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画中二龙交尾图略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画中二龙交尾图略释李建从全国各地已出版的汉代画像石、砖图册和已发表的汉画像石、砖墓的发掘报告来看,二龙交尾图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它们在墓葬中有着固定位置,一般被安置于墓门楣上,也有少量配置于墓门柱上或其它部位。其画面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左右二龙交...  相似文献   

2.
1999年 8月 3日- 9月 8日,在河南省浚县贾胡庄发掘清理了一座东汉时期的砖石混砌多室画像石墓,出土画像石4块,雕刻画像5幅。其中有铺首衔环图、鹤鸟育雏图、伏羲女娲交尾图、羽化升仙图等。艺术表现手法独特,为进一步研究汉画像石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杨锡开 《丝绸之路》2014,(14):38-39
在反映战争内容的汉画像石上,胡汉战争图居多。胡汉战争题材画像的出现,反映了"胡虏殄天天下安"、以求吉祥平安的思想。在临沂馆藏汉画像石中,有五幅胡汉战争图,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4.
汉代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时代。人们以往对汉代历史的研究,多是从文献记载,考古发掘资料及实物等方面入手进行论证。本文试从一幅汉画像石着手,通过画像反映的内容,从一个侧面对汉代南阳铁农具进行论述,进而对南阳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情况有更深的了解.一、"中耕图"所反映的铁农具河南是全国汉画像石出上较多的地区之一,而南阳又是河南汉画像石的集中地.南阳汉画像石制作精美、构图严谨,内容丰富,可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汉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1994年3月,南阳市…  相似文献   

5.
汉画像石上的接吻图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画像石上的接吻图考辨杨爱国汉画像石上有一类图像虽不多见,但其含义却耐人寻味,这就是接吻图。迄今所见接吻图有以下3幅:1942年四川彭山县东汉崖墓出土双人接吻石雕1件,位置不详。男女2人跪坐于地,搂抱在一起,做接吻动作,四周无它物①。1969年四川荣...  相似文献   

6.
汉画像石是汉代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画像内容集汉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民情之大全,被誉为“汉代社会的大百科全书。”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术界对汉画像石的研究愈来愈重视,已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图集和专著。但是。在汉画像石的研究上出现了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这就是在河南、山东等地陆续发现了一批清末民初作伪的汉画像石,估计这类刻石还会时有发现。就目前发表的有关汉画像石的一些文章而言,由于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已引起了材料上的混乱。在河南洛阳市郊北窑村,一位马姓村民家中发现的一块画像石  相似文献   

7.
<正>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艺术品类,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汉画像石对未来充满了乐观、对生命充满了渴望,是古典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从本质上讲,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了画像的建筑构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表现了汉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是中华艺术的延展。从艺术表现上讲,汉画像石是一种装饰画,是为丧葬礼制性建筑服务的刻在石头上的装饰性较强的画,  相似文献   

8.
在傅惜华编的《汉代画像全集》中,有一幅传出自山东沂水的“鲍宅山凤凰画像”,因其中有所谓“元凤”二字铭刻,便著录为西汉昭帝元凤年间(前80~前75年)的画像石。约在60年代李发林《略谈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及其分期》一文,又首引此例作为最早的有纪年汉画像石的例证。随着对汉画像石研究工作的开展,“鲍宅山凤凰画像”的名声和价值日增,该资料已被研究和介绍汉画像石的文章、著述广泛引用,并被推定为山东乃至全国有纪年的汉画像石最早的例  相似文献   

9.
商丘汉画像石名不见传,过去只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为数很少的研究商丘汉画像石的文章,多是因为墓葬材料发表的少,难于作内容全面拘论述,更难于就画像石的某一方面作深刻的探讨。近几年来,我们在画像石征集和考古发掘方面做了些工作,画像石的题材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尤其是1989年9月中国汉画学会成立大会暨河南省艺术考古研究会年会在商丘召开,来自省内和全国的二十多位汉画专家对商丘汉画像石各抒已见,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全面研究商丘汉画像石的条件日趋成熟。本文仅就商丘汉画像石的渊源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期得益于专家和学者的指教。  相似文献   

10.
宝应《射阳汉石门画像》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射阳汉石门画像》是我国汉画像石刻中出土时间较早,影响较大的汉画像石刻之一,于清乾隆年间出土在江苏宝应县射阳镇而得名。因当时全国出土这类汉画像石刻为数不多、特别是射阳所出的这组汉画像石刻中,又有一幅内容属“圣贤”画像——》孔子见老子》图,则更为引人瞩目。随后,许多金石学家相继著文,将它编纂在有关著录中,其中主要有《金石萃编》、《两汉金石记》、《平津读碑记》、《半毡斋题跋》等数种。《射阳汉石门画像》就是《半毡斋题跋》一书中的题目。但这类著录都因受到当时印刷条件的局限,仅有文字说明,均无画像拓本附录,读者无法进行图文对照,使这份重要资料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而且,文字内容亦因各家说法不一,涉及汉画像石刻的出土、件数、画像内容、时代及墓主等各个方面,也就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山东平阴县实验中学出土汉画像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山东平阴县实验中学发现一座拆用汉画像石建造的晋墓,共出土汉画像石12块,这一组画像石时代不一致。其中7号石孔子见老子图上的人物多榜题,其中位居颜渊之前的"左丘明"是前所未见的。  相似文献   

12.
画像石是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①,因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所以常称为汉画像石。作为我国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汉画像石具有质朴、深沉的民族本土艺术特色,体现了大汉帝国的时代特色和豪迈情怀,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山东是我国汉画像石分布的主要区域,汉画像题材内容丰富,雕刻技法多样,发现时间早,延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3.
陕北汉画像石是全国汉画像石分布区域之一,而绥德又是陕北汉画像石分布的中心,它以其出土量多、内容丰富、构图精美、保存完好而为世所瞩目。  相似文献   

14.
南阳是汉代画像石刻的主要产地之一,画像石墓星罗棋布。除经过科学发掘的几十座墓葬外,因各种原因而拆除的画像石墓还有很多,虽然经过多次收集,仍有零星画像石块散布在民间。为保护这些画像石,南阳市于1984年11月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普查。在街旁井沿,水坑边,桥下等地方发现了近百块汉画像石。这些画像石的内容广泛,有的画面尚属首次发现,还有一些是曾经被鲁迅先生收藏过的。这里选出了二十余幅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徐州,古称彭城,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素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称,两汉文化遗存资源丰富,“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被称为中国汉文化“三绝”,而其中汉画像石与南京六朝石刻、苏州园林又并称“江苏三宝”。优秀的两汉文化成为徐州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金色名片,在国内外广泛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构筑了江苏“南有吴韵、北有汉风”的鲜明资源禀赋和文化发展版图。  相似文献   

16.
从汉画看汉代辟邪风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玉金 《民俗研究》2000,(2):89-100
汉代画像石是汉代墓葬(祠堂、石阙)的建筑材料,是雕刻和绘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目前,全国共出土汉画像石六干余块,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四川、陕北等地。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为我们研究汉代民俗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本文主要根据汉画像石资料对汉代辟邪风俗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高文先生编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四川汉代画像砖》和由巴蜀书社出版的《四川汉代画像石》两书,汇集了四川境内出土的汉画像砖(含纪年、文字砖)、画像石拓片(照片)606幅,与目前我国发现的汉画像砖、画像石较多的几个省区和已出版的汉画专著相比较,具有显著的地方特点:画像石,以众多汉阙画像和崖墓画像为全国罕见;画像砖,则以内容丰富而数量众多居全国之首。这六百余幅汉画作品,再现了四川境内1700多年以前的政治、军事、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的不同侧面,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大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8.
《文物》1982年第6期《泰安县大汶口发现一座汉画像石墓》一文,介绍了此墓后壁有一块画像石,石中部为两条相对的龙,两侧圆形天体内有四种祥瑞,东侧方框内为"蟾  相似文献   

19.
汉画像石中共有"嫦娥奔月"图四幅,皆出土于河南南阳的汉画像石墓中。四图在构图内容与造型艺术上呈现出各自的风格和特征;但通过对其在墓葬中的安放位置及与周边其它画像石组合关系的考察,则四图又具有着相同的现实功用与宗教意蕴,即通过对嫦娥获得不死之药而飞升入月的造型进行艺术化的表现,表达汉人热切企盼生命再生与生命永生的宗教情感。  相似文献   

20.
汉画像石中共有"嫦娥奔月"图4幅,皆出土于河南南阳的汉画像石墓中。4图在构图内容与造型艺术上呈现出各自的风格和特征,但通过对其在墓葬中的安放位置及与周边其他画像石组合关系的考察,则4图又具有相同的现实功用与宗教意蕴,即通过对嫦娥获得不死之药而飞升入月的造型进行艺术化的表现,表达汉人热切企盼生命再生与生命永续的宗教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