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建明 《文博》2006,(3):10-13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陵墓,乾陵以山为陵,规模宏大,是唐代帝陵中制度最完备的一座陵墓。乾陵文物丰富,陵区庞大的石刻群号为海内帝陵石刻之冠, 深为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2.
唐代帝陵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平原北部的渭北高原和北山山脉。以都城长安为中心,西迄乾县梁山,东至蒲城金粟山,东西成扇面形排开,绵延一百五十公里。 唐代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唐代帝陵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唐陵不仅规模大,制度上也有新的创建和发展,陵墓前大型石刻群的设置,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例证。本文拟对陵墓石刻渊源、唐陵石刻考释及其位置与组合问题,作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是历代劳动人民用血汗用智慧修筑而成的。自东周以后,由于一代代帝王都实行隆重厚葬,陵墓中除帝王身骨外,还埋进大量金银珠宝和历史文物,所以每一座帝王陵墓都是洋洋大观的地下文物宝库。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先后共有12个王朝建都立国,所以陕西的帝王陵墓便远远多于其他地方。渭水北岸的咸阳源上,一座接一座的西汉帝王陵墓,犹如一座座山丘巍然隆立,唐代18座帝陵分布在富平、蒲城等各县,更不要说远至西周的许多帝陵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陵就在黄陵的桥山,《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  相似文献   

4.
<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父母在他富贵之前双双离世。登上皇帝宝座后,他为父母在老家凤阳修建了恢弘的陵墓——明皇陵。参观明皇陵,大家会不由自主被庄重肃穆、气势非凡的神道及石像生所吸引。那么,石像生又隐含着怎样的秘密呢?  相似文献   

5.
刘秀红  丁岩 《华夏考古》2022,(1):84-88+115
洛阳附近的11座东汉帝陵形成了邙山和洛南两个陵区,这种布局是沿袭战国秦至西汉时期“旁近祖考”帝陵选址的原则。为保持同一陵区内父子相随的血统世系的有序传承,同辈帝王的继任者陵墓一般须离开前任陵墓所在陵区而另置他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有关秦始皇帝陵的历史文献入手,梳理了建设前及过程中的工程难题,结合陵区自然环境、地下水位与地质概况,以及秦始皇帝陵考古发现的遗存分布,认为陵区所在的自然环境不利于帝陵各种要素的布置,自然条件与地质结构制约了陵墓地宫的选择,地下水位决定了秦陵地宫选址的不合常理,而且与中国古代大型陵墓选址的传统不符。按照自然地质和中国古代陵墓选址的传统考虑,秦始皇帝陵的选址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但是,在秦始皇帝的强势推动下,克服了诸多不便,最终营建了一座秦帝国政治体制的理想化再现与秦始皇帝理念中的地下帝国。  相似文献   

7.
《文物》2014,(5)
<正>凤阳皇陵是明太祖父母之墓,为明朝最早建成的一座帝王规格的陵墓。陵园坐南朝北,由土城、砖城和内皇城三重城垣构成。由于营造年代早、一代之制尚未确立,该陵保留了不少唐宋陵墓的特点。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1],进一步讨论凤阳皇陵石像生的来源与流变。一凤阳皇陵石像生形象及其来源分析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明太祖命左丞相  相似文献   

8.
论西汉帝陵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汉十一位皇帝,除文帝葬霸陵,宣帝葬杜陵外,其余九位皇帝都葬在咸阳。丧葬制度是当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重要反映,汉代帝陵制度对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陵墓制度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因而历来研究者不乏其人,其中大家有一个共识,即西汉帝陵的安排是严格遵守《周礼》的规定,实行“公墓”制与“昭穆”制的①。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提出以下异议,以祈指正。一、西汉帝陵没有实行“公墓”制据《周礼》记载,族葬墓有两种,一种叫“公墓”,一种叫“邦墓”。“公墓”是王室国君等贵族的墓葬,归家人掌管。“邦墓”是“万民所葬地”,归…  相似文献   

9.
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西汉帝陵基本都有寝与相关建筑。寝与相关建筑在西汉帝陵陵园中的位置既有相同也有差异,体现出作为陵墓祭祀性礼仪建筑在墓外设施中重要地位的同时,也反映出相应的制度、时代特征和发展变化,杜陵帝后陵的寝类建筑居南有其内在原因,而阳陵的此类设施可能位于陵墓北侧。寝与相关建筑的内容和组成元素丰富多样,又有相关机构和管理人员,全面服务于陵墓的祭祀礼仪活动。寝园的设置可能始于景帝阳陵,基本是由一组、两组或多组建筑组合成的综合性陵墓祭祀设施,其后又有发展与变化,院墙或有或无,但均以寝殿为中心,并对后世影响较大。可以说,西汉帝陵的寝与相关建筑在封建陵寝制度发展和逐步确立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东汉帝陵地望问题可以分解成陵区地望、陵冢地望、陵冢归属三个不同的层次,其研究说到底是在明晰东汉陵区布局架构前提下的陵墓归属研究。东汉帝陵地望问题是所有关于东汉帝陵问题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近年来我们通过大量不同层面的考古工作和研究探索,步步推进,东汉帝陵地望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今后东汉陵墓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秦始皇帝陵园陵向研究中存在东向说和坐南面北说两种观点。通过研究,秦始皇帝陵墓以东墓道为主墓道、坐西面东是沿袭秦公帝王陵墓本身的传统;就陵园整体来说,其当为坐南面北的结构,这种布局是结合陵区地形,并综合交通形势等因素而形成的。秦始皇帝陵将陵墓方向与陵园方向进行了有机的统一,并有可能影响了西汉帝陵的布局。  相似文献   

12.
追尊陵是东汉陵墓制度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追尊后陵的存在,为了解东汉帝陵兆域的陵墓格局、探讨部分东汉帝陵的陵位问题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希望引起考古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通典》是第一部为吐蕃设立专传的史书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吐蕃的族源风俗与典章制度 ;第二 ,吐蕃大事记及唐蕃关系大事纪年 ;第三 ,吐蕃大相论钦陵与唐朝使者郭元振的长篇对话及郭元振上疏文。本文认为《通典·吐蕃传》是唐代人所著唐代吐蕃史 ,可靠性更高 ,同时也保存了不少为两唐书“吐蕃传”所忽略的珍贵史料 ,值得研究者给予新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吐蕃“玛冲”即唐代开元初吐蕃进入青海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其地望问题学界还未有令人满意的研究结果,通过汉藏文献对勘和对前人“kog yul”研究的纠误,“玛冲”地望可定为今青海贵德。  相似文献   

15.
《文博》1997,(3)
历史上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建都陕西,统治者的下葬地亦少有例外的择在都城附近.在“事死如事生”的古代社会,帝王陵墓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最高丧葬礼仪,从某种意义上也构成了统治阶级社会历史活动的缩影.对帝王陵的维护,可溯至汉初对始皇陵的整修;唐宋时加而有甚,如北宋开宝年间“发厢军千人”重修了一批帝陵下宫;清代时,陕西巡抚毕沅曾两次修茸昭陵陵园,还对境内陵墓做了系统的勘察、考定和立碑.本世纪以来,随着考古调查和抢救发掘工作的展开,以及一批帝陵博物馆和保护机构的相继建立,则划时代地把对陕西帝王陵的总体认识与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6.
成都永陵     
在成都西北方三洞桥北的一座青草坡,长期误传是汉代司马相如的抚琴台。1942年考古发掘,发现是唐末五代时期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史称永陵,距今已1000多年历史。陵墓为直径80余米、高约15米的圆形封土,墓内由14道双重石券构成。分前、中、后三室,中室放置王建棺椁,后室御床坐立王建真容石刻像,为国内帝陵唯一皇帝雕像,稀世珍宝。  相似文献   

17.
霍巍 《中国西藏》2011,(3):76-79
美国学者谢弗在其名著《撒马尔罕的金桃》(中译本名为《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曾经这样赞叹道:“在对唐朝文化做出了贡献的各地工匠中,吐蕃人占有重要的地位。吐蕃的金器以其美观、珍奇以及精良的工艺著称于世,在吐蕃献给唐朝的土贡和礼品的有关记载中,一次又一次地列举了吐蕃的大型金制品。吐蕃的金饰工艺是中世纪的一大奇迹”。  相似文献   

18.
王学理 《考古与文物》2000,(6):60-66,79
秦汉时期帝王陵墓考古,是建国以来野外工作做得比较多的项目之一。秦公陵园,秦东陵、秦始皇陵、汉代帝陵及西汉诸侯王墓的调查与发掘,其所获得的多方面的资料,大大拓宽了我们的研究领域。即以葬制而言,“汉承秦制”的这一传统的说法确也被考古学证明为不易之论。但此话不完全,应是承中有变。  相似文献   

19.
侯卫东  王瑾  贺林 《文博》2005,(4):42-43
汉景帝阳陵位于今咸阳市东26公里的渭水北岸塬地上,“罗经石”遗址位于汉阳陵陵园的核心部位,即处在景色帝陵陵墓和皇后陵陵墓中间的南端(汉景帝陵墓封土东南约300米处),三者之间呈三角之势。“罗经石”遗址平面基本呈正方形,东西257.5米、南北259米。主要由外围壕沟、围墙、四面门址、门址旁的水井、四角配方(曲尺形建  相似文献   

20.
吐蕃刍议     
唐代吐蕃政权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羊同、苏毗、达布、工布、娘布等部落属民,以及诸夷、诸羌、诸氐、鲜卑等族成分,纷纷汇聚于吐蕃的旗帜下,以“蕃”族自称。同时,把吐蕃王朝在传统习俗基础上制定的律令作为统一的行为准则,从而在共同的地域上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和民族意识。从吐蕃王朝开始,一个统一强大的“蕃”(音b)族赫然著称于世。此后,历时千余年,融合了不少别的民族成,发展成今天的藏民族。“藏人”是他称,始于清朝满族。 从历史的实际过程考察,藏族也和汉族及其它各民族一样,是多元融合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建立吐蕃王朝,以“蕃”自称的这一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