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分析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教育资源、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新的教育政策下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面临的契机和挑战,进一步剖析我国博物馆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究更好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有效路径,并提出了开发具有“公众参与”特征的分众教育活动,探索专业的馆校教育合作体系,以促进“博物馆+”跨界融合提升文化产品的教育附加值,以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实现协同教育的互补共进等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博物馆教育功能更好地发挥和实践推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刘阳 《东南文化》2023,(4):172-177
博物馆藏品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资源,是博物馆加快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实现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充分结合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我国博物馆藏品资源通过转化为课程资源、教材资源、教研资源和课外活动资源,主动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博物馆藏品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资源的实践探索虽初见成效,但仍面临着供给、版权、渠道和人才等方面的瓶颈亟待破解。为此,可通过提升藏品资源供给能力、打破藏品版权壁垒、畅通资源转化渠道、加强专门人才建设等举措来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3.
美国博物馆中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任何年龄各种职业的观众都可以享用。按照教育资源使用群体的不同,分为中小学、大学和成人三大组别,每一组有各自特殊的项目或课程。博物馆作为非正规教育机构,充分利用自身的藏品、科研和人员优势,从基础设施、人员配置、陈列展览、项目开发等多方面为观众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超越了学校教育资源的局限,成为校园之外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受到普通民众的认可和接纳,达到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目的,扩大了博物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美国博物馆中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任何年龄各种职业的观众都可以享用.按照教育资源使用群体的不同,分为中小学、大学和成人三大组别,每一组有各自特殊的项目或课程.博物馆作为非正规教育机构,充分利用自身的藏品、科研和人员优势,从基础设施、人员配置、陈列展览、项目开发等多方面为观众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超越了学校教育资源的局限,成为校园之外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受到普通民众的认可和接纳,达到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目的,扩大了博物馆在社会上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詹伟 《文物天地》2023,(3):51-53
在物联网、智能AI、大数据、云计算、AR、VR技术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博物馆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多样化的观众服务需求和现代化博物馆管理、服务、保护水平,必须开启智慧化建设。智慧博物馆应该怎么建,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系统是博物馆最需要的,是每一个博物馆智慧化建设人员都应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民俗研究》2021,(5):31-38
日本《社会教育法》把博物馆定性为教育机构,《博物馆法》规定博物馆的正式职员需要有"学艺员"国家资格。日本高校设置几十年的"学艺员资格"课程,构建了文化财(文化遗产)专业的基础。概览日本文化财学科从构建本科教育到更高层次人才教育的变迁,为构建我国高校非遗教育提供参照和反思。非遗教育课程构建的多学科化、高层次化是一种倾向和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移动互联、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等新技术在博物馆的展陈、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构建数字博物馆正逐渐成为现实。在大力发展博物馆智慧化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数字博物馆的理论体系和在其基础上研究知识驱动的智慧化管理运行体系,是两大关键所在。而在近期新冠肺火疫情的影响下,人们对数字化、云端化、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且对于智能线上操作更易接受,也催化数字博物馆整体体系的优化和精进,完善数字博物馆的运行框架势在必行。文章以宁波博物院“丝绸之路”系列数字化建设体系为例,对数字博物馆体系下如何进行多方协同创新并有效地进行藏品管理与利用展开研究,探讨行之有效且可推而广之的关键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是学校进行校外教育的优良场所,博物馆教育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教育服务功能。在学校开展校外教育的过程中,博物馆是其组织与应用的重要组成。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要积极探索与校外教育的融合方式,博物馆教育作为行之有效的教育资源,二者的结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驻马店市博物馆积极开展博物馆与学校的融合教育,邀请小学生参加博物馆举办的各种活动,并取得了一些经验。文章主要分析了两种不同教育方式结合的意义,通过归纳博物馆与学校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高质量开展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方式方法,以期在促进两者融合的同时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还需要满足文化需求,文化需求主要以精神文化为主,通过世界文化领域对精神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立更加完善的文化产业结构,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服务。我国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围绕博物馆建立具有创新发展特点的文化产业结构,将社会主义建设、强国历史使命等融入其中,有助于促进博物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崔海芳 《南京史志》2022,(16):26-27
<正>课程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丰富、多样、适宜的课程资源蕴藏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与需求,能够支持幼儿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行动学习、自主探索、建构经验和获得发展。我园坐落在城区东北,与美丽的古运河紧紧相邻,东关街、个园、史可法纪念馆、“468”非遗广场等,与幼儿园近在咫尺。这些特定的地理优势、多彩的民俗文化,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我园“十三五”课题“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开发与建设的实践研究”正在实施中。本文记述了实施过程中,围绕“花船”游戏发生的一些有趣、精彩的事。  相似文献   

11.
伴随博物馆教育职能与观众博物馆需求的日益凸显,加之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契机,使得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成为博物馆实现教育职能的重要议题。本文试图从目前国内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现状,提出现阶段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主要面临的问题,对国内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提出若干建议,以期对我国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有所稗益。  相似文献   

12.
<正> 清代宫廷复原陈列工作,它属于社会历史类型的博物馆陈列。而历史类型博物馆必须通过历史文物系统性的展览,对观众进行形象的、直观的、具体的教育。但是,由于历史的复杂性,所以,通过文物反映历史的陈列方法也是多样的。历史原貌复原陈列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普遍有效的陈列方法。而作为宫廷性的避暑山庄博物馆又独具自己的特点,不仅复原陈列是主要陈列形式,而且配有宫廷文物专题陈列,构成完整的宫廷历史博物馆的陈列体系,并突出了避暑山庄博物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尚蕊 《东方收藏》2023,(2):89-91
博物馆是公众文化的集中体现,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社会教育意义重大。博物馆要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对青少年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丰富青少年社会教育成果。学校要融合博物馆资源与课程教学,馆校合作,使博物馆成为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课堂。家庭要把博物馆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以“博物馆+家庭教育”的理念设计、策划亲子活动。  相似文献   

14.
于倩 《旅游纵览》2022,(18):30-32
文章首先探究文旅融合背景下研学旅游开发现状,发现国内众多研学旅游基地的研学内容各有侧重,研学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研学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其次,对博物馆作为研学旅游目的地的价值评估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资金短缺、软硬件设施缺乏,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开发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沟通、交流、组织能力不足,研学效果不佳等是博物馆研学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即明确研学旅游目的,多渠道吸引投资;以馆校联合的方式,通过课程开发与活动策划来丰富研学内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线上旅游体验模式,在宣传推广以及安全保障方面积极争取各方资源等。  相似文献   

15.
夏菲 《南京史志》2023,(30):80-81
<正>幼小科学衔接是指幼儿园根据幼儿过渡期的身心特点,从体、智、德、美等方面,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向往。那么,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推进幼小衔接呢?如何从更全面、更系统、更长远的角度看待幼小衔接,提高幼儿综合素养?如何帮助家长缓解焦虑,走出幼小衔接的误区?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在市级“十四五”课题“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的行动研究”指引下,围绕“四美”特色课程建设,充分挖掘教育资源,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载体,打造幼小衔接环境,为实现幼小科学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申宪  何刚 《东南文化》2002,(11):64-67
观众工作是博物馆的中心工作之一,博物馆的陈列应满足观众的需求,博物馆工作应全心全意地为观众服务,博物馆应美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开发博物馆资源,打造博物馆化品牌,吸引、陶冶和教育观众。  相似文献   

17.
数字博物馆以其存储数字化、获取网络化、资源共享化、展示多样化等特点,克服了常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覆盖共享、人性化关注、服务内涵提升、终身学习引导等方面的先天不足,满足各种层次需求的文化服务,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全新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8.
人类对一些物品产生特殊情感,源于在其中发现了价值与意义,即"博物馆性"。确定了博物馆性,通过博物馆化的行为将其与现实时空分离,"物"转化为"博物馆物",这就是人类的收藏。随着人类的认知深化及收藏活动的社会化,人类在越来越多的物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性",博物馆物的数量与类型出现持续扩张,这一过程就是"博物馆化的拓展"。持续的拓展导致种类繁多的博物馆的诞生。随着物作为意义载体的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及机构性收藏成为主流,博物馆物被视为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并被赋予更高的传播使命,由此深刻改变了博物馆的功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也相应地带来博物馆组织结构,展览建设的原则、程序与方法等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19.
常丹婧 《东南文化》2021,(5):169-175
当下社会处于迅速发展和转型之中,"参与"是博物馆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词,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博物馆势必要向更强的参与性转变,从而满足公众新的需求和期待.在博物馆学习中,观众参与表现为在意识中将自己设想为主动的探索者,在行动中通过体验或操作增进认知.观众参与的特点包括以阐释性展览为参与的场所,以身体、情感和思维为参与的要素,以意义的构建和共享为参与的结果.博物馆可从分众化的展览系统、与观众相连接的展览内容、情境化的沉浸体验、游戏化的参与方式、多感官的体验模式、观众参与表达的平台、群体参观的社交环境七个方面构建参与性的展览环境.  相似文献   

20.
刘迪  徐欣云 《东南文化》2016,(1):118-122
当下博物馆娱乐问题已成为影响博物馆价值判断和职能定位的潜在因素,而博物馆娱乐问题又主要集中于陈列空间。博物馆陈列内在的娱乐性是由其媒介特质所决定的,应得以正视;而博物馆陈列外在的娱乐化则是娱乐性人为放大与强化的结果,具体表现为奇观化和迪士尼化,其过度发育有碍于博物馆正常发展。在媒介视域下,娱乐既非博物馆的目的,也非单纯的传播手段,而是与博物馆媒介共生的一种现象。博物馆陈列"寓教于乐"应拒斥娱乐化,而应在基于实物的前提下,通过感官体验、知识获取、探索与发展三个层次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