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现存大量的鹦鹉岩石质文物,这些造型精美的石狮石象、御制碑刻、须弥座及佛塔基座、幢杆夹杆石、石桥栏杆、建筑台基等,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300年自然及人为因素的破坏,95%的石质文物存在崩损、开裂、粉化、表面酥粉、局部缺失等不同程度的病害,其中70%的文物已经面目全非,严重影响了石质文物的美观与世界遗产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
普佑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的石质文物本身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通过对病害各项缜密的、科学的调研统计,通过岩相分析、压汞分析、XRD分析以及离子色谱分析对普佑寺石质文物及腐蚀产物进行了科学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行内外石质文物的保护现状和对策对普佑寺石质文物的现状和病害特征提出了保护修复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当前石质文物病害成因,分析了石质文物常见病害,对石质文物病害预防技术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石质文物病害预防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大雁塔是我国重要的砖石质文物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价值。地震导致的机械应力破坏(开裂及局部砖体松动)、雨水冲淋导致的灰缝开张对大雁塔塔檐的局部稳定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是大雁塔目前存在的主要病害。结构性抢修,表面清理与防护处理,长期病害综合治理研究等策略可解决上述病害问题,并为砖石质文物的科学保护和文物修复工作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白毓薇 《沧桑》2013,(3):123-124
本文对承德安远庙石质文物现状及病害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针对病害类型表面污染、泛盐、风化、裂隙、空鼓等提出了相应的修复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出水文物原本埋藏于水下环境,多种破坏因素协同作用,导致病害严重。在对其进行保护修复处理前,需要全面了解文物埋藏历程及病害机理。文物的腐蚀破坏是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从海水、海洋生物和底质等三大方面探究海洋条件下的水下埋藏环境,并就中国水下考古常见的出水文物类型如陶瓷器、石质、金属质及木质文物的病害类型及原因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石质文物风化病害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对石质文物风化程度指标的研究现状,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岩体或岩石风化程度的表征指标(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同时对目前石质文物风化病害常用的无损或微损检测方法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8.
《文博》2014,(6)
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出了大量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价值的砖石质文物。然而,它们中大多数经受了数千年的风化,病害严重,现状令人堪忧。如何对砖石文物病害进行认知,并进行科学规范的分类是该类文物保护实施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本文在编制《馆藏砖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国标过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我国常见砖石文物的病害及其简要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9.
生物病害在石质文物劣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二氧化钛(TiO——2)、氧化锌(ZnO)、银(Ag)、铜(Cu)、氧化镁(MgO)等为代表的活性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已在石质文物生物病害治理中得到应用。对纳米材料的类型和抑菌机理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梳理检测技术、生物病害治理效果、石质本体性能影响、色度变化和现场实验等五方面的内容,探究纳米材料在石质文物生物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进展。由此得出,不同纳米材料的性能和抗菌效果各不相同,针对的生物病害类型和应用场景也有所差异,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试剂。通常情况下,对微生物病害事先采取物理或化学的清除和清洗的方式,并将杀菌剂与憎水剂、加固剂混合制备复合材料对石质文物进行处理,能达到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10.
石质文物的保护,至今仍被国内外业者公认为是个难题。当前我国石质文物保护遇到的几个有待解决或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开展石质文物防风化研究迫在眉睫,尤其现在提出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的文物保护原则时,不能把着力点全放在预防性保护上:要从保护程序的科学、合理性,文物材质的特征、环境及病害的深入分析,保护材料实效性与安全性,保护效果的有效性,保护方法的跟踪与维护等方面对石质文物保护的过程进行全面评估;进行石质文物风化程度、风化深度及风化速率的检测,是定量、半定量的评价石质文物表层的风化(或称劣化)状态较为有效的途径;要加深对石质文物病害的认知与评估;重视对石质文物所依附地质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滦平县发现金代石狮子一九七六年滦平县文物管理所组织人力进行文物普查时,在小营乡二道湾子村和瓦房村的两个"狮子地"分别发现石狮子各一个。(已运回县文管所收藏)。这两个石狮子均为花岗岩石质,狮身及底坐系一块整石雕凿而成。其中一个较完整。通高145、...  相似文献   

12.
石质文物经过数千年演变,出现不同病害,尤其是断裂的石刻,不能独立展览,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势在必行。此次通过对佛像保护与修复,恢复佛像本来面目,达到长久保存和科学展览,并对断裂和补配的文物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隋栖岩道场舍利塔碑是第一批全国书法艺术名碑,碑文字体具魏碑向唐楷过渡的书法风格,碑文内容也为研究隋代佛教和佛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保护修复前,碑座表面溶蚀、裂隙病害较多,碑身断裂病害严重,残块多达百余块。相比以往报道的馆藏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案例,其断裂病害极为典型,保护修复实践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本研究利用XRF、XRD、Raman、超景深视频显微系统及万能材料试验机等仪器对隋栖岩道场舍利塔碑的材质、病害及粘接材料性能进行了科学分析,并结合三维数字化和有限元仿真分析确立了碑座和碑身分离保存或展示的保护修复思路。同时,结合保管和展陈实际需要,设计并制作了专用移动保护平台,通过清洗、粘接、补全等系列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措施对碑座和碑身分别进行了保护修复,基本恢复了碑身原貌,使文物处于相对稳定和安全的状态。 相比以往石碑保护修复实践,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拓展:其一,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石碑的病害和材质,揭示了病害和材料特征;其二,借助三维扫描和有限元分析技术对断裂石碑的复原进行了数字化模拟和安全性评估,从有利于文物安全和保护的角度确定了碑座和碑身分离、碑身侧立放置的保护修复实施方案,提高了保护修复的科学性;其三,结合文物保存和展陈需要,设计制作了专用的移动保护平台,既实现了石碑的安全保存,又有利于后期的展示和利用。 本研究注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修复相结合,为断裂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技术借鉴,对于推动有限元分析在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提高文物保护修复的科学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随着各类传感、监测技术在石质文物预防性保护中的广泛应用,我国石质文物监测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但由于在监测决策和数据分析层面缺少明确思路和可行技术路线,不少监测工作都面临着"不确定监测内容是否能满足保护需要""分析海量数据对人力物力消耗过大""监测分析结果和保护实践距离太远指导不了实践"等现实问题。基于北京地区汉白玉石质文物的监测实践,以病害劣化为核心的石质文物监测思路,探索了由病害劣化机理出发、为病害劣化趋势判断服务的监测决策、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石质文物本体在长期自然风化作用下形成粉化和裂隙等病害,其存在将导致石质雕刻品各部分密度的差异,而泥质镶嵌和包裹引起的材质改变及雕刻品厚度的变化,都将影响X射线的吸收效果。当X射线穿透石质雕刻品时,置于其背面的照相胶片上,将记录由透射X射线产生的潜像,经扫描仪处理,使之转变为显著灰度差的影像,据此分析石质雕刻品金箔包裹的本体病害情况和保存状态。为此,用此技术对重庆大足千手观音进行历时一个多月的X探伤调查。结果显示,千手观音石质雕刻品的金箔包裹本体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化和裂隙,而其历史上泥质修补及补接状况,也一目了然,从而弥补了传统病害调查的不足。本项调查为大足千手观音的修复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可为千手观音的修复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文物》2016,(4)
正国内外大量研究已表明,石质文物内部的热量和水分与多种病害、劣化的产生有紧密联系~([1]),如我国石质文物中常见的顽疾空鼓、盐析等均与石质文物内温度、含水量的变化有关~([2])。但是,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保护实践中,目前我国针对石质文物内部热量与水分随环境涨落迁移情况的无损检测和分析尚属空白,近年在云冈石窟、四川千佛崖摩崖造像等地进行的研究仍依赖于可能损伤文物的钻孔后布设温度、含水量传感器等手段~([3])。正因如此,如何达成石质文物内热湿情况的无损检测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石质文物劣化后产生裂缝等病害,需要恰当的修复方法。本研究应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技术修复汉白玉石梁裂缝,模拟石质文物裂缝修复。研究对象为带V型槽的非贯通和贯通裂缝的汉白玉石梁(尺寸为40 mm×40 mm×160 mm),修复方法为先注浆后自由下渗。通过对比石梁修复前后破坏荷载和强度的变化以及CT扫描技术可视化非贯通裂缝修复过程来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显示:修复后石梁裂缝表面致密光滑,颜色与母材相近,整体美观性好;非贯通裂缝修复后破坏荷载均有所增加,贯通裂缝修复后的抗折强度能恢复到原有强度的35.12%,均值为3.684 MPa,最高能达到5.234 MPa;CT扫描结果定性和定量均表明胶凝体密度随修复进行而增加,接触面修复质量弱于其他位置。  相似文献   

18.
梅园石是宁波地区使用历史悠久的石材,早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开发,由于其加工性能优良而被广泛用于建筑构件及石刻雕塑。梅园石质文物由于多处于露天展示状态,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病害状况较严重。为对梅园石质文物进行保护,本工作选取庆安会馆、东钱湖石刻群等几个代表性文物点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岩矿检测,得知梅园石属于凝灰质砂岩,孔隙率较大。宁波地区梅园石质文物主要病害类型有生物病害、风化、机械损伤、表面污染物沉积等,与石材性质、用途及保存环境条件密切相关。通过此次研究,形成了初步的保护策略,为后续保护材料及保护方法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石质文物展示和修复的大量实例分析表明,修复理念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各个实例体现出不同的时代印记。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自现代保护理念形成伊始就处于引领修复理论行业标杆位置的意大利,近期在米兰大教堂和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修复中,采用了原材料、原形制、不做旧、无标记的方法。无论是单体雕塑,还是大型石质建筑遗迹,在面向公众进行展示和阐释时,文物自身的形态和保存状态、展示者对艺术性和文物价值的理解、参观者的反应乃至引起的争议,都说明石质文物的修复原则还有细化和深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一点对我国石质文物保护理论发展和实践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表面污染是户外石质文物普遍病害之一,本文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对花山岩画的各类污染物进行了分析检测,并从污染种类、形成原因、结合方式等方面对花山岩画污染状况进行评估与讨论,对花山岩画及其类似石质文物的相关保护研究工作提供借鉴与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