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登报坛主《民立报》笔政章士钊(1881—1973年),字行严,笔名黄中黄、青桐、秋桐、孤桐等,湖南长沙人,1907—1911年留学英国。章士钊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学者,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位卓越的宣传家。他一生主办、主编和主撰了多...  相似文献   

2.
卞孝萱 《文献》2006,(3):188-190
章士钊先生,字行严,别号甚多,以"孤桐"最为世人所知.湖南长沙人.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学者.所著<逻辑指要>、<柳文指要>,均已出版;拟著<论衡指要>,未成而逝.三"指要"之一的<论衡指要>虽未成书,其阶段性的成果,已为学者引用.  相似文献   

3.
郭华清 《安徽史学》2005,8(2):90-94,107
章士钊与段祺瑞曾是政敌,然而1924年章士钊开始依附段祺瑞,成为段的军师和执政府的重要成员.本文主要论述章士钊与段祺瑞的关系,以及章士钊依附段祺瑞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以字行于世。至于他的笔名则很少有人研究。已故著名现代文学收藏家瞿光熙先生曾撰《关于郁达夫的笔名》一文,对郁达夫的笔名进行了考证,证明郁达夫曾以"曰归"的笔名发表过两篇文章,他写道:郁达夫确实有个笔名"曰归"。  相似文献   

5.
正因山因仙,众说纷纭关于黄鹤楼的得名,主要有"因山说"和"因仙说"两种说法。其中"因山说"主要依据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该说法意在强调黄鹤楼所建的地理位置为黄鹄山,而古时"鹄""鹤"二字一音之转,所以黄鹄山又名黄鹤山。那么,在黄鹄山上的建的楼自然取名黄鹤楼。这一说法影响颇深,后世不少关于黄鹤楼得名的说法皆采纳之,如南宋学者张栻曾载,"黄鹤名楼,以山得名也。  相似文献   

6.
郭华清 《安徽史学》2001,16(4):37-41
1905~1911年章士钊曾有过一段在日本和英国留学的经历。在这一过程中,章士钊的思想改变很大,由一个极端的革命论转变为一个平和的调和论,从主张废学救国转变为主张苦学救国。本考察了章士钊赴日前及其在日、英的留学经历,详细地探索了章士钊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7.
1903年的上海,先后出现了两个译本:8月,湖南长沙人章士钊(笔名黄中黄)所译《孙逸仙》出版;11月,江苏吴江同里人金松岑(笔名金一)所译《三十三年落花梦》出版。两个译本,书名不同,内容取自同一本日文版的《三十三年之梦》。金松岑的泽本,于是年11月20日在日本印刷,五天后发行,印刷时间和实际发行时间有差距,所以有人把金松岑的译本归到1904年。  相似文献   

8.
正章士钊与陈独秀两人交往密切,早年曾一起革命,陈独秀创建中国共产党后,两人因政见不合而分道扬镳,但在个人感情上仍然彼此关心,诗书往来不绝,私谊长存。1932年,陈独秀被捕,章士钊多次出庭为陈独秀辩护,时人称章士钊"有古义士之风"。章士钊晚年在《与黄克强相交始末》一文中曾说:"吾弱冠涉世,交友遍天下,认为最难交者有三人:一陈独秀,一章太炎,一李根源。但吾与三人都保持始终,从无诟谇。"陈独秀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何时开始冶铁并使用铁器的?这个问题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经过长期的争论,目前可归纳为以下四种说法. 夏代及夏代以前冶铁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有:章炳麟、周则岳的"禹贡时代起源说"①、骆宾基的"唐尧虞舜之世起源说"②、赵恩语的"公元前3500~公元前4000年起源说"③、阙勋吾的"夏代建国以前起源说"④.  相似文献   

10.
何立波 《神州》2008,(3):36-41
章士钊,曾任段祺瑞军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这迥然不同的两个人之间,却有着一段特殊的交往经历,彼此影响很深。李大钊对章士钊仰慕已久章士钊,字行严,21岁时考取南京江南陆师学堂,并成为该校的学生领袖。22岁时,章士钊担任进步刊物《苏报》主笔。24岁时流亡日本,成为孙中山、黄兴的策士。章士钊曾得到过袁世凯的青睐,袁曾邀他担任  相似文献   

11.
丘逢甲 (1864-1912)字仙根,又字仲阏,号蛰仙,笔名仓海,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豪和爱国诗人,曾被梁启超誉为“诗界革命之巨子”,关于他的籍贯,历来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广东蕉岭人;二、台湾彰化人; 三、台湾苗栗人。  相似文献   

12.
正1966年8月29日,一群北京大学的红卫兵闯入章士钊住宅,批斗、抄家两个小时。当日,章士钊写信向毛泽东报告挨斗情形。9月1日,毛泽东回信——行严先生:来信收到,甚为系念,已请总理予以布置,勿念为盼。顺祝健康。同日,周恩来指示301医院接受章士钊及程潜、傅作义、蔡廷锴、李宗仁住院保护。三个月后,形势稍缓,章士钊回家居住,读书写字,闲适度日。然而好景不长。1967年春,街头出现反击"二月逆流"和"打倒刘少奇"  相似文献   

13.
"逻辑"之译名出现,始于严复,时在晚清."逻辑学"之译名,定于章士钊,行于民国.清代,这一学说有多种称谓,包括辨学、名学、论理学、名理学等,每一种名称都有其确立的背景与理由.  相似文献   

14.
我是平凡的人做平淡的事,50多年来,一直不愿多讲自己的故事.但前段时间偶然与同志谈起自己的人生经历,发觉"工人""农民""战士"三种身份自己都曾体验,也算少见,遂应邀提笔成文,做一回顾.  相似文献   

15.
《百年潮》2021,(2)
正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为了探索新思潮,寻求救国济世的道路,以周恩来、邓颖超等为代表的爱国进步青年于1919年9月16日在天津成立了觉悟社。觉悟社成立后,本"革心""革新"的精神,以求"自觉""自决"为宗旨。关于觉悟社的存在时间,有不同说法,比较常见的有"只有短短三个半月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或"共存在一年多时间"等。从相关资料来看,  相似文献   

16.
丁东 《文史博览》2005,(10):4-11
20世纪70年代,写作组在中国大陆曾经领导官方舆论。影响最大的是以梁效为主要笔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和曾用罗思鼎等笔名的上海市委写作组。其次还有以初澜为笔名的文化部写作组、以唐晓文为笔名的中央党校写作组、以洪广思为笔名的北京市委写作组等。  相似文献   

17.
陈铁健 《百年潮》2004,(6):68-73
章士钊(行严)于1973年以92岁高龄逝世,一生跨越19、20世纪,涉足政、学两界,是一位矛盾而有争议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祖远 《文史月刊》2010,(4):72-73
<正>总布胡同坐落在北京东单北大街,是一条老胡同,有着600多年的历史。之所以叫它"总布胡同",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总捕衙署(相当于现在的市公安局)曾设在这条胡同,后来可能是"总捕"这名儿不  相似文献   

19.
正旧时文人讲究用名规矩,编撰家谱、书写婚书、签订契约等正式场合必须用"名"。等到长大成人读书考学时,为了同人之间能够相互礼貌称呼,就会为自己起"字",其内容往往是"名"意的补充或延伸。再到后来,为了表达自己的独特抱负,就会起"号"。所以,旧时文人大多拥有"名""字""号"三个不同的标签,甚至有时候还用笔名,从中可看出家长的祈盼和文人自己的追求。在日常交流中,一般常用字、号相称,而不会直呼其名,以示敬重。顾炎武(1613—1682),  相似文献   

20.
时尚的历史     
生活在任何时代的人们,无不有追求时尚的要求与权利。这显然与生活的本来意义相生相伴。在传统社会中,当然也会出现一时大众共同追求的东西,并具有通行、逐时之类的含义,随之也就有了"时方""时彦""时食""时货""时新""时样""时髦"这样的说法。不过,上面的诸多称谓,观其大概的意义,仅有"时新""时样""时髦"三词,与后来所谓的时尚有所关涉。如"时新"一词,总体上是指应时的新异物品。这一词既可指应时的新异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