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籍修复是包含着多重内容的重要的文化活动,在修复干预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调查书籍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分析产生病害的病理原因,还要在修复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其物理性状,并且兼顾其面向读者的可查阅性需求。因此,本研究基于文物修复的"最小干预"、"可逆"、"可辨识"原则,以意大利国家图书馆所藏一册清代古籍的保护修复为例,重点探讨了在书籍保护修复环节中,如何通过纸张脱酸、表面湿清洁、加固、裂缝的修补、重新装订、制作书匣以及被去除的原始装订线的保存等多项措施,以最大限度真实、完整地保护古籍原有的历史信息和科学价值,以期为国内同行在古籍各类病害的保护修复和最佳保存方式的研究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繁峙县博物馆藏有商周至明代的多件珍贵青铜器文物,是研究晋北地区青铜文化起源及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23年5月起,在山西省文物局的统筹安排下,修复组对繁峙县博物馆馆藏的25件青铜器进行保护修复。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文物长期缺乏科学合理的保护、存放条件,文物面临断裂、残缺、锈蚀等病害。通过科学的检测分析,明确文物病害的类型和特点,以此为依据开展科学合理的修复工作,是文物保护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喀左县博物馆馆藏青铜器文物的前期勘察,制定科学详细的修复方案,有针对性地对该批青铜器文物进行保护修复施工,达到去除病害、提高文物参观体验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于美娜 《东方收藏》2023,(9):116-118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文物修复中心于2009年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称号以及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纸质类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拥有一支以文物科技保护、化学材料学、纸张保护学和古籍修复技术等多学科复合交叉的专业人才队伍。文章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为该院新征集的民国时期吴泽书法《正情赋》条屏,根据对该纸质文物现状的调查分析,结合文物修复保护原则和国内外常见的书画修复保护方法实施修复,并按照原修复技术路线采用做旧的装裱方法,及手绘方式对原条屏镶料的图案进行复制。  相似文献   

5.
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藏青铜与铁质文物存在南方潮湿地区金属文物典型病害问题,集合残、缺、破、断、锈、变形等多种病害特征,文物腐蚀和矿化程度严重。修复团队通过详尽的调查研究与科学检测分析,明确器物造型、工艺特点,掌握文物病害类型与发展程度,在此基础上将传统修复方法与现代科学手段结合,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处理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了文物本体及其历史、艺术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尤其是治理高度矿化、粉状锈等青铜文物病害的技术经验以及引入更便捷、高效的铁质文物脱盐方法,对南方酸性土壤出土金属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薛万侠 《风景名胜》2020,(3):0018-0019
对于文物而言,因为长期埋于地下,一旦出土后,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进而出现风化、病害等等问题,如果没有及时的对其进行保护,采取相应措施,就有可能直接对文物造成损坏,导致文物不能够发挥自身的价值。本文就从唐三彩三足炉的保护修复角度来进行分析,根据文物所存在的具体病害,来制定相应的保护修复措施,让唐三彩能够更好的发挥历史价值,为相应的文物研究人员提供准确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瓷器类文物》标准的编制背景、原则、依据、结构、主要内容以及对标准编制工作的思考。本标准的制定是科学评价瓷器类文物病害现状的必要工作,对于更有序地、科学地开展瓷器类文物的管理、保护与修复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普佑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的石质文物本身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通过对病害各项缜密的、科学的调研统计,通过岩相分析、压汞分析、XRD分析以及离子色谱分析对普佑寺石质文物及腐蚀产物进行了科学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行内外石质文物的保护现状和对策对普佑寺石质文物的现状和病害特征提出了保护修复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科学分析手段对澄城县出土象牙化石进行了成分、结构分析和物理参数测定,对其病害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筛选了新的特定加固渗透材料,对象牙化石进行了科学保护修复,为象牙化石文物的病害研究和保护修复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博》2019,(5)
为研究、保护和修复伊犁地区出土鎏金铜带饰,在现代保护修复理念的指导下,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荧光、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仪、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文物的主要成分、制作工艺和锈蚀产物分别进行检测分析。初步确定文物的合金成分、锈蚀产物及病害种类,并对其保存状态进行评估,制定保护方案并实施科学保护。在有效保护文物的基础上,为揭示草原地区青铜文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博物馆藏唐代"红地团窠对鸟纹锦",存在残缺、污染、糟朽等严重病害,急需进行保护修复。本工作在采用测色仪、便携式荧光光谱仪、数码相机、掌上便携式显微镜scalar等专业仪器对该纺织品文物进行无损分析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和纺织品保存现状制定了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继而采用支撑法,选用风格相近的背衬面料进行缝合加固,并对修复难点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修复后的织锦纹理清晰,丝线稳固,色泽协调,整体牢固度提高,达到了理想的保护修复效果。此成果对今后同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雁塔是我国重要的砖石质文物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价值。地震导致的机械应力破坏(开裂及局部砖体松动)、雨水冲淋导致的灰缝开张对大雁塔塔檐的局部稳定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是大雁塔目前存在的主要病害。结构性抢修,表面清理与防护处理,长期病害综合治理研究等策略可解决上述病害问题,并为砖石质文物的科学保护和文物修复工作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物修复保护及研究是一项涵盖多学科、多因素的系统性工作,不同文物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文化价值和病害情况等都有其独特性。对文物的观察和研究,既能够发现、研究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又能够决定如何具体开展文物修复保护工作。本文以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宋代铜凤凰修复保护及研究工作为例,以时间发展和问题递进两个方面为顺序,对铜凤凰进行了信息调查、元素成分、形态结构、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综合研究,科学地、具体地、整体地分析在此项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对问题的发现过程与形成因素给出尽可能详细的解释,直观呈现对这件文物完整的修复保护及研究。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思考使用问题导向思维作为文物修复保护中开展工作的底层逻辑,使所做工作都尽可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对故宫书画文物进行整体分析、保护的方法,本研究利用研发的高光谱成像系统,对故宫博物院的部分馆藏书画文物进行分析。分析发现,高光谱成像技术在文字信息增强、隐藏信息提取、底稿线提取、颜料分析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将高光谱成像技术用于书画文物的保护,不仅能够深度了解文物病害程度,为绘画工艺研究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够为书画文物的保护修复材料选择和修复效果评估提供参考,使保护修复更加全面和科学化,同时能缩短病害调查和科学分析的时间,加快保护修复工作的进度。  相似文献   

15.
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反映了古人生产和生活情况。由于陶器的主要成分是硅胶盐,易受外界因素的作用,极易发生破碎、开裂等现象,特别是长期深埋于古墓里的陶器文物更易出现损害、病害等问题。陶器文物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复原、不可替代等特性,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显得格外必要。文章以毕节双树湾汉代古墓群为例,通过介绍该古墓群出土陶器的概况,分析考古现场出土陶器文物的典型病害,提出汉代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方法,以期为汉代陶器文物的出土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针对秦俑二号坑出土的一件彩绘跪射俑进行了保护修复,是在考古出土现场保存状况、文物病害及病害机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现场保护与实验室保护修复。现场保护重在稳定文物状态和应急处理;实验室保护则依据文物保护程序进行保护修复,在进行文物表面清理工作后,使用AC33(丙烯酸乳液)及PEG200(聚乙二醇)加固彩绘层,使用环氧树脂对陶俑进行了粘接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彩绘陶俑的保护修复工作可为以后大型彩绘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升陶质文物科技保护水平,本研究从陶质文物病害认知、制陶工艺研究、保护机理研究、保护修复案例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回顾了国内外陶质文物科技保护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目前陶质文物科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陶质文物本体形成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尚不深入,预防性保护缺乏预测陶质文物病害方面的研究,缺乏科学规范的保护修复效果评价体系,未来应深入地研究陶质文物保护技术基础理论,开发出考古发掘现场成熟的系统的综合保护应用技术,并将陶质文物保护修复材料研究、保护修复技术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方面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对炳灵寺研究所馆藏金属文物进行检测分析,按照可移动金属文物病害评估规程对文物的材质、腐蚀产物进行研究,制订合理的保护修复方案。这些检测分析手段为实施保护修复路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保护修复也有效地减缓了文物进一步劣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受河间市文物保管所之托,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对其馆藏的一批唐代铜鎏金佛造像及底座进行了保护修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修复工艺,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保护经验,根据病害的破坏机理,有针对性地对器物进行了科学的保护修复,有效地阻止或延缓了这批文物的腐蚀破坏。  相似文献   

20.
“南海Ⅰ号”两件出水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海Ⅰ号"沉船在出水前已沉没海底800余年,以瓷器为主的文物由于受到海水、海洋生物及海洋沉积物等侵蚀,出现了吸盐、土蚀、缺损等病害。为对出水瓷器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本研究选取其中两件不同窑口的瓷器,从文物保存状况、制作工艺、病害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用酒精、丙酮、柠檬酸等化学溶剂和超声波清洗去除瓷器胎釉吸附的盐分及表面的土蚀等病害;并遵循恢复文物原状与可辨识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环氧树脂胶、滑石粉、丙烯酸树脂漆等材料对瓷器进行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有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增加展陈效果,还为以后大批量相同保存环境和病害的出水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