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阳子 《东南文化》2023,(1):182-189
博物馆举办文物出境展览是实现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方式之一。经过多年探寻,我国通过文物出境展览持续地提升中国文物和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我国文物出境展览经历了从“初探期”到“探索期”再到“磨合期”三个阶段。当下,文物出境展览不能仅局限于文物展出的效果与形式,应逐步掌握展览的主动权与话语权。尤其在文物阐释方面,应鼓励和支持更多熟悉中国文化的策展人参与,提高“中国声音”在展览中的声量,帮助观众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削弱多元文化带来的偏见,把讲好中国故事和办好文物出境展览更好地结合起来。因此,21世纪的文物出境展览应该从“让世界认识中国文物”迈入“让中国文物融入全球文化”。  相似文献   

2.
<正>举办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基本的功能,各种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奉献的最主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实现社会职能的最主要的形式和手段。近些年,博物馆的关注度普遍得到了提高,甚至出现“文博热”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让文物“活”起来,从而诠释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雪 《四川文物》2022,(5):113-120
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博物馆发展呈现出与观众需求、社会资源深度融合的趋势。在多元与包容的文化背景下,牵手新技术与新业态的“博物馆+”模式成为推动博物馆行业创新发展、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驱动力。在陈列展览方面,博物馆与时尚业态的跨界合作成为一个热点现象。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与奢侈品牌选择联合举办展览,从初期伴随着质疑的大胆探索到以文化为纽带的展览呈现,博物馆延伸出更多的文化供给形态。时尚业态的引入促进了博物馆传统展览模式的创新发展与固有形象的转变。在遵循以文化为导向,主题内容为先的原则下,博物馆与奢侈品牌的展览合作实现了双赢。二者的跨界融合建立起古典与时尚、历史与当下、文化与艺术的沟通桥梁,为公众带来更多元的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博物馆文物的展览不仅有利于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学习,还有利于相关专家对文物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进一步研究。传统的博物馆文物展览方式在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文物的展览,不仅有利于文物展览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还有利于文物的保护。文章简单分析了博物馆文物展览的意义和现状,列举了传统展览方式的一些问题,对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文物展览工作中的优势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让文物活起来”这一重要使命的驱动下,各大博物馆都在努力盘活馆藏文物资源,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到实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纹样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些纹样凝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以常熟博物馆为例,试析选择以中华传统纹样为线索盘活馆藏文物资源的原因、可行性及工作开展的具体路径,“让文物活起来”。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以向公众提供文化服务为本职,可以充当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中介,有助于提升公众素质。为实现博物馆的内在价值,要提升陈列展览的丰富性与实效性。博物馆要注重优化陈列展览的结构,可以在基本陈列的基础上增加临时展览频次,将多种主题融合起来举办展览,丰富观众入馆参观的体验;与此同时,要从规格上控制展览,美化陈列展览环境,并以大众需求为基础策划精品展览,让文化服务走进观众的心中。  相似文献   

7.
张岩  高玉 《文物天地》2023,(S2):67-74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大众展现文物艺术品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作为基本展览的有效补充,原创性临时展览如何在短期内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一直是文博学界的关注热点。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以旅顺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穿越千年的东方微笑——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为策展案例,从展览前期筹备、展览内容设计、展览形式设计、展览信息宣传与教育推广等四个角度,剖析策展方式对观众吸引力的影响,以期“抛砖引玉”,为业界同仁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8.
试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丰富性与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文物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基本方式,也是直接服务民众的重要手段。陈列展览包括设计与制作、展览与开放、交流与服务等方面,体现出一座博物馆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因此,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应提倡精品意识,增加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今天,在“人”、“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的博物馆陈列展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同时,新时期的博物馆陈列展览,更加注重契合广大民众文化需求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地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学习历史、探索世界,很多博物馆致力于研究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文章以苏州碑刻博物馆为例,介绍了馆方利用网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提供讲解服务以及多类型的体验式社教活动,充分利用馆藏资源,让参观者深入了解馆藏文物,让文物“活”起来。  相似文献   

10.
赵天聪 《文物天地》2022,(S1):22-27
随着近些年博物馆热度的不断提高,“博物馆疲劳”的现象引发了更多关注。展览文本作为观众和展览最直接的交流媒介,与“疲劳”的产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避免文本引发疲劳,甚至于让文本具备消除疲劳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行业博物馆有着突出的专业属性和行业特征,不同于传统的文物系统博物馆,它以展览策划等为代表的基础性工作都带有较为鲜明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中,公众呼吁更为积极的文化建设,博物馆作为其中的重要一项,在展览策划上要创新思路,从人的角度出发,为公众提供特色丰富的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2.
周杰 《文物天地》2023,(S2):22-26
博物馆临时展览需要践行做好上展品的风险管理。在临时展览文物保护中践行“稳定”理论,从深入了解临时展览文物所处大小环境出发,为上展品“量身定制”临时展览文物所处微环境,将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贯穿于整个展览始末,提出临时展览文物保护工作技术路线,是成都博物馆现阶段临时展览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不仅是传承知识和文明的机构,也是彰显人文关怀的公共文化场所。近年来,博物馆服务社会的目标不断拓展,强调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博物馆以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为依托,主要通过陈列展览将文化知识进行形象的展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正迅速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已脱下老旧的大衣,换上了时尚的外套。在博物馆里,你不仅能看、能摸、能听,还能去做,无数引人入胜的活动让人目不暇接,你能想到的教育项目几乎都能从博物馆里找到。近年来,廊坊博物馆从展览与活动入手,积极营造多姿多彩的博物馆生活,让博物馆"活"了起来,全面展示了现代中小型博物馆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印记的重要载体,在文旅融合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聊城市东昌府区博物馆采用文物借展方式而成功举办的展览为例,从构建文物数字库平台、推动博物馆帮扶带机制等方面,探索打破区域、级别、属性限制,实现文物资源共享,带动、带活闲置文物资源,促进各级博物馆均衡发展,推动县级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魏崴 《四川文物》2002,(1):73-75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博物馆展览的现状,对博物馆的本质特征和地方性博物馆的地方特色进行了一些分析,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博物馆更要在文化、地方特色以及展览选题上多下功夫,才能吸引更多的观念,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在一定空间内,以学术研究资料和文物标本为基础,以展示空间、设备和技术为平台,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进行组合,实现面向大众进行知识、信息和文化传播,具有一定思想性和观赏性的文化创造。当前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理念,需要更加注重通过文物展品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明确的思想主题,以解读文化为线索、空间规划为载体、形式语言为手段,艺术表现为辅助,取得预期的观赏效果,实现陈列展览思想性与观赏性的统一。一、实现陈列展览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18.
孙启辉 《风景名胜》2020,(1):0111-0111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迈进与网络环境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广 泛应用。为了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博物馆应当结合当前最新技术,让我们的文物都“活”起来。下面笔者就“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博物馆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简要阐述。仅供业内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魏敏 《东南文化》2021,(1):168-173
博物馆展览从器物描述、文物解读到主题阐释的发展和转变,是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学科发展的成果.而阐释理念的发展并不是“淘汰”或“取代”,描述、解读和主题阐释并不相互排斥.在具体的策展实践中,根据展览主题和展品类型,综合应用阐释手段,合理处理各个阐释层次之间的主次关系,以更有效地传递知识、信息,才是展览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时,博...  相似文献   

20.
耿坤  戴莹 《文物天地》2023,(S1):38-46
“沉浸式”展览是近年国内外的热词,但多集中于当代艺术领域。在文物与博物馆领域,究竟如何实现沉浸互动,怎么进行叙事,怎样策划才不脱离博物馆的初心,是文博策展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江海奇幻游——长江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的多声部叙事方式、光影艺术创作重点、户外空间的沉浸手段、沉浸式新媒体技术运用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探讨,希望能对文博类沉浸式互动展览的策划有所启发,以吸引更多的策展人关注并实践沉浸式展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