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桦树皮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使用桦树皮制作生产生活用具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桦树皮文化最根本的表现形式就是它的物质性,它是桦树皮文化的载体.除此之外,还包括桦树皮器具的功能、桦树皮制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技艺、相关知识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古代民族与桦木、桦树皮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桦木、桦树皮与黑龙江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先民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原材料,还是肃慎族及其以后的黑龙江古代民族与中原地区进行频繁交往的一种媒介,它促进了黑龙江地区与中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黑龙江古代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既孕育出了纯朴的桦木、桦树皮文化,也孕育出了黑龙江地区的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地区不乏以桦树皮文化为特色的古代民族,室韦即为其中之一,具体来说,既有桦树皮葬具,也有用桦树皮制作的随葬品。室韦的桦树皮文化具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制作工艺较高、以武器和日用器皿为主等特点。此外,室韦在桦树皮的使用上与鲜卑亦存在相似之处,之后的蒙古也延续了这一传统。通过考古资料分析室韦桦树皮的使用状况,不仅能对室韦有更加具体、细化的认识,而且也为探索早期蒙古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正>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4年春启动。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赫哲族的说唱艺术伊玛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7项。申报工作始终在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行的。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黑龙江省共有达斡尔族乌钦、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鄂伦春族摩苏昆、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赫哲族依玛堪、桦树皮制作技艺、东北二人转和东北大鼓等9个项目入选。  相似文献   

5.
试论北半球的“桦树皮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桦树皮文化是世界北半球所特有的一种物质文化。它产生的年代久远,延续的时间漫长,分布的范围广泛,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文献和考古材料看,我国东北的鄂伦春、鄂温克以及赫哲等少数民族,都曾广泛地使用过桦树皮制品.在国外,苏联境内西伯利亚地区的少数民族、波罗的海沿岸的拉脱维亚人,也利用桦树皮来制作各种用具;欧洲新石器时代的“湖居文化”的桩上建筑遗迹中,亦曾发现过桦皮饰物的残迹;在北美,桦树皮文化更是广泛地分布在由阿拉斯加直到大西洋海岸这一广大区域内的许多印第安部落群体中。  相似文献   

6.
张秀芳 《黑龙江史志》2013,(17):265+268
探讨了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传承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社会生产基础,分析了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的"乌力楞"集体传承方式在定居前后发生的变化,从桦树皮工艺传承的前提、载体、程序三个方面提出了新时期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传承的方式,即先理解桦树皮文化的内涵、注重桦树皮工艺传承的软硬件两种载体以及文明有序地传承桦树皮工艺。  相似文献   

7.
赫哲族所创造的文化是以渔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渔猎文化渗透于赫哲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赫哲族的生产活动、生活习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同渔猎文化密切相关,紧紧相连,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桦树皮文化,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也是北半球高纬度桦树林生长带中少数民族所共有的一种物质文化。它分布广泛,从欧洲经东北亚到北美洲都有其存在;它产生年代久远,我国已出土多处两三千年前的桦树皮文物,说明北方的鲜卑、契丹、女真等古代少数民族及其先民,都曾为桦树皮文化作出过贡献。如今,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达斡尔等民族,仍不同程度保留着这种地域特征很明显的文化。但随着交通的发达,少数民族的定居,外来先进物质文化的取代,桦树皮文化已日渐衰微,如不注意抢救,恐有失传、消亡的危险。在这里,笔者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回顾,并提出抢救、传承、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乌日贡”大会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日贡大会是以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为背景,以表现赫哲人生产生活为主题,以赫哲族传统民间文化与体育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节日与节庆活动。在当代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散存于民间并面临濒危之际,"乌日贡"大会已成为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着抢救、保护和传播赫哲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桦皮文化是以桦树皮为原料进行生活器皿创造——因袭——再创造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是多民族聚居的边疆文化大省,少数民族文化占有独特的资源优势,赫哲族即是黑龙江境内典型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原生态文化资源是目前为止可供考察的原始渔猎文化形态的“活化石”。抢救和保护渔猎采集文化的现实遗存成为当下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实施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赫哲族是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世世代代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流域,曾长期以渔猎为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渔猎资源的迅速减少,赫哲族面临着由传统渔猎经济向现代多元经济的转变.只有经挤发展了,赫哲族群众才能解决温饱、摆脱贫困、缩小差距、奔向小康.本文全面分析了赫哲族聚居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介绍了民营经济如何成为拉动民族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生力量,指出了赫哲族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奋斗目标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桦树皮情缘     
《百年潮》2017,(9)
正20世纪50年代,在风雪高原上,十八军官兵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爱情传奇。在进军西藏的征程中,胡然和刘延都是后政文工团舞工队的一员。一位是班长,一位是副班长,工作让两人相互理解、相互吸引。那时,胡然是话剧演员,又是舞美设计,喜欢木刻。工地上没有信纸,那些随手可得、不规则的桦树皮,经他的手,就制成了一份份别致的情书,成了两人爱情最好的见证:  相似文献   

14.
《山茶》2010,(3):36-36
赫哲族居住的地域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特种鱼类的主要产区。历史上的赫哲族有”鱼皮部“的形象称呼,现在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皆是捕鱼好手.他们捕鱼、食鱼、用鱼皮盖房、造舟、制衣.发展出独特的鱼皮文化。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过去赫哲族妇女都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  相似文献   

15.
<正>2008年8月的一天,塔河县志办原主任、《塔河县志》主编朱波打来电话,说是他正在黑龙江报业集团美术馆举办塔河县鄂伦春民族文化产品展。基于抱着看望老朋友的想法,我来到了美术馆。一看陈列满室的所谓鄂伦春民族文化产品,完全是桦树皮国画艺术品,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出自朱波一人之手。我  相似文献   

16.
鱼皮服饰是赫哲族鱼皮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赫哲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复合载体,蕴含了赫哲族历史与艺术的双重魅力。作为赫哲族的传统文化符号,无论是从选材、制作工艺、还是附着在服装上的装饰图案,都展现了人类将自然界的资源运用到极致,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奇迹和独特的生存艺术。  相似文献   

17.
赫哲族伊玛堪是民族世代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其民族心中神秘而古老的英雄叙事诗,是反映原始渔猎生活和古风民俗的百科全书,是黑龙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重要篇章,是屹立于世界优秀文化之林的一座丰碑。从艺术的视角总结起来,赫哲族伊玛堪在说唱传播、艺术性、伴奏乐器、说唱形式、说唱时间、说唱情景模式方面,具有六大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8.
赫哲族生活在黑龙江东北部地区。这一地区山林茂密,河汊纵横,因此渔猎资源十分丰富。赫哲族地区冬季寒冷,积雪半年之久,冬季出行以雪橇为主要交通工具。在狩猎生产和交通运输中,狗是重要的助手和交通工具。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赫哲族人民与狗积累了深厚的感情,体现在其民俗的各个方面,形成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19.
位于黑龙江下游同江市的勤得利农场,自古就是我国赫哲族生活的中心地带。赫哲人不耕种,而以善渔猎著称,他们的飞叉捕鱼,堪称一绝。  相似文献   

20.
从史诗叙事的空间维度入手,运用空间叙事和生态批评理论分析赫哲族史诗"伊玛堪"的文本。首先阐述赫哲族的自然环境及其在史诗中的叙事功能、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剖析生态环境所决定的赫哲人的渔猎生活、鱼皮文化,生态环境和生活生产实践构成了史诗的地缘性物理空间,承载着史诗的宏大叙事。其次结合史诗的情节母题和艺术形象论述惩恶扬善、保卫氏族部落的英雄观,解读萨满教信仰中万物有灵论如何反应人与神灵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史诗叙事的心理空间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