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太原刚玉五一生活区元代墓壁画的搬迁及异地保护工作,从前期搭建保护棚,现场调查、绘制病害图,取样材料分析、现场保护等科学手段,在完成前期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将墓葬安全搬迁至室内修复保护,此项保护工作的完成,为太原地区墓葬壁画的异地保护提供了很好实例。  相似文献   

2.
墓葬壁画的整体搬迁是目前解决墓葬壁画原址保护难、保证壁画原貌的有效保护方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蒲城洞耳村元代壁画墓采用复原性整体搬迁方法,通过现场相关科学保护方法,保证该墓葬壁画本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通过后续少量干涉即可达到展陈效果。同时,对保护程序中关键的保护材料进行量化记录,以期推进该项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本案例是对墓葬壁画复原性整体搬迁保护方法的首次创新性探索,对践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保护原则和开展壁画相关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2008年,渭南市临渭区崇凝镇靳尚村砖厂在取土过程中发现一座砖室壁画墓。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对墓室壁画采取了"整体搬迁、异地保护"的措施。墓葬坐北向南,墓室四壁经过打磨,平整光滑,均绘有壁画。壁画内容为伎乐图、官宦图、对坐图、侍女图以及园林花卉等。从出土文物、墓葬形制及壁画内容来看,墓葬的时代应在金末元初。该墓葬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研究金元时期的历史文化、丧葬习俗、绘画艺术、服饰制度以及建筑技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对西中环南延M55唐代壁画墓整体搬迁过程中,深感墓葬壁画搬迁前的前期研究保护非常重要,并结合以往墓葬搬迁保护的经验与存在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壁画墓葬异地保护的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协调与安全操作为今后此类工作提供一个较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2015年在太原刚玉五一生活区发现三座元代时期墓葬,墓葬形制保存完整,出土器物虽少,但M1中的壁画为研究太原地区元代墓葬、绘画及社会生活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6.
价值高、完整度好的墓葬越来越多选择整体搬迁保护。但在考古工作中,有结构缺损的非完整性但价值较高的墓葬不在少数。西安出土一座关中地区少见的、形制完整的宋金时期砖雕墓,尽管其结构局部缺损但研究价值高,是研究该时期墓葬形制、丧葬风俗的重要补充。为完整保留墓葬形制,兼顾再研究与展示,欲进行搬迁保护。保护前通过建立物理力学模型模拟墓室质心的偏移校正,并分析计算搬迁过程中砖壁的倾覆风险,确定了采取保留外部土圹固型、内部加固支撑的整体吊装搬迁方案;再根据理论计算出留土高度、通过模拟实验改进彩绘层隔离保护工艺,成功实现该墓葬的整体搬迁保护。本工作在文物搬迁保护中引入理论模型对缺损结构的量化评估,探究搬迁保护规程化方法,可为同类非完整性但价值较高的墓葬搬迁保护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次修复对象是北宋早期的墓葬壁画,该壁画的出土为弥补邯郸乃至河北宋代早期墓葬壁画实物资料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对该壁画的保护修复,不同于以往揭取或整体提取的方法,该壁画采用切割砖体的方法。该方法能较好保留文物结构上的完整,保护了壁画的安全,也为后期的二次修复提供了可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8.
济南市章丘区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元代壁画《妇人启门图》,该壁画是其馆藏壁画文物中的精品,也是章丘区东姚村墓葬群壁画的代表。山东博物馆文物保护项目组通过对这件文物实施保护修复,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成功推广到该墓葬群18件壁画的保护修复工作中。同时通过对这幅壁画内容进行研究,对华北地区元代墓葬的内容形式特别是“启门图”一类的图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为今后此类文物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2014年晋城博物馆进行改陈,在《晋城古代文明》展厅的宋金部分就对整体搬迁保护的晋城城区郝匠金墓进行了展陈。这座砖室墓葬保存完好,装饰采用砖雕和壁画互为补充的手法,文化信息浓厚,具有典型金代墓葬特征。本文从墓葬的基本信息和蕴含的文化两个方面简要解读。  相似文献   

10.
墓葬壁画是我国重要文化遗产,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与古代科技,体现着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是能让文物"活起来"的典型代表。壁画类文物的保护研究与价值阐释,是国家文化自信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墓葬壁画本身材质的脆弱性以及较低的环境耐受性,目前墓葬壁画的保护手段还是以现场揭取、搬迁等异地保护方法为主。在这一过程中壁画承载的信息难免流失,保护壁画的材料亦为后续研究带来了干扰。故而,建立起一套墓葬壁画现场信息提取方法体系,在考古发掘现场第一时间提取表面信息、挖掘隐藏信息,开展综合研究十分必要。本工作参考了石窟、建筑壁画、考古现场遗迹信息提取方法,结合墓葬壁画自身特点,针对墓葬壁画信息提取不全面、不深入的问题,以多座陕西地区墓葬壁画以及四川、江西、河北、宁夏等地墓葬壁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墓葬壁画信息提取方法研究,提出了全面的墓葬壁画现场信息提取的思路与方法。首先,开展有效环境监测,从而提出合理的小环境控制手段,以延缓壁画劣化;然后,通过有效组合各种照相技术和光谱技术,开展从宏观到微观,从可见光到多光谱全方位、多维度的画面信息提取,全面深入记录画面信息;联合多种便携检测设备,在科学选点基础上,提出由表及里、由点及面、重点关注逐层深入、互相补充的材质工艺研究思路,有效获得壁画的制作材料组成、工艺特征;最后,综合以上多重结果,通过观察与仪器检测,对壁画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病害调查,准确掌握壁画壁画病害分布、病害程度。此外提出了以研究需求与标本保存为目的各类标本采集要求与方法。墓葬壁画考古现场信息提取是现场科学保护和后续考古学研究的关键部分,其积累的大量影像资料、数据资料为壁画保护提供了支撑,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为壁画价值的深入挖掘提供科学依据;极大地提高了考古学家对现场信息提取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本研究弥补了墓葬壁画信息提取手段单一,缺乏方法体系的不足,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实现壁画文物的有效保护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安市雁塔区集中发现了一处元代家族墓,是陕西重要考古新发现之一。其中两座编号为M38、M40的墓葬残留壁画,壁画残损但颜色鲜艳,基本保留了颜料层结构信息。为了解这两座元墓壁画的颜料类型,通过剖面显微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拉曼光谱和显微红外光谱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壁画颜料成分开展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壁画颜料包含矿物颜料和有机染料——红色颜料有铅丹、朱砂、铁红,黑色颜料为炭黑,白色颜料为白垩,绿色颜料为石绿,蓝色颜料为石青和靛蓝;墓葬M38的壁画有白灰层,墓葬M40的壁画无白灰层。靛蓝的应用是西安地区继唐代韩休墓壁画中发现之后的又一使用实例,为靛蓝在元代作为绘画材料在壁画中的使用提供了新的资料。研究结果也将为两处元代墓葬壁画后续的保护修复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08年4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山西省兴县康宁镇麻子塔村附近发掘了一座壁画墓,因墓葬被盗,未出土随葬品,但墓室结构完整,墓内壁画保存完好。根据墓葬形制与壁画内容判断该墓时代为元代晚期。该壁画墓的发现为研究元代晋西北地区社会文化、民间信仰和绘画技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馆藏壁画是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博物馆藏品之一,大部分为来自考古发掘现场的墓葬壁画,其次为揭取搬迁的石窟壁画和殿堂壁画。因其制作材料(主要为泥质或石灰层地仗)脆弱,保存年代久远,各种病害多发且严重。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石窟壁画保护的难点是水—盐运移引起的壁画酥碱等病害问题,而当石窟壁画转移到博物馆作为藏品保存后,其赋存环境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博物馆可控的、稳定的温度、湿度使其保护难度大大降低,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必然成为馆藏壁画保护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甘肃省博物馆藏武威天梯山石窟壁画的保护修复为例,结合多年石窟壁画保护实践,探讨了馆藏石窟壁画保护理论与保护程序,重点阐述了壁画附加支撑体的去除、新支撑体的选择以及安装等方面的技术要点。提出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利用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准确地反映和展示馆藏壁画的价值及保护修复过程,弥补传统陈列展览模式的不足。研究成果对同类文物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水泉梁壁画概况及结构特征水泉梁北齐壁画墓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水泉梁村,2008年经相关文物部门联合保护性搬迁揭取后人藏我院。该壁画因千百年自然环境的不断侵蚀和人为破坏,出现多种病害现象,尤其是揭取后的壁画脱离了原始墓葬环境而不断变化,亟需对其进行保护修复。  相似文献   

15.
2014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在横山县高镇罗圪台村清理了一座元代壁画墓。这座元墓在建造材料、形制特征、壁画内容以及随葬品等方面均与山西中北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元代墓葬有着更多的相似性。壁画题材主要是墓主夫妇坐像、二十四孝图、备酒图、备茶图、伎乐图等。该墓形制完整,壁画精美,为研究元代社会生活及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6.
2005年6月,太原市万柏林区王家庄村在扩建储煤场的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座壁画墓。墓葬顶部已被破坏,墓室四壁绘有壁画,且保存较为完好。随葬品中有3件黑釉红斑瓷碟,从出土遗物、壁画内容及墓葬形制等判断,该墓葬年代应属金元交替之际,为研究金元时期太原的葬俗提供了实例。  相似文献   

17.
2007年3月,太原古交市河下村出土一座元代八角形结构的石室墓,墓顶装饰有雕刻精美的石刻,墓室墙壁绘有鲜艳的壁画。此墓葬的发现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建筑、雕刻及社会生活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研究本地区的民俗、葬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胡文英 《收藏家》2023,(2):104-109
山西博物院藏北朝、宋元至明清各时代墓葬壁画近一千平方米,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中,山西繁峙南关村墓葬壁画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因当时技术局限未能复原墓葬环境中的圆形墓室结构。本文,在壁画实物考察的基础上,搜集相关图像与文献资料采用先进的结构复原技术对其做实践性墓室结构复原探索研究,以期在补充壁画缺失文物信息的同时,为今后同类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17年7月在邯郸华耀城建筑工地发现一座金代墓葬,经清理后发现该墓葬墓室内存留有大量壁画。作为邯郸地区发现数量较少的文物类型,此壁画的发现对研究邯郸历史文化具有重大价值,因此保留壁画实物十分重要且必要。为此,文物保护修复人员按照文物保护修复规范流程,对壁画进行清理、预加固、加固、分幅、支撑、切割、搬运等操作,将全墓壁画分为17幅,全部搬运回文物库房。2020年6月开始进行后期保护修复,采取对砖体的二次打磨切割、脱盐、加固、翻转、画面层清理、补全、作色等操作,壁画保护修复工作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20.
2015年6月,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古交市上白泉村发掘清理了一座元代石室墓,该墓虽被盗掘,但墓葬形制保存完整,墓室石壁线刻图像内容较丰富。该墓为山西乃至全国元代墓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