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都需要国家文化精神。国家文化精神需要的是一大批经典的文化作品作为支撑,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尤其要珍视。在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中,我们首先应该厘清文化产业和文化遗产的关系。从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文化保护的角度出发,文化遗产是不能产业化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民众的支持和参与,民间文化应该还给人民。  相似文献   

2.
苏文玉  王颖 《旅游纵览》2022,(17):122-124+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基因,也是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厘清非遗资源的分布特征,有利于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策略的制定。以江苏省为例,运用ArcGIS 10.2软件和地理学相关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江苏省各地级市的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均衡的特点,在苏南分布较为集中,苏北分布较为稀疏。希望该研究可以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尼力羽 《神州》2012,(8):23-23
历史文化遗产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它证明了古代发展的文明进程和代表了整个时代的精华。中国的皮影从创始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原于西北地区,自清朝传入黑龙江后,成为黑龙江的一种民间艺术。龙江皮影又以自身的艺术特点体现出自己特有的特色;成为民间艺术宝库中最宝贵的明珠。  相似文献   

4.
潘鲁生  王佳 《民俗研究》2023,(1):18-25+156
中国有五千年不曾间断的文明,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生生不息。历史上,中国传统艺术体系包括宫廷文人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近现代受西方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和学科发展的影响,学术研究的自觉被激发;21世纪以来,快速城镇化引发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学术思考,学科建设提上日程。我们应立足国际视野,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框架下,建设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文化遗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虽然已被普遍认识,但学科建设尚不完善、不成熟.无论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教学课程,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本行业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还是需要取得社会各界的学术地位认可,都说明要加强这门学科的迫切性.在学科的定义、内涵、特征、研究方法和前沿领域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使其健全、成熟.提出从完善学科自身的理论与方法入手,从管理上推进学科建设的具体措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宋奕 《东南文化》2012,(4):15-20
后现代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创造性地将空间、知识与权力进行连接,创造了空间哲学与空间政治的结合。"文化遗产"素有"空间政治"面向,具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将其概念和实践与福柯的空间理论相关联,能为解读和反思遗产概念的形成与实践过程中隐含的权力关系以及由此生发的诸如遗产地概念及对遗产本身的认定所呈现的空间化趋势,文化遗产的空间化对地理和政治疆域整合的作用,文化遗产相关产业给地方带来的发展机遇,生态博物馆等文化遗产的空间化实践中的异托邦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能否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带入一个整体、活态保护的新阶段等问题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7.
高建忠 《神州》2011,(26):20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先秦到隋唐,从宋元到明清,在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文明的映射下,这五千年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些文化遗产中,属于精神成果的非物质文化保持了质的千年延续与量的永恒积累。但是,这些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消解。不计其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现如今在非遗保护利用过程中,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出现了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本文将从产业化的视野下浅析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相关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两大组成部分,虽然二者存在着显著差异,但是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共同构成一个综合的文化空间。诸多学者对二者的关系都做过阐释和讨论,其中有些学者主观地割裂了二者的关系,过分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而忽略了它们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紧密联系,这样不利于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本文试图探讨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及联系,提出整体性保护文化遗产的策略。这样才能有效保护文化的完整性,使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转轨道。  相似文献   

9.
齐晓瑾 《世界遗产》2014,(11):23-23
<正>在聚落保护工作中,常常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应传承人、传承活动和文化空间作为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方式。其中,文化空间有时体现的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分布空间,有时对应的则是这些非遗可以展示的空间。以博物馆作为非遗展示空间,是城市中非遗存在的一种常见形态。南京的甘熙故居,现为南京民俗博物馆。在故居内一组多进穿堂式庭院里,展示着竹刻、绒花、剪纸、云  相似文献   

10.
高建忠 《神州》2011,(11):202-20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先秦到隋唐,从宋元到明清,在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文明的映射下,这五千年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些文化遗产中,属于精神成果的非物质文化保持了质的千年延续与量的永恒积累。但是,这些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消解。不计其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现如今在非遗保护利用过程中逼过市场化的途径,出现了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本文将从产业化的视野下浅析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相关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江苏的文化遗产丰富,先后申遗成功的苏州园林和南京明孝陵在申遗前和申遗后,政府和管理部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两地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宣传教育的功能,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上相互学习,政府制定相应法规,规范管理,使得两地的文化遗产在申遗前和申遗后都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正在准备申遗的和已经申遗成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借鉴。本文从不同角度探索两地的成功经验,以期在全国推广扩大,为我国的申遗和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提供一份合格的答卷,推动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各项工作走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2.
正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是指某些具有市场潜能和商业开发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法律和政府扶持政策营造的有利环境中,在保持自身固有传统工艺的前提下,和市场经济因素相结合,通过为社会提供有形或无形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自主谋生和传承发展的一种能力。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保护现状  相似文献   

13.
王波 《风景名胜》2020,(1):0017-0020
本文采用 GIS 空间分析方法和应用定量统计法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空间结构特征及旅游响应分析。研究表明:(1)宁波市非遗项目类型多样,数量呈梯队状分布。类型分布全面,数量差异明显;(2)空间分布呈“一核心、四分翼”并举的分布特征,地域性明显,区域间资源组团分布;(3)在空间类型分布上具有鲜明的聚集特征;(4)宁波市非遗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创新对区域的旅游发展具有极其明显的推进作用。市级非遗项目旅游贡献数值上仅次于国家级非遗。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多元的背景下,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科学和技术必须为化遗产保护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本针对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形势,从政策、资金、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等方面人手,分析我国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思路,全国阐述了在新形势下,对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李模 《沧桑》2015,(2):104-109
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共识,其理念也在不断发展。文章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国际文件的梳理,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经历了从历史性纪念物的修复保护到城市景观和遗址及其环境保护的过程,从建筑遗产的保护到历史地区、历史园林、历史城镇及其环境保护的过程,从考古遗产的保护到乡土建筑遗产、产业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从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到注重文化遗产价值的过程,反映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内涵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虽然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但作为主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国际理念,对我国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仁化县丹霞山是“丹霞地貌”命名地,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与优越的环境资源条件,境内分布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丹霞山文化遗产的年代从史前时期延续至晚清、民国时期,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建造独特,具有极高人文历史价值。文章从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梳理丹霞山的人文历史发展脉络,并分析其自然地貌与文化景观的关系,总结丹霞山文化遗产的类型、空间分布及营建特点。丹霞山文化遗产是岭南地理环境、独特地貌景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文化景观,体现了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勤 《丝绸之路》2011,(20):73-74
本文通过对美国文化遗产及人文历史景观附近交通体系规划特点的分析比较,提出在我国的文化遗产及人文历史景观附近的交通体系规划中,不能盲目跟从或照搬国外做法,而是要结合自身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拓创新,制定出真正适合自身城市长远发展的旅游交通规划。  相似文献   

18.
苏业花 《丝绸之路》2010,(18):88-9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历史文化遗存。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博物馆作为文物征集、收藏、研究、陈列和宣传教育的文化机构,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的管理起着重要作用,有责任担当起保护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色,并通过陈列、展览、宣传等手段将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呈现给广大人民群众,达到保护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简论丝绸之路甘肃段物质文化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是古代中西交通的必由之路,也是丝绸之路的关键区段;不仅河西走廊,整个甘肃从陇东泾河流域到渭河流域以至洮河流域,都是丝绸之路上中西交通的要道。丝绸之路甘肃段有着独特的时空背景和价值内涵,其现存的典型遗址在地理空间的分布和内涵构成方面充分佐证了丝绸之路作为文化线路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巴浩冉 《满族研究》2023,(3):112-116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这一重要过程,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物证。我国的非遗相对世界非遗有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目前,学界对我国非遗进行了多方位研究,涵盖概念界定、价值功能、保护、传承、发展等方面。本文通过对以往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