或新闻。除了特别挑选的节目,我一般不陪他们看电视,因为看电视浪费太多时间。”她说:“孩子慢慢长大了,学习的知识更新太快,我知道的反而比他们少。按说,我干这行用不了多少知识,可你想,拉上一个客后,与其让他(她)在后面无言地坐…  相似文献   

10.
刘惠丽 《神州》2012,(6):131-131
“阅读教学的最终日的是要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是叶圣陶的话。主张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11.
莫微 《神州》2011,(4X):201-201
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独立地阅读书籍的能力。它是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历史教学中教学生学会读书,学会阅读历史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明确阅读目的,确定阅读目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历史课文结构,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共产党员,《炎黄春秋》的普通读者。我阅读《炎》刊还不到一年,不仅获得了不少知识,而且消解了我胸中的愤懑和忧虑。《炎》刊里所讲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尽可能实事求是地还其本来面目。它探讨的学术专题,能展示各种见解,客观地分析比较,给读者以正确导向。  相似文献   

13.
正我现在读六年级了,遇到了许许多多的老师,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和蔼可亲,有的要求严格……而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就是现在教我们语文的许老师。许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她上的语文课生动形象,就像把我们带进了色彩斑斓的世界,让我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许老师的声音甜美,在她有感情地朗读时,同学们都会陶醉在她的声音里,仿佛身临其境,融入了课文  相似文献   

14.
徐华姐姐徐华,安徽金满楼集团创始人之一,现为安徽盛臣饮食集团总经理,安徽盛徽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安徽省政协委员,民建安徽省委委员。虽然商场上徐华是个干练且富有激情的女强人,但我还是更喜欢生活中的她,嗜好阅读,热爱思考,享受生活,疼爱家人。有时在公司忙了一天,朋友晚上小聚,仍可神采奕奕地走进来,无遮拦地爽朗大笑。我喜欢这样的徐华,睿智、善良、热情、自信。她实在太忙了。坐在她九层的办公室里,不断有员工进来汇报工作。暮色渐沉,窗外的蜀山只剩下一个硬朗的轮廓,南麓的残雪,在夜幕间幻化成一条银色的链。室内温暖如春…  相似文献   

15.
李永卫 《神州》2013,(36):89-89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教材,学生埋头苦记笔记并熟记于心,考试考到则欣喜若狂,若题目灵活或考课外阅读文段则愁眉苦脸,这充分说明了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远未能达到素质教育所期望的目标。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答案已昭然若揭,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目的就是希望即使在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语文教学课堂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文水平。那么,如何化知识为能力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语文教学能否激发阅读兴趣、教会阅读方法、做好自主阅读的铺垫,从学生主体出发下足功夫。下面浅谈本人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历史教课书中对于中国历史分期问题的编法,特对1956年出版的高中中国历史和1955年出版的初中中国历史的第一册粗略地阅读了一下。我认为这两本书的最大特点是,进一步地采用了考古材料,使历史内容更加生动真实。不过在高中历史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引用材料上,还有一些问题。这里就个人所见顺便写出,请编者和教者做参考。第二节的题目是“璨爛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而内容的第一段却是“长城以北的细石器”。首先在名词上说,“细石器”不如说细石器文化较为妥当。细石器文化既不属于仰韶文化,也不属于  相似文献   

17.
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的方式。别人都说,作曲是一项非常深奥的学问,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和声学知识。我也没有学过,但是非常喜欢音乐,于是有了我和女儿“玩”音乐的事。女儿还不到一周岁的时候,我就叫她睡在摇篮里,给她吹吹口琴,拉拉二胡,我爱人常说我拉得像杀鸭一样,但没想到小家伙竟然能在音乐声中熟睡。到两岁的时候,爱人经常教她一些儿歌,她都能读的很好,我每次把她妈妈教的儿歌,用歌曲唱出来,虽然不成曲调,但还能听听,因为基础的原因,我也不能每次唱的一样,因而出现了同一首歌不同的版本,我发现女…  相似文献   

18.
早在2 0世纪90年代初期撰写《安泽出土秦汉半两钱的整理及研究》一文时,我和刘建民兄便萌动了写一本关于半两钱及半两钱研究之书的念头。半两钱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历史事物。她复杂、神秘,多姿多彩,承前启后,看似平凡,但充满个性魅力,在五光十色的中国历史货币中,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座标和位置,研究中国古代货币、甚至是中国历史,你不能不面对她,也不能不对她做一些必要的了解。在阅读《史记》、《汉书》的过程中,我对半两钱这个历史事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在研读这些著作的过程中,特别是有关半两钱的内容时,我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及看法:不…  相似文献   

19.
她给外国人教藏语走进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语言堂,索朗白姆正在给韩国专家朴章培教授藏语课,她那纯正流利的拉萨口语,清脆地回荡在宽敞明亮的空间,韩国专家正在全神贯注地看着藏文书本,聆听索朗白姆的每一个音节。我悄悄地在教室的角落找了个位子坐下,并抓拍下这很有意思的瞬间。今年50多岁的索朗白姆,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身段,高雅大方的风度,使人联想起她以前也许是个“大家闺秀”。原先我在藏学研究中心工作期间,和她接触并不很多。但给我的印象却挺深刻,她的声音非常柔和,听起来很舒畅,给我们这些在拉萨生活过多年的人带来一种…  相似文献   

20.
时光荏苒,我走进华侨华人研究领域已近30年。1981年,广东华侨历史学会成立大会及学术研讨会召开时,我是在读研究生,高兴地忙会务,专心听发言,认真做记录,如饥似渴地吮吸着侨史知识。老一辈学者和侨联领导的论文和发言,既是学术探讨又是真情和人生经历的凝练,令我感动不已。我家乡在内蒙古包头,听着他们讲广州话真是“蒙查查”、“一头雾水”,省侨联、社科联一些领导廖钺、杨山、李真、李鸿生等先生友好地教我一两句广州话,戏称我为“北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