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贵州历史发展进程中,会馆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记录贵州历史与文化的经典符号,会馆这种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传承着多元文化的载体,至今仍留存于各地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明清两代,在贵州的外省各地移民相继修建会馆,各省籍移民修建的会馆规模大小不同,遍及贵州省内大小城镇。  相似文献   

2.
张扬 《江淮文史》2006,(4):155-162
在历史上,安徽会馆数量众多,散落在全国各地,甚至是海外。像北京,除了安徽会馆外,还有歙县会馆、泾县会馆、宣城会馆,等等。另外,济南、南京、苏州、扬州、上海、武汉、广州等地也有安徽的会馆。虽然这些会馆名称不一,但都是安徽人聚集的地方,是安徽儿女踏破铁鞋、纵横四海时的  相似文献   

3.
会馆建筑是明清时期兴起的一种公共建筑类型。在移民兴盛的年代,自贡的盐商会馆由来自全国各地的盐商所建,其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呈现着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文化交融现象。文章以自贡现存盐商会馆为考察对象,结合自贡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对现存盐商会馆所在位置、修建年代、建筑特色和保护情况等进行梳理,针对保护现状提出对应的策略,有利于后期自贡盐商会馆建筑的保护及相关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劳求 《古今谈》2005,(1):58-59
会馆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有一段历史,以其性质,有同乡会馆与行业会馆之别。绍兴的会馆前期以同乡会馆为主,职能主要为应试者服务,后期以行业会馆为主,其职能为商贸金融交易服务。绍兴地处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由于金融商贸活动的需要,遂产生行业会馆。行业会馆,可谓金融商贸的同业机构,是同业聚会交流信息和议事的场所。大凡较大的行业,  相似文献   

5.
下司古镇     
正下司古镇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清水江上游,贵州省凯里市西南部。古建筑群中有川滇会馆、江西会馆、两湖会馆、福建会馆、广东会馆及禹王宫、观音阁等。素有"人文下司,天造山水"、"小上海"、"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是国家皮划艇示范基地、中国红蒜之乡,锌硒米之乡,世界名犬下司犬之乡。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商业繁荣、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人口的发展和迁移、商业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分工的加快,在沿海一些工商城市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横向交流,会馆组织正是在这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最初的会馆是明永乐年间的芜湖人在北京设置的芜湖会馆,属于为同乡官宦聚会和仕子赶考寓居目的而建的。商人会馆直到万历年间才在苏州出现,继而进入京师,再向全国各地扩散。在北京、上海、  相似文献   

7.
《沧桑》1993,(3)
海外宗亲会馆是海外华人为了生存而成立的互助性质的民间社团机构,大致包括三个类型:①地缘性的,如“福建会馆”、“海南会馆”等。②业缘性的,如“出租车公会”、““建筑业公会”、“咖啡商公会”等。③血缘性的,如“王氏宗亲会馆”、“张氏宗亲会馆”等。新加坡有一个“汾阳会馆”,从字面上看是地缘性会馆,其实是血缘性的会馆,是郭氏宗亲的会馆,之所以命名“汾阳会馆”,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汾阳王”郭子仪。海外华人对会馆非常重视。从理论上说,海外人士认为“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太平”,人类文化之进展,国家社会之繁荣,有赖于族人之  相似文献   

8.
岑永枫 《贵阳文史》2010,(4):104-109
<正>在贵州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传承着多元文化、至今仍留存于各地的会馆,作为记录贵州历史与文化的经典符号,无疑是见证贵州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物,是研究贵州历史和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依据。会馆真实地记录和见证了自明代贵州建省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外省移民大量进入贵州的状况,同时也记录了历史上的贵州不断广纳中  相似文献   

9.
正"会馆"是同乡人在异乡、同业者在异乡或本地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一种有专门馆所依托的民间组织。地缘和业缘是该组织存在的社会基础。会馆可方便同乡人在异乡之间进行交往、交流,在面对困难和利益时,大家可以同心协力,合舟共济,共享利益,共谋发展。北京作为古都,历史上与地方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的联系,因此也是会馆密集之地。一部72万字的《北京会馆基础信息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北京会馆历史资料。按照大数据的标准,本书提供的基本"字段"包括:会馆名称、会馆名称变更、会馆性质、建立年代、1960年代登记地址、现地址、存  相似文献   

10.
天后是中国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上海是其重要信仰圈.晚清至民国时期,上海的天后祭祀活动有官方与民间两种形式,早期两者互为促进;进入民国后,官方所建庙宇尚存,而官方仪式却不再举行,但民间的信仰活动仍有持续,尤其在沿海省籍移民中仍然盛行.闽粤商人是上海天后信仰的基本信仰群体,上海的闽粤会馆几乎都合天后庙宇与会馆建筑于一体.虽然上海其它省籍会馆祭祀天后现象不在少数,但在神偶供奉排序、仪式活动方式等方面与闽粤会馆存在诸多不同.就上海闽商而言,天后不仅是海神、行业神,还是乡神.天后信仰使大多数闽商会馆在同籍商人中具有凝聚力和亲和力,其中一些会馆在进入民国后仍具超越同乡会的活动能力,与天后供奉有关.  相似文献   

11.
会馆是各产业行帮的信息窗口,以及行帮集会、社交、寄居的场所,还是同乡商人在外埠的势力基地。会馆中人们的交往,能够联络乡里感情,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播,于是桂北会馆里搭建戏台以娱人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些会馆中的相关记载,成为广西戏曲研究的珍稀史料。桂北会馆碑刻凸现了当时当地戏曲生态:一是反映出戏台是会馆构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展现了会馆戏台演戏历来受到欢迎,曾在民众中引起轰动效应的情形;三是记录了会馆的戏曲演出是普遍存在并持续不断的。  相似文献   

12.
1911年11月的一天,上海钱业会商处总董事朱五楼正在闸北湖州会馆会商大事。突然,一群佩带袖章的革命党人包围了会馆,一位军官模样的人带着几个头戴鸭嘴帽的人,闯进了办公室,手里扬着一张令纸,厉声喝道:“奉陈都督之命,羁押钱业会商处总董事朱五楼。”那军官模样的人还未说完,手  相似文献   

13.
王日根先生近著《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一书于一九九六年五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分“明清时代会馆的演进”、“明清会馆的兴盛背景及内部运作”、“明清会馆的社会功能”、“明清会馆的文化内涵“等四章,前有“绪论:令人梦断魂牵的乡土情结”,后有“结论:由社会变迁反观明清会馆的历史地位”,并附有本书的英文提要和主要参考文献,前有杨国桢先生撰写的序言,对该书作了很中肯的评介。  相似文献   

14.
昆明石屏会馆是昆明市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会馆,是茶马古道上17所石屏同乡会馆之一。本文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及实地调研法、访谈法,从文化资本、动因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创新路径方面,探索其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最后提出会馆文化再生产的提升与创新策略,以期有助于会馆文化的传承保护以及会馆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会馆是旅居异地的同乡人 ,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自发组织的民间社团 ,首建于明 ,至清而盛 ,不但林立于京师街区 ,而且其他通都大邑 ,甚至府、县、乡镇也有存在。至今 ,已有几部讨论会馆地理分布研究的著作问世 ,然而由于缺乏全面性的文献和调查材料 ,对内陆偏远地区会馆地理分布状况尚没有进行全面准确的论述。 190 1年始建于上海的东亚同文书院 ,从 190 7年至 194 4年举行中国内陆大调查旅行 ,对全国大小城市内的会馆进行了实地调查。至今 ,尚未有人利用同文书院调查资料来阐明全国会馆的地理分布。因此 ,本文试图以此资料为依据 ,来进行有关的研究 ,并详列各大小城市会馆之名 ,以为今后中外学人进一步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16.
论会馆与清代广西社会的互动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广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力度范围的增大、文化的区域差异与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促成了会馆兴盛之局。兴盛时期的会馆在整合清代广西社会秩序、构建市场网络、保护公平贸易、繁荣文化艺术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推动清代广西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前期的四川是一个移民大省,又是一个移民会馆数量极大的省,拥有丰富多彩的移民文化资源,历经二三百年的巴蜀大地,移民会馆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现今会馆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十分重要。蜀中陕西会馆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为其中之一方面。  相似文献   

18.
秘鲁的华人会馆大约有二十多个,分布在全国各地,总会馆叫'通惠总局"。华人会馆是慈善机构,六十岁以上的老华侨可以免费住入会馆。设在利马唐人街中心的  相似文献   

19.
上海的会馆公所最早出现于康熙年间,清中叶达到鼎盛。文章以碑刻资料为考察中心,解读清代会馆、公所的习俗,挖掘清代上海会馆、公所的社会组织民俗的深刻内涵,为丰富清代社会民俗史和社会民俗学的研究做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20.
福州的会馆     
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福建省会所在地.亦是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清至民国初年,福建省各地府、州、县及其他兄弟省在福州建立大批会馆。民国初年.各会馆的活动较为经常。后由于战乱频繁.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封锁,省会内迁,会馆活动逐渐式微。抗日战争胜利后,福州商业一度复苏.会馆活动又有起色。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州绝大多数会馆还保存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