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铜铸镶青铜器是春秋时期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红铜纹饰的镶铸特征是器物铸造工艺的直接反映,但红铜镶嵌青铜器的制作技术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研究探讨。为此,通过直接观察法和X光成像技术,分析探讨了枣庄市徐楼村红铜铸镶青铜器纹饰镶铸特征。红铜纹饰有与器身基体等壁厚型和非等壁厚型两种。与器身等壁厚红铜铸镶纹饰和器身基体有平口直接镶铸和红铜预留凹槽镶铸两种方式。与器身非等厚红铜铸镶纹饰则利用红铜纹饰在器身浇铸时形成凹槽,红铜纹饰通过与纹饰相连的红铜支钉固定在范芯或在纹饰底部加入垫片方式镶铸于器物基体中。研究成果为红铜铸镶青铜器的工艺过程研究提供材料和证据。  相似文献   

2.
咸阳龚西战国秦墓出土的青铜器为研究战国时期秦青铜容器的铸造技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本文对龚西战国晚期秦墓M8出土的两件铜壶,通过表面观察结合X光摄像考察其制作工艺痕迹,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手段开展成分及显微结构分析,揭示两件铜壶壶身及表面装饰的制作工艺、材质特征。结果显示,两件铜壶均为铸造,器底和铜环预先铸好后置于范中,与器身铸为一体。器身和器底均为铅锡青铜(铜锡铅三元合金),但成分有一定差异,镶嵌的装饰金属片为高铅青铜。铜壶的器底分铸工艺和高铅青铜镶嵌工艺为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3.
李健  刘云 《文物春秋》2013,(1):12-20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战国镶嵌蟠螭纹铜豆,相关著录认为该豆器表的镶嵌装饰物为松石,并定其名为"嵌松石蟠螭纹豆"。本文以存世的燕式青铜器与此铜豆进行形制、纹饰与装饰技法的比对,并通过对镶嵌物性状及锈蚀状况的分析,对故宫藏铜豆器表镶嵌物为松石这一结论提出否定意见,认为该豆的器表装饰工艺应为红铜嵌错。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的部分典型玉器的材料属性与制作工艺,用多种无损科技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现场分析,获取了玉器材质矿物组成、纹饰微观形貌、穿孔孔径及内部微痕特征、表面琢磨微痕等综合物理化学信息。基于科技分析结果,确定了玉器的材质属性以及玉器表面纹饰、钻孔、琢磨等制作工艺相关信息。结合考古学背景资料信息,探讨了长子口墓地出土玉器在材质、器形、功能与工艺之间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错金银工艺是战国秦汉时期主要用于青铜器装饰的工艺,是青铜器制作技术与金银工艺的完美结合。起源于商的错红铜工艺,到战国晚期逐渐成为错金属工艺的主流。这种华丽的装饰艺术风格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6.
刘百舸  涂婧 《四川文物》2023,(1):107-114
红铜铸镶是东周时期一种高超的青铜器表面装饰工艺,此工艺基于范铸法,其技术源于垫片工艺。目前已知的红铜铸镶青铜器相对多见于鲁南地区、中原地区及楚文化区域。基于纹饰的形式设计、工艺特征以及纹饰的铸造缺陷等,对绵竹清道出土铜豆、铜钫进行考察,证明二者均采用了红铜铸镶工艺。绵竹清道所出此两件铜器是迄今已知的、距红铜铸镶青铜器发祥地最远的案例。通过将两器的纹饰设计,尤其是铜豆上具有的高度特征性的勾连纹,以及铜钫整体装饰风格,与目前已知的红铜铸镶青铜器进行比较,可以认为,此两件铜器的年代应为战国初期,不晚于战国早期。考虑到此类青铜器的铸造难度和高度统一的纹饰风格,以及目前所见的分布区域,蜀地工匠应无自作该器的可能性,此两器应为舶来品,流转至蜀地。  相似文献   

7.
三、以镶嵌作装饰的青铜器在青铜器上镶嵌纹饰,有种种不同的材料,从考古发掘看,最早的材料为绿松石。如在二里头时期的墓葬里,就发现有嵌绿松石的兵器。到了商代,出现了嵌赤铜的青铜器,如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嵌赤铜棘纹戈。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镶嵌工艺空前发展,这一时期镶嵌用的材料,主要有金银、赤  相似文献   

8.
所谓青铜镶嵌工艺,即在青铜器物上镶嵌各种不同的物件作为装饰纹样,如嵌松石、玉石、赤铜、金、银、水晶、宝石等等。本文着重谈谈在青铜器上镶嵌赤铜和金、银纹饰及其工艺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铜器表面装饰,摘其要者,大致有铸纹、焚失法附饰、失蜡铸造纹饰、刻纹、镶嵌宝石、鎏金、错金银、错红铜、镶红铜、表面膏剂富锡、表面擦渗富锡、表面液态富锡、嵌螺钿、金银平脱、包金银、贴金、彩绘、糙面天然花纹、表面着色、掐丝珐琅、斑铜、乌铜走银等。从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起至明清,时代跨越逾四千年,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装饰技艺、繁花似锦的铜艺术品。  相似文献   

10.
从商代早期开始,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可以在青铜器表面铸造出成熟的纹饰。如果当时具有一定的绘画水平,青铜器纹饰的发展就应该与同时期玉器的纹饰相一致。但从出土的情况看,玉器纹饰落后于青铜器,始终显得与其不同步。通过对商周青铜器纹饰制作工艺的研究,以及做相应的范铸模拟实验后,我们认为,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制作一般属于几何造形,是普通人较容易操作的,基本不需要绘画技能。本文以商周青铜器中乳钉纹的制作工艺为例,说明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制作工艺属于几何造形。  相似文献   

11.
<正>"从二里头、二里冈时期具有中国自身特点的复合陶范铸造技术开始形成起,到小屯时期,由于分铸普遍使用以及其它社会因素的促使,出现了商代青铜器铸造的高峰,影响整个西周时期。"①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出现了包括分铸、铸焊、锻打、鉚接、红铜镶嵌、错金银、鎏金等多种成形、装饰技术在内的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修复理念的指导下,对一件战国镶红铜鸟兽几何纹青铜壶进行保护修复,通过分析检测与研究、制定修复方案、保护修复处理、装饰工艺等步骤,介绍了现代青铜文物保护修复的基本要求和流程,探讨了此件特殊工艺青铜器的修复工艺,对其精美纹饰和装饰工艺进行赏析,同时提出了保护修复后的保存建议.  相似文献   

13.
红铜镶嵌鸟兽纹铜壶出土于湖南长沙,糟朽、残破,该件文物表现了战国冶金工业高度发展的镶嵌红铜工艺。在阐述保护修复理念的同时提出针对不同的具体的文物灵活运用文物保护原则,从该器不同于其它青铜器的特点进行了修复工艺的探索;对该器的胎体、镶嵌部分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对该工艺的实施方法、过程、特点进行了论述,得出了该方法是修复镶嵌青铜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期青铜器表面装饰技术发展迅速,装饰方法多样,纹样繁复,纹饰中多有填彩现象以凸显其表面图案的装饰性,但目前与此相关的科技分析较少——相关研究多围绕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含义展开,尤其是白色填彩的分析仍处于空白。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曾国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本研究使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X射线衍射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手段,对该墓地出土青铜器表面纹饰阴线中的白色填充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石英和某种黏土矿物混合而成。该研究为东周时期青铜器表面纹饰的填彩工艺提供了新的证据,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出土实物的观察和做模拟实验的发现,笔者认为,商周青铜器的纹饰技术伴随其范铸分型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同时它也引起铭文技术随之变化。商周青铜器纹饰技术具体的发展脉络为:夏代青铜器制模、制范技术不规范,纹饰技术处于摸索阶段。商早期青铜器范铸分型技术已具成熟的工艺设计思想,在素范面压塑纹饰的"纹饰压塑技术"出现;商中期青铜器纹饰技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出现了"纹饰堆塑技术",且与"纹饰压塑技术"兼容并用;商晚期青铜器纹饰技术达到顶峰。西周青铜器范铸分型技术无明显进步,纹饰制作技术显示退化趋势;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范铸工艺分型增多,纹饰技术发生改革,发明了单元纹饰范拚兑技术。  相似文献   

16.
成都商业街船棺出土漆器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业街船棺出土漆器与楚漆器相比有相似之处,但区别是十分明显的。商业街船棺出土漆器的纹饰完全是模仿同时期中原式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和红铜镶嵌的龙纹。题材单一,缺少变化,从漆器的这些特征推测,战国早期前后的蜀国青铜器中应有较多中原风格的青铜器,说明蜀的上层统治向慕中原化。  相似文献   

17.
商周以来青铜器物常饰有华丽生动的花纹,这些意匠奇妙的纹饰表现了该时代的工艺美术特征,也表现了人们的观念形态,因而具有重要价值,历来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这种传统工艺在春秋战国时期虽占有重要地位,盛行一时,但在史籍中却找不到具体的技术记述。过去,一般认为这类纹饰是红铜锤成薄片或长条,然后压入预铸的纹槽中而形成的。本文从纹饰的表面状态,宏观及微观孔洞的形状和排列,晶形的特征及模拟实验的立证,可以断定,青铜器上的红铜纹饰是以铸造的方法形成的。对所取之古代红铜的相结构进行了显微组织分析。从微量元素的含量,共晶体结构的特征,初步认为此红铜的组成是晶体为α固溶体,灰色呈网状分布灰点为(Cu—Bi)共晶体中之Bi。此外曾有Cu_2O 夹杂及“孤岛”状缩松。本文最后部分对如何实现铸造纹饰的工艺进行了复原试验并提出了看法。1978年湖北随县擂墩墩发掘了战国早期着国国君曾侯乙的墓葬,根据随葬的楚惠王五十六年所铸缚钟,可以断定其年代为公元前438年或稍后一些。墓中出土的大批文物为学术界研究先秦时期科学技术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总重达十吨的青铜器件(1)。数量之多,体形之大,有力地证明了战国早期青铜冶铸业所达到的巨大生产能力;复杂的器形、繁美的纹饰,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术水平。本文将对此墓中青铜器红铜花纹的铸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传统的青铜器装饰工艺主要采用直接范铸而成,即通过在范上进行雕刻,而在器物表面形成浅浮雕的纹饰,这种装饰风格往往突出青铜器的雄浑质朴,也恰符合其主要承担的礼器作用。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青铜表面装饰工艺出现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铁器的大量使用,为青铜器装饰提供了新的工具,青铜器表面装饰也逐渐追求线条与色彩,继而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种装饰工艺。一、包金银、贴金银利用金、银质地柔软、延展性好的特点,将其锤揲成金片、金箔,包裹或贴附于器表作为装饰,称为包金和贴  相似文献   

19.
谈谈战国青铜器的镶嵌技术郭礼典我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时代就已经发明并掌握了冶炼技术,开始制作铜器。到了商周时期才真正进入青铜文化高潮,从考古材料看,这个时期在全国各地出土大量造型优美的青铜器。青铜配料是在原有的软质红铜中加入适量的铅锡合金、呈青灰色...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就群舒青铜器的装饰与铸造、用器制度与葬俗、铭文特征等三方面展开论述。文章认为这批青铜器喜用立体装饰,纹饰较简洁,同时追求器表的光洁;其用鼎方式较特殊,以对鼎与单件牺鼎的组合为主,牺鼎被认为是盛装肉汤的容器;有铭青铜器数量较少,以单个族徽式铭文为主,所见多字铭文内容与格式与中原地区基本一致。总体看,群舒青铜器特征与中原青铜器趋同,但地方特征明显,并在纹饰、制作技术、铭文等方面保留了若干春秋之前青铜器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