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亚婷 《区域治理》2022,(12):225-228
精美的刺绣工艺能够让服饰变得有灵魂且有内涵.花腰服饰是彝族尼苏支系的民族传统服饰,因其妇女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所以被称之为"花腰彝族".随着时代的发展,花腰彝族的刺绣功能和图案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本文对彝族花腰刺绣纹样的艺术特征及工艺作深入分析,重点探讨其审美特征中的差异化表现,以此希望推动彝族花腰刺绣纹样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2.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长期流寓汉口的姚江(今浙江余姚市)名士叶调元,刊行了他花费10年心力写成的《汉口竹枝词》。这本诗集不但在清代的武汉、北京与上海等地受到好评,到了20世纪80年代,其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3.
满族人民在长期社会斗争和生产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补绣艺术就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绚丽的鲜花。 补绣也叫钉线,是清代产生于民间的一种刺绣艺术〔注〕。它与一般色彩艳丽的丝绸枕顶等的刺绣不同,是以家织布做材料,以黑白为色彩而构成的。纹样以粗壮的黑线造型,粗犷有力,黑白分明,自然和谐,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4.
清道光《洞庭湖志》 ,是洞庭湖的第一志 ,始于清乾隆十五年 ( 1 750 ) ,成于清道光五年( 1 82 5) ,全志 1 4卷 ,50万字。该书第一次分门别类地记载了洞庭湖区的湖泊、山峦、水道、洲港、堤垸、税课、兵防、风俗、物产、古迹、祠庙 ,第一次用编年体记载了洞庭湖区的自然灾害、藩封、战守 ,用捃摭的方式保存了洞庭湖的古史和神话 ,并且较为完备地收录了洞庭湖的历代诗文 ,兼具史料价值和文学意义。整理时 ,根据文意加上标点 ,在书末以附录的形式增加《洞庭湖区古今重要地名对照表》 ,通过查阅 40 0多种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古籍 ,纠正了 1 0 0 0余…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整理了西北地区出土的双头鸟纹刺绣,并在与诺因乌拉、马王堆、敦煌等地出土材料对比的基础上对刺绣的纹样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理解:第一,认为双头鸟纹刺绣可能与诺因乌拉出土的鸟纹刺绣存在渊源;第二,认为主要的辅助纹样应该是源于茱萸纹,有些可能就是茱萸纹;第三,认为圆点纹可能仅是当时一种流行的样式;第四,认为倒置的三角纹可能与佛教中的“者舌”有关;最后,提出刺绣上的双头鸟纹样与西方流传至今的双头鹰纹样不应是一个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寿礼是人们诞辰日举行的人生仪礼,终生要重复多次,直到死亡。《晋书》乐志下:"遮尹羣后,奉寿升朝。我有寿礼,式宴百僚。"旧时,南京的寿礼也有别样的风俗情致。寿礼及蓄须旧时,民间举行寿礼大多只限于老人和小孩,给老人举行寿诞礼称"做寿",为小孩举行寿诞礼称"过生日",南京民间称为"长尾巴"。到后来,老人做寿亦有称"过生日"的。一般认为青年人不宜过生日,有折寿之意。故当小孩周岁生日(抓周)过  相似文献   

7.
正冯玉祥(1882—1948,字焕章),在民国时期赫赫有名,毁誉参半,被称作"布衣将军",也被称作"倒戈将军"。他的为人做事,常常不按常理,显得颇为另类。吴佩孚五十大寿,社会各界名流云集洛阳为其祝寿。冯玉祥是吴佩孚的部下,他送的寿礼与众不同,竟是一坛清水,别人送礼送的要  相似文献   

8.
历史批判与现实关怀:清代中期史学家的风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古今风俗之流变及其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是清代中期史学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清代中期的史学家评论风俗的重点,一是考察了清代以前风俗对朝代盛衰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二是批判清代中期社会上出现的不良风气,倡导士大夫阶层在引领风俗的良性发展上扮演重要角色,特别强调士大夫要树立廉耻观念。他们还总结出风俗的时代性、相对稳定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征。清代中期的风俗论,反映了考史学家的经世思想,体现了乾嘉史学的历史批判精神和关怀现实的学术品格,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会宇 《丝绸之路》2023,(2):161-168
新疆巴里坤团结东路清代墓地出土方补分为前、后两块,大小、形状、图案相同,由主体熊纹与“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辅助纹样构成。整体采用“三蓝绣”技法,多种刺绣针法并用,在平淡雅致的色调基础上,突出主体兽纹及代表皇权至高无上的“日”纹。纹样大体遵循对称环抱与中心汇聚两种构图模式,体现出“辨等威”的作用。根据图案构成推测,墓主极大可能是乾隆中期至嘉庆时期的五品武官。这块方补充实了出土补子资料,填补了巴里坤出土清朝品官补服空白。  相似文献   

10.
罗树杰 《民俗研究》2006,(1):251-256
由徐杰舜任主编,徐杰舜、周耀明、万建中、陈华文、陈顺宣等撰写的《汉民族风俗史》终于在2004年12月由学林出版社出版了。全书分导论·先秦汉族风俗、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明代·清代前期汉族风俗和清代后期·民国汉族风俗五卷,书后附录徐桂兰、唐怀宣等编写的1949—2000年汉族  相似文献   

11.
<正>土族生活的地区被誉为“彩虹的故乡”,这样的美称与土族颜色鲜艳的服饰密不可分,而土族服饰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就是装饰在领口、袖口、腰带等部位的精美刺绣,青海土族刺绣是中华民族刺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族刺绣纹样清晰、针法多变、颜色对比强烈,表现出了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土族人民热情奔放、  相似文献   

12.
补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王朝官员服饰的主要饰件,用以标明官员身份等级,佩戴于官员服饰的正后背及胸襟,运用织、绣、缂丝等工艺制作,分文官与武官补子。文官等级纹样为“禽”,武官纹样为“兽”。清代补服等级制度基本上沿用于明代,但是随着满洲贵族王朝的建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其在装饰纹样风格上有了不少变化,有着鲜明的清代补服特色。  相似文献   

13.
钟文典   《广西文史》2005,(3):107-110
1851年1月(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金田起义之前,以洪秀全为首的拜上帝会在广西的贵县、桂平、平南、陆川和广东信宜建立了五个活动基地。赖九是陆川基地的主要领导。  相似文献   

14.
祁隽藻在清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从政。他多次陈奏改革政治 ,体恤民情 ,崇尚廉洁 ,是清代一位眼界较为开阔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5.
《壬寅日记》是林则徐在清道光二十二年由陕西进入新疆时所写的见闻录,记载了西北地区的地理名称、山川关隘、气候特征、物产矿藏、生活习俗等风土人情,日记内容丰富翔实,为研究清代后期西北地区的地理人文保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考释蒙古北部诺因乌拉匈奴墓出土的一件刺绣毛毯上的动物纹和植物纹中,通过与大量我国北方和西伯利亚南部出土相同或相近时期的青铜牌饰、金牌饰、木雕器和纺织品上的类似纹样进行对比后发现,刺绣表现的是一种典型的野兽风格动物纹样,其中有耳鹰形动物与有竖耳、颈部鬃毛末端和尾端饰以钩喙有耳鹰头的虚幻动物应均是格里芬,而动物纹间间有的植物纹可能是生命树。  相似文献   

17.
甘政权 《江淮文史》2012,(2):166-168
1823年2月15日即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民间接财神的日子。庐州府合肥县东乡磨店新科秀才李文安家一派欢声笑语,不仅是欢庆节日,也不仅是庆贺李文安刚刚获取功名,而是因为李家再添一丁。根据风俗,正月初五这一天,财神赵公元帅走下龙虎玄坛,随机来到百姓之家,为其带来财运和吉祥。  相似文献   

18.
绢地长寿绣残片纹样及色彩复原黎忠义此件绣品是神居山二号汉墓覆盖于棺盖上的饰物,残长38、宽39.5厘米(图一),现存为包含有7个纹样单元的组织结构(图二)。这是西汉中期刺绣艺术的代表作品,原为彩色锁绣,现已全部褪成一片棕褐色,虽然失去了原有艳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九年一月二十日,在日本奈良市东约十公里的田原町的山中,发现了太安万侣墓。按日本学术界的一般说法,太安万侣(?——七二三年)是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的编者,还曾参与《日本书纪》的编撰,因而一些日本学者誉之为“日本史之父”。这样著名的历史人物墓葬的发现,引起了日本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京都国立博物馆长林屋辰三郎说:“这是可以与高松塚相匹敌的重大发现。”研究日本古代史的学者坂本太郎、井上光贞等也发表谈话,评论这一发现的意义。 太安万侣墓位于山腰。墓丘直径约八十公分,表面覆盖三十公分厚的土层,下面是厚约二十公分的“木炭椁”。木炭是以橡木、樱木等优质木材烧制的。“木炭椁”内为木棺(已腐朽),棺长八十  相似文献   

20.
祁晓庆  纪永元 《文博》2012,(4):82-85
敦煌市阳关博物馆藏有一件向当地征集的出土刺绣残件,形状呈不规则长方形,现存残面图案为包含有个纹样单元的云纹组织结构,云纹空隙中填充有带翼灵兽只,呈两两对称分布。根据纹样组织特点,结合各地出土丝织物进行分析,作者认为此绣品为东汉时期的云气动物纹长寿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