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皓 《西夏研究》2022,(2):17-2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次梳理西夏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提出动词重叠存在话题化,认为西夏语动词重叠的基本意义是表示“量的增加”;发现了动词重叠可以附加体前缀,动词重叠同样存在人称呼应与音韵转换等现象;通过类型比较,认为西夏语变韵重叠词第一音节弱化的原因与元音和谐有关;将西夏语动词重叠和其他藏缅语动词重叠相比较,可发现不同语言在动词重叠结构和功能上的共性,从而为西夏语动词重叠研究提供类型学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研究思想的开放,国内学者更重视国外语法理论的引进。在我国,虽然"配价"理论的运用和研究起步较晚,但前人学者运用配价理论分析具体语言事实所取得的成果较多。一个动词在句法结构中总要同一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以这个动词作为核心(谓语)形成一个句法结构所必需具备的组配成分就是动词的配价成分,配价成分因语义性质的不同投射到句法结构中往往有固定的句法位置,成为句法成分,受到句法规则的限制。在本文旨在对几种常用动词的语义配价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对"配价"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些许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毛璐 《丝绸之路》2013,(14):64-68
配价语法是一种结构语法,主要研究以动词为中心结的句子中所关联的必有成分。本文在采用语法研究的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引入配价语法理论分析动词定价与动词义项之间的关系,认为在配价语法中动词词汇意义对动词价数的决定性影响,定价是动词其中一个义项区别于另一个义项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撷取西夏语译《金光明经》的■"一生补处"(王静如1932:94),透过西夏、汉语、梵文对勘,尝试解明西夏语的■。进一步,将取得的解释施用于其他相关对译语料,则能回馈已经解读的世俗文献,如西夏文本《孙子兵法》《类林》之用■。关于西夏语的研究,我们经常会遭遇同一个西夏字,却在不同的翻译文本中对当不同的汉字、表征不同的句法语义。我们有必要深度解读夏汉对译文本,而不是仅仅给西夏字安上对译汉字;遂令同一个西夏字,在不同的翻译文本有不同的对译汉字、不同的语义。我们应该以语言学的辩证程序,尽可能准确诠释表象背后文献语言的语义。然后,我们才有坚实的基础,逐步建构西夏语的语法体系。  相似文献   

5.
李沁沁 《神州》2020,(5):73-73,75
拟声词作为一种在街头小巷随处可闻,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的词汇,在人们的生活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不管是汉语还是西班牙语都包含着丰富多样,数量可观的拟声词。本文将从语音、构词形式、句法功能分析西汉拟声词之间存在的异同,为相关研究和语言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前三文谈了汉代注释书对句法关系、句型、句式、语义关系的表现,本文谈词类活用的表现.首先说明,“词类活用”是用的旧提法.汉语语法科学发展到现在,较为一致的认识,汉语词类跟句子结构成分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如动词、形容词做谓语外,还可做主语、宾语,名词做主语、宾语之外,还可做谓语.可过去汉语语法研究中长期受西方语言语法的影响,认为动词、形容词的职能是做谓语,做主语、宾语是“活用”;名词的职能是做主语、宾语,做谓语是“活用”(有的更认为是词类“转化”,说这种用法的动词、形容词转成了名词,名词转成了动词).笔者称“活用”,不是肯定这一名称,而是用此名称指名词、形容词做主语、宾语,名词做谓语这些语言现象.在古汉语里,动词,形容词做了主语、宾语,尤其名词做了谓语,意义就发生明显的变化;对此,汉代注释书也作了注释,清楚的表现出其产生的新的意义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西夏文《新集慈孝传》的基本形式和内容,重点论述了书中反映的西夏语动词形态和解读西夏文献时使用的语法标注手段。这种新的解读格式值得中国学者借鉴。  相似文献   

8.
俄藏黑水城出土西夏文Инв.No.2892实为"那若六法"之"拙火"修法各种"剂门"的合集,本文指出其中《治风碍剂门》与《大乘要道密集》卷一之《治风剂门》的内容一致,并参考汉文本对西夏文本进行了翻译,希望为学界进一步认清以《大乘要道密集》为代表的元明时期中原传入的藏密与西夏所传密教的关系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王龙 《文献》2022,(5):19-33
俄藏7979号西夏文草书佛经,其内容是此前尚未发现过西夏文本的《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和《大乘庄严经论》的摘译。这三部佛经都保存有帙号,说明西夏时期曾完整翻译了这三个本子,这三部佛经也曾被编入西夏文《大藏经》中。从俄藏7979号摘译的内容来看,佛经的摘译者选取的主要是一些偈颂、咒语以及对偈颂的解释。佛经中保留的“帙号”字“郝(low2,国)”来自勒尼语,而非党项语。结合西夏文《大藏经》编订的大致时间,可进一步考定该文献大概为仁宗或桓宗两朝从不同的文献中摘取编撰而成,其年代大概是1139-1206年。  相似文献   

10.
西夏统治时期,新样文殊极为盛行。本文通过对榆林窟、五个庙石窟、东千佛洞、旱峡石窟以及俄藏黑水城出土文殊图像的分析,指出西夏时期新样文殊更进一步强调文殊化现老人典故,且多以“五尊像”为主;同时新样文殊组合样式不仅出现在文殊变中,在普贤变中也相应延续。此外,作者对俄藏黑水城出土的卷轴画x-2435考辨中发现,主尊不是观音菩萨。新样文殊在西夏普遍流传并达到顶峰,与帝王五台山信仰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黑水城出土西夏文инв.№739号佛经,首尾残断,题名缺佚,根据内容可确定其译自晋水沙门净源所撰汉文本《金师子章云间类解》。本文首次刊布了西夏文原文,并对照汉文本逐句作了译释。汉文原本是华严宗创始人法藏的代表作《华严金师子章》最重要的注释本之一,故这项研究不仅可以丰富西夏语语料,而且对了解华严宗在西夏、元代的传译还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李乔娜 《神州》2014,(18):115-115
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过程中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在语言迁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文化等方面研究汉语对二语学习的正、负迁移现象,并建设性地提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利用正迁移、避免负迁移,最终达到提高英语学习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西夏,大黑天不仅奉为佛教护法,更具有保家卫国的政治功能。本文以俄藏黑水城文献《大黑根本命咒》(TK262)为例,略加考察大黑天在西夏的宗教、世俗及政治功能,另交代相关的修法地点,以反映西夏藏传佛教信仰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4.
分藏于英俄两国的西夏天庆年间典粮文契弥足珍贵,为探讨西夏贷粮文契格式、贷粮利率、偿还期限、违约处罚以及其他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英藏文契已有专文讨论,本文仅就俄藏文契及其相关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马洋 《西夏研究》2022,(2):56-61
目前学界认为西夏陵管理处藏的西夏弩机与史料中记载的西夏神臂弓上“铁为枪镗,铜为机”的构造完全吻合,是西夏神臂弓上最重要的部件。本文对此件弩机进行再研究,认为其造型与文献中所载西夏“神臂弓”后部所装置的“蝎尾形牙发”相同,但应非实物,推断其功能应不具备实用性,为随葬之用的明器。此件西夏弩机的发现为西夏武器军备和丧葬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缑娅兰 《丝绸之路》2014,(18):61-62
本文由语言接触理论出发,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丝绸之路上发生的语言接触进行了探析。以河西走廊一带青海和甘肃地区的两种混合语为例,揭示语言接触在语言演变与发展中的作用;并简要分析了丝绸之路背景下这两种混合语出现的原因。通过对这两种混合语的词汇、语音和句法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具有显著的共同特征:词汇大部分均来自汉语,而语法的构成却与当地相邻的少数民族语言相似。此外,还分析了这两种混合语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探究丝绸之路上诸多语言接触的其他特征。  相似文献   

17.
李玮璟 《西夏研究》2022,(4):124-127
“■”《番汉合时掌中珠》译为“檎”,读为“余麻”“■”到底指什么水果?本文通过讨论“檎”“朱柰”“频婆果”“苹果”的关系,认为在明代之前,这几种名称没有严格区分,混为一物。我们发现突厥语“阿里马(Alma)”读音、意义与“■”读音及意义完全相同,从该词汇看,西夏语的一些词汇与突厥语词汇有密切的关系,故西夏语中一些词汇可能为外来词汇。外来词汇在对译的过程中受双音节词化的影响,党项人采用音义兼译词的方法对其进行翻译,这也为西夏语音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同敏  许鹏 《西夏研究》2020,(1):59-63
以往学界认为有关西夏汉文文献中的"头项"意为"头领、首领",也是西夏的一种军事组织,这一认识并不准确。传世汉文西夏文献中的"头项"乃是"头绪、种类"等义,而西夏文文献中的"头项"则是"事宜、事项"的意思,可以用作"同位语"。同一常用词在夏汉文本中词义的不对等,说明西夏语在词义衍生的思维模式层面与汉语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张伟 《神州》2013,(32):147-148
语言原本是模糊的,一个词语经常会有多个义位。根据家族相似性理论,这些义位存在相似关系,并且随着认知的加深,义位会不断增加,使语义变得清晰。本文通过对日语动词"つく"的语义探索,分析「つく」类动词的家族相似性以及其语义如何实现由模糊到清晰。  相似文献   

20.
西夏文与西夏钱币达津西夏,是古代我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地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青海东北部,建州郡二十有二,首府兴庆(今银川市),境内有党项、汉、藏、契丹、回鹘等族。这一地区以前长期受汉、善(藏)势力的控制,在10、11世纪由于宋国力日弱,吐蕃又内乱不已,李继迁、李德明和李元昊祖孙乘势崛起于西北,先曾受宋、辽封号,李元昊继立后自立年号,不久干公元1038年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对抗宋王朝。其国历十朝,享国190年,至1227年为蒙古大军所灭。西夏的主体民族是党项族,西夏语指的就是党项族的语言。建国前,西夏地区受汉、蕃影响通行汉文和藏文,后来,李元昊为了强调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其建国前夕创制了一套书写本民族语言的文字—蕃书,即后世所称的西夏文。《元史·夏国传》载:“元吴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西夏文制成后,西夏统治者大力推行,《西夏书事》曾记载:“元昊既制蕃书,尊为国字,凡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所以西夏文广为流布,在政府和民间行用,并用西夏文翻译了大量汉、藏、回鹘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