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目前所见魏晋十六国河西墓葬壁画中,有榜题者共64例。这些榜题均在1-4字之间,简明扼要地说明指代内容。根据榜题指代内容,可分为三大类七种,第一类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有人名与身份、农牧生产场景、器物名、建筑名称等四种;第二类两种,即历史人物榜题和以奇禽异兽为代表的祥瑞和神话传说榜题;第三类一种,是书写于作为墓葬建筑构件的龙头之上表示方位的榜题。这些榜题广泛分布于敦煌、嘉峪关、酒泉、高台等地的魏晋十六国墓葬之中,书写灵活,书法多样,并且反映了丰富的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社会历史信息,为研究该时期河西历史、文化、风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李明 《丝绸之路》2013,(6):64-65
河西地区嘉峪关、酒泉墓葬中出土的众多关于农耕、养殖、畜牧、出行、宴乐、庖厨、屠宰、衣着、生活用具、建筑等内容画像砖中,清楚地展现了河西走廊地区民众在魏晋十六国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本文以魏晋墓画像砖资料为切入点,考察、论述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民众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关中地区魏晋北朝墓葬的发现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基本建设中,而大量发现是在80年代以后,魏晋、十六国墓葬发现较少。北周墓葬最多。  相似文献   

4.
以洛阳和邺城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在魏晋北朝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以墓葬资料为基础,分曹魏晋初、西晋中后期、十六国、北魏前期、北魏后期、东魏北齐六个阶段,探讨了中原墓葬制度和墓葬文化的阶段性演变情况、中原墓葬文化形成变迁和发展的曲折历程,是由特殊的政治格局、文化传统、经济条件等因素决定的,并与同时期的其他地区墓葬文化紧密相关。 (摘自《华夏考古》2004年第1期)中原魏晋北朝墓葬文化的阶段性@李梅田  相似文献   

5.
魏晋十六国时期,酒泉地区相对稳定安宁。通过已出土的酒泉魏晋墓葬壁画砖,可以管窥这一时期酒泉地区的经济、艺术、文化、习俗、农业等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甘肃高台县骆驼城周围分布着魏晋至十六国时期的墓葬3000余座。2001年,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其中一小部分墓葬,出土一件衣物疏,对研究前凉时期河西的历史文化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对此件衣物疏加以释读和考证。  相似文献   

7.
倪润安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3):37-61,160,161
石景山八角村魏晋墓是北京地区发现的一座出有特殊壁画石龛的重要墓葬。石龛出现的原因必与墓葬的时代背景及墓主人身份密切相关。本文从"晋制"演变发展的角度考察该墓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年代范围,首先进一步研究充实魏晋都城洛阳地区"晋制"墓葬的演变序列和阶段性特点,然后以之为参照,建立北京地区魏晋墓葬的演变系统,从而认为该墓的年代为西晋晚期,下限可到十六国初期。石龛壁画的中心图像是执麈尾正坐的男墓主人,这一形象是改进东汉旧样后、创新于幽州地区的新图式,体现了与幽州鲜卑的文化联系。本文由此进一步推测,八角村墓墓主人为遇害于蓟城的西晋并州刺史刘琨,该墓为二次改葬墓,石龛为段部鲜卑单于供奉的祭龛。  相似文献   

8.
《河北古代墓葬壁画精粹展》集中地展出了70年代以来河北地区墓葬壁画发现的新成果,大体勾画出我国古代壁画发展的历史。 5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壁画墓已发现约百座之多。资料表明我国古代墓葬绘彩色壁画,大约始于东周,西汉晚期有较大的发展,东汉晚期墓葬壁画的内容、布局、技艺都已达到成熟的阶段。魏晋十六国时期,这一习  相似文献   

9.
郭永利 《四川文物》2007,(1):60-67,90
河西魏晋十六国壁葬画中,墓葬的中室、后室大量地绘“矩形”、“圆圈”图像,本文对其进行了考释,并讨论了此类图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河西魏晋十六国壁葬画中,墓葬的中室、后室大量地绘“矩形”、“圆圈”图像,本文对其进行了考释,并讨论了此类图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荭 《陇右文博》2002,(1):80-81
2001年,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嘉峪关酒泉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是一本资料翔实,图版精美的好书.值得推荐和介绍。  相似文献   

12.
《文博》2019,(5)
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敦煌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保护范围内的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Ⅲ区西晋十六国墓葬50座。此次发掘丰富了河西地区该时段的考古资料,对进一步研究河西地区的历史、文化、丧葬习俗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南下,中国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和文化大融合的浪潮。十六国时期,多个民族在甘青地区建立政权。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的都城应运而生,推动了甘青地区区域开发。研究甘青地区古都问题,对于了解魏晋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政治格局和民族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十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有帐座、帐钩以及彩绘木杆等遗物,当属悬挂布幕的“饰帷”类器具,其组合、搭建的形式多样。本文梳理了该时期墓葬中出土“饰帷”的实物遗存与图像资料,根据墓室空间布局情况,认为十六国北魏墓葬中的“饰帷”可分为帷榻、屋帷与车帷三类,前两者为主要布置形式。帷榻、屋帷的布局方式可能受到汉晋时期墓葬壁画“饰帷”图像的影响。与汉晋时期墓葬中单独设立的帷帐相比,十六国北魏墓葬中的“饰帷”皆围绕墓主人搭建。该时期“饰帷”用于构建礼仪空间的属性趋于弱化,而普遍突出居室化、宅邸化的特征。“饰帷”文化内涵的转变,亦反映出十六国北魏时期部分南迁草原部族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5.
易立 《中原文物》2008,(1):63-67
作为魏晋十六国墓葬中较为常见的一类釉陶作品,绛釉小罐代表了这一时期北方陶瓷手工业的生产状况。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近发表的考古材料,着重对这一特殊随葬品的用途及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2008年9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硅材料公司发掘了一批古代墓葬。其中一座墓葬形制完整,出土器物种类丰富、组合明晰,主要出土物有陶俑、模型明器和铜器。其中陶俑造型罕见,数量较多,彩绘保存较好;两件陶罐,肩部间饰弦纹和波纹,似有匈奴文化因素。根据墓葬形制以及出土器物判断该墓的时代为十六国晚期至北朝早期。  相似文献   

17.
年代问题是研究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的基础。随着这一时期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加,对于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的年代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对个体墓葬的年代推断上。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出土的考古资料,对关中地区十六国墓年代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根据对墓葬年代的排序,尝试总结出墓葬方向、墓葬形制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宋蓉 《北方文物》2023,(3):75-83
北京已发现具有北方草原文化因素的墓葬十余处,年代集中于魏晋时期。通过对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系统分析,将其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分为汉文化因素、匈奴文化因素和鲜卑文化因素三类。进而通过对各墓所含文化因素的内容和数量的统计将其分为四组,四组墓葬的墓主中可能有汉晋时期迁徙塞内的鲜卑部众,也有早期加入鲜卑军事联盟的匈奴遗众。他们徙居幽州塞内长期与汉杂处,除少数人还保持着鲜卑葬俗,其余大多已接受并认同了汉地文化,仅在日常生活层面留有草原文化的印记。北京魏晋墓葬中草原文化因素的形成及特点,当与这一时期北京所处的沟通中原与草原的枢纽地位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16,(9)
正2010年3~7月,在新疆库车县友谊路古墓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发现古墓葬5座[1],出土了较多不同材质的文物,如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漆器和骨器等。其中,在墓葬M13中出土不少金箔残片,在墓葬M15出土有残断的金线。简报认为这5座墓葬的年代为魏晋十六国时期。本文分析检测的金线样品共6个,均为M15出土的标本。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要对金线的原始形貌、结构进行观察和检测分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1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道办纺织工业新园内一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发掘出土了大量彩绘陶俑、日用模型明器、铜器、银器等随葬品。通过对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以及墓中铭文砖等研究表明,这座墓葬为十六国时期梁猛墓,是当时五胡政权内汉人世家大族的墓葬。这座墓葬的发现为十六国时期墓葬演变、家族迁徙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